奶粉喂養 先知誤區
誤區1:用純凈水、礦泉水沖泡奶粉更純凈有營養
人從水中吸收鈣的吸收率在90%以上,而純凈水因為失去了普通自來水的礦物質,所以不宜用純凈水沖泡奶粉。礦泉水富含礦物質、磷酸鹽、磷酸鈣等成分過多,而嬰兒腸胃消化功能還不健全,如果長期用礦泉水沖泡奶粉,很有可能會引發嬰兒消化不良和便秘。
誤區2:開水沖泡奶粉能殺菌
配方奶粉中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A、維生素D和鈣、鐵等微量元素。如果用很燙的水來沖泡,就會導致奶粉中的乳清蛋白產生凝塊,影響寶寶的消化吸收。另外,有些配方奶中添加的免疫活性物質,還有一些對熱不穩定的維生素,受到高溫也會被破壞。
誤區3:奶粉沖濃一點,營養更好。
有父母認為寶寶的胃口小,同樣喝一定量的奶,奶粉沖的越濃,營養越好。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奶粉中含有鈉離子,需要用足量的水來稀釋才行。如果寶寶喝的奶粉濃度過高,胃腸消化能力難以負擔,很容易導致嬰兒消化不良、食慾下降、上火便秘等問題。
誤區4:奶粉沖得淡一點,不容易上火
寶寶喝奶粉上火,父母會將奶粉沖淡一點,認為這樣可以起到給寶寶補充水分的作用。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因為蛋白質是構成機體的重要成分,寶寶最需要的營養物質就是蛋白質。配方奶粉都是根據不同階段的寶寶需求來配比營養物質的,要按照產品要求的比例來沖泡,否則會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
誤區5:沖奶粉的時候,先倒好奶粉,再加水
些父母習慣先把奶粉加到奶瓶里,然後加水,最後達到要求的刻度線。但是,這樣沖泡奶粉很容易造成沖調的奶比例不合適。如果先加奶粉,後加水,仍加到原定刻度,奶就加濃了;而先加水,後加奶粉,會漲出一些,但濃度合宜。
誤區6:把沖好的奶一直放在暖奶器中,隨喝隨取,非常方便
為了在第一時間讓餓了的寶寶喝上奶,很多父母會提前把奶沖好,然後放在暖奶器中保持恆溫;也有的父母掌握不了寶寶一次的進食量,往往造成沖泡的奶一次喝不完。為了不浪費,會在寶寶下次需要喝奶時,將這次喝剩下的再煮沸。但是,沖好的奶即使在未吃過的情況下,常溫存放也不能超過2小時,而暖奶器里的溫度一定是超過常溫的,若放在冰箱冷藏,則不能超過24小時。如果將沖好的奶長時間放在暖奶器中,會使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甚至變質。
呵護BB腸胃 要用小人兒標準
新媽喂奶時易陷入誤區,原因就在於新媽用了成人的標準去喂食,所以想要寶寶喝奶粉少受罪,新媽就要了解寶寶腸胃的特點。
胃容量小,喜歡躺著
成人的胃容量大概有2000毫升,而新生兒的胃容量只有30-60毫升。當寶寶進食時,他的小胃便容易因為母乳或配方奶而脹滿。與此同時,嬰兒初生時的胃部處於水平位置,韌帶鬆弛易摺疊,並且賁門括約肌鬆弛,無法很好地收縮,閉鎖功能差,而幽門括約肌發育好,致使嬰兒常常出現胃食道反流,即吐奶現象。但隨著寶寶的成長,胃也在悄悄長大,吐奶現象就會減少乃至消失。
胃酸少,消化酶功能不足
食物中的蛋白質必需被水解為胺基酸才能被吸收,蛋白質在胃內初步消化後進入小腸,在小腸中被水解成可以吸收的胺基酸和寡肽,才能被寶寶吸收。而新生兒的消化系統處於發育狀態,胃腸道發育不成熟,胃酸分泌較少,消化酶功能不足,胃腸道很難消化如牛奶酪蛋白這樣的大分子蛋白質。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完整蛋白質的吸收是毫無意義的,而0-1歲的寶寶每天至少需要約4.5g蛋白質以滿足營養需求,不能被胃消化的大分子蛋白進入腸道也無法被腸道消化,不僅給寶寶柔弱又較小的腸胃帶來負擔,引起寶寶胃腸道不適,還導致營養損失,使得寶寶無法獲得足夠的生長發育所需營養。
新媽遠離奶粉喂養誤區tips
1、沖泡奶粉要將水燒開後晾到40度左右,或者將開水與涼開水調配到合適的溫度後,再進行沖泡。
2、沖調奶粉時要根據每種奶品說明書上奶粉和水的比例來沖調,沖調時過濃或過稀都不好。
3、沖奶粉先加水再倒奶粉,並按配方比例沖調。
4、選擇寶寶易於消化吸收的奶粉,如添加有β-植物油珍稀結構脂、GOS益生元、適度水解蛋白的奶粉配方的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