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嘴就愛反駁人挑人過,都是薄福薄命人 !

@ 2016-09-15

張嘴就愛反駁人挑人過,都是薄福薄命人

見世間過是什麼?他六根著外面的境界相,著相!著色聲香味觸法,裡面生貪嗔痴欲諸想,他才見到世間過。六根著外面的境界相,如果不著相,他怎麼見到世間過?自己改自己的過失都來不及,哪裡還能有時間去管別人?一管別人,自己就先起嗔恨傲慢心!


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 下德好德


執著之者, 不明道德


這個意思是說——


真正有道德的人, 不是在大眾面前言行做君子, 做高尚, 做正派,顯得別人都修養不夠, 道德不足, 品性不高.


真正有道德的人, 不是拿道德來指責別人不道德, 指責別人不高尚, 指責別人不清淨, 這是道德比較差的人才這樣做,也就是書上寫的「下德」.


扁子就說得更清楚: 「修養身性是為了顯示自己潔淨,為了指責映襯其他人不乾不淨,這就好像是舉著日月在街上行走一樣, 為的是炫耀自己, 像你這樣的人, 能夠保持一個完整的身體, 維持九竅的齊備, 沒有中途聾啞盲瘸,

那就很不錯了, 哪裡還有資格埋怨老天呢! 你還是快快走吧!」


真正的道德, 他不執著做正派, 做清淨, 而是什麼對別人實實在在有益,

他就怎樣做. 所以書上說: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執著於道德的人, 其實不懂得道德.


只認為道德是做正派, 不懂得道德是為了讓他人有益, 反而老是去做道德法官, 沒時間看自己,

光審判別人長短是非. 別人在前面做事, 自己在人屁股後做股評, 好像把別人不清淨不道德的地方都看清楚了, 自己就是非常道德.


老子說, 聖人"混兮, 其若濁".


書上解作: 聖人和凡人的最大區別——


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高尚清淨的人, 所以才能成為聖人;


凡人自命高尚清淨, 看別人都不清不淨, 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


佛家說道德心重的人, 其實是大嗔心(重)。


因為一般凡夫有一種通病,

別人的過失纖毫都能觀察到, 而自己過失大如山也不知道. 看到別人不嚴謹, 就發出嗔恨.


楞嚴經上說: 好哭有悲魔來找, 好清有好清魔來找.


佛家講修定, 總看別人有過, 永遠不會得定. 因為心不停的隨著別人的境界轉.


下德好德 -- 著相


無論見到什麼,你也不要隨著它轉,不要跟著它跑去,不要被這個境界轉。要怎麼樣子呢?要見有若無。見到境界就和沒有見到境界一個樣,也不要生歡喜心,也不要生討厭的心。


你見到魔,若生這歡喜心,你這也是隨著魔境界轉了;你若生一種討厭的心,你這也是隨魔境界轉了。怎麼樣呢?就是保持你的中道,也不歡喜,也不討厭,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也不要說:『喔!這是好的境界,我想再看一看。』或者『喔!這是不好的境界,不要來了。』不要有這個心,你如果有這種念頭,這就是錯了。


人修道, 無論什麼也不要貪 -- 好的也不貪, 壞的也不貪, 不要生一種貪心, 你貪什麼都是不對的.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生活中說話第一句總是想反駁別人,第一個念頭總是想批評挑錯的人,他的命運是很苦的!他的福分非常之薄,他一生波折,顛倒流離,貧窮,又經常被人辱沒!為什麼呢?——


他永遠沒有柔順眾生的心,所以他永遠沒有順的果報。命運不會順他,眾生不會順他,工作不會順他,一切生活瑣事不會順他。


他永遠沒有恭敬眾生的心,永遠輕眾生,所以永遠得不到尊,得不到貴,永遠被人辱,被事辱。


他總認為這樣才能顯示自己高明,顯示自己知識,顯示自己多麼不同,卻不知道,自己這個薄福薄命,就薄在此處!


一個人的炫耀心,貢高我慢心一生起來,自己身邊的百千萬億鬼神道,一齊對他生嫉妒,想揶揄他,他要做事怎麼都不可能順利!就好像我們平時看到人家炫耀自己成績好,工作好,總愛發個看他以後怎麼倒霉的念頭,總不想配合他。


我任何不如意,都不敢怨老天,我知道正是我一顆薄命薄福心,腦袋裡生薄命薄福想,嘴巴裡出薄命薄福話,手上做薄命薄福事,才是這個樣子困苦失意,我還不快快找出自己的過失,轉掉這個薄命心,還要繼續過個幾十年的苦日子

驚!出惡語造口業遭悲慘報應的幾個公案

1、有一位青年,很有才華,二十歲獲得數學博士學位,一所名牌大學破格直接聘他作副教授,可是過了十年都沒有升教授。

他稟賦這樣好,為什麼十年後都得不到提升呢?原因出在他十年以來所發表的論文,都有指責哪個教授哪裡不好,而且講得精闢,抓到別人的弱點,所以他這十年要升級時,都被那些教授壓下來。

後來,他的朋友勸他寫論文換一個角度寫,就是讚嘆某一位教授哪裡好,這位才子一聽建議,臉色很難看,覺得很困難,因為多年以來批評別人習慣了,再換成欣賞別人,很不習慣。

在這個事例當中,可以體會什麼是造作等流果,就是以習慣勢力所顯現的行為之相。這位副教授一直喜歡指責別人的缺點,養成了惡口的習慣,要他改成一種欣賞他人的方式很不容易,所以串習什麼方式就會習慣於什麼方式,不在語言上學好,以惡口的串習力,語言上會形成障礙,甚至對別人真心說一句和善的語言也沒有能力。

還可以看到一點,就是存心不同,後果也截然相反,如果一說話就是指責、嘲諷、打擊,這樣用心刻薄,福德就會削減。如果待人寬厚,總是讚嘆隨喜,福德就會越來越厚。所以,待人要常常念別人的好。

2、再看一則以惡口受報的事例:

明朝末年,蘇州有一位姓秦的書生,聰明好學,而且多才多藝,尤其擅長作詩詞,他才思敏捷,可以即刻寫成文章,他的缺點是個性輕狂刻薄,說話不讓人。見人有缺點,就寫詩攻擊對方,聽到某人作事可笑,就把這事寫成歌詞。

有位鄰居,男女的事上不檢點,他知道後,當即寫了十首《黃鶯兒》的詞調笑,內容繪聲繪色,寫得很露骨。這首詞遠近流傳,因為這件事,他多次挨揍,當街被打,甚至被人剝開衣服來痛打。

還有一次,也是因為填詞成歌,諷刺他人的行為,結果被人誣告吃官司。因為宿世的習氣太堅固,他一直改不過來。

到晚年時,他染上了瘧疾病,病好了不久就精神錯亂,常常吃自己的糞便,又取刀割自己的舌頭,幸好被家人發現,奪下他的刀。家人也沒有辦法,只能把他關在一間空屋子裡頭。他找不到刀,就一點一點嚼自己的舌頭,再和著血吐出來。房間裡發出一股難聞的臭氣,讓人作嘔。而秦生自己卻一點知覺也沒有。

有一天,他從窗戶的縫隙當中看見一把劈柴用的斧頭,就破窗而出,舉斧把自己砍死了。

這是惡口的報應。秦生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人格刻薄,不寬厚不包容。一個人繪聲繪色地描述他人的缺點、隱私,以此為樂,必定會引起對方的怨恨,況且把它作成詩歌,讓千百人都知道,更是惡口大面積的放大,所以無形之中福德消盡。

我們這條舌頭,如果用來勸人行善、注重因果,或者勸人發菩提心、念佛法僧,自己的口德會越修越好。相反,用它來宣揚邪說、傳播過惡,那也是罪業無量。

秦生以前世的善業力,今生才有這樣好的舌根,可是用錯了,巧舌變為惡口的利器處處傷人,結果自嚼舌頭,發瘋自殺,報應竟是這樣準確。

3、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當中說,有一位侍奉他的小妾,講她祖母很會罵人,後來祖母沒有任何疾病,忽然舌頭爛到喉嚨處,不能飲食、說話,痛得翻來覆去,幾天之後便死去。

這位祖母唯獨舌頭會爛,可見她惡語業很重,她罵人的時候,能以勢壓人,別人都怕她,但是這個女強人最後壞在自己的舌頭上。舌根和語業關系很大,譬如口不妄語,說誠實話語,舌可以覆面,如果說惡語,說妄語,舌會萎縮、糜爛。

再看粗惡語的事是能引生恚惱的境,這也提醒我們,對方如果是會受傷的境,對他說粗惡語,就會傷他。我們說某人的過失、缺陷或醜聞時,如同對他的傷口發射利箭一樣,讓他痛苦。這樣就明白,凡是在對方不能接受的時候,不能隨便說惡口。

什麼時候能方便說呢?就是自己有善心,而對方又信任你的時候,才可以指出對方的過失。凡夫人很多時候並不是善心狀態,而是以煩惱觸動。

我們的語言只有兩個方面,說功德或者說過失,以貪嗔痴說粗惡語,這都成為是惡業。一般人會認為,我打他一拳,這是惡業,因為觸犯了對方,讓他受苦,而惡口並不是傷害對方。實際上,對方的過失就是他的傷口,惡語就是利箭,對他會造成傷害。

4、太平府有一位周某,常常談論別人的短處,他和一位書生是好友。書生的妻子美貌有才華,風流放縱,但實際上並沒有外遇。有一天,周某和書生一起吃飯,忽然對書生說:「兄長的度量真大,為什麼受外人的欺負卻不計較,反而在這裡豪飲呢?」書生驚愕不解。周某說:「尊夫人笑謔放浪不羈,老兄還不知道嗎?」說著他挽起袖子,竭盡笑罵詆毀之能事。同桌的人認為他說話荒誕不經,連連罰他喝酒。周某又說大話:「你們都冷眼旁觀,我是熱心腸的漢子,不能作那種想說又不說的庸人之態。」書生臉紅,氣得回家了。他的妻子聽到此事,憤恨地死去。

康熙八年,周某參加省試,剛領試卷進入考場,忽然有鬼在卷面上寫了「好談閨閫[ 閨閫:指男女之事。]」四字。他急忙用衣袖擦拭,怎麼也擦不掉,於是潦草地寫完文章。一出考場他就吐血而死。

這也是惡語傷人,人們一般會拿直爽作擋箭牌:「我很直爽,我有什麼說什麼。」

這個問題很嚴重,如果有什麼就能說什麼的話,天下凡夫都是有過失、有缺憾的,是否以直爽,從今天至未來際,把每個人的過失都應揪出來惡罵一遍呢?三界凡夫都是業障病人,對待病的方式是要去悲憫療治,而不是對他惡罵攻擊。周某說他是熱心腸,不像別人想說又不說,他敢在大庭廣眾之中,隨意向他人笑罵嘲諷,這像是肆無忌憚地舉著任意刺人臉面一樣,所以書生心懷忿恨,他的妻子也羞恥而死。

由此可見,話語有時比刀子還厲害,一句話就可以摧毀一個人。

報應如何呢?周某當眾破人名聲,致人死地,導致以「好談閨閫」四字印在試卷上,使他臉面丟盡,而且一出考場就吐血而死。天道好還,罵人者罵自己,破人名聲者破自己名聲,所以說別人的短處,須要很慎重,沒有必要時不能隨便說。

5、下面再看幾則公案:

梁朝有一位到溉,他的祖父曾經挑糞謀生。等到溉作了吏部尚書,有一次何敬容請他,他沒有答應,何敬容就對人說:「到溉還有一點餘臭味,現在就學著一副貴人的架子。」到溉聽了,很恨他。(何敬容依到溉的種姓過失嘲諷他,堂堂吏部尚書,聽了有何反應呢?就是懷恨在心。人心普遍就是這樣的報復心理,以惡口而結怨。)

到溉的弟弟到洽有一天問劉孝綽:「我很想買東鄰的地,可是地主不讓,怎麼辦?」

劉孝綽說:「只要多裝幾車糞堆在他家旁邊叫他難受,他就搬了。」

到洽聽了,很憤怒,後來以這件事把劉孝綽害了。

所以,一句話會傷天地和氣,一件事會釀成終身禍患,為人處世的時候,不能這樣冷嘲熱諷,這會使人心的怒恨深入骨髓。

古人說: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

6、明朝,漢洲有位王生,喜歡指責他人的過失。

鄰居死了兒子,他呵斥說:「因為你造惡深重,所以有這種果報。」

不久,他的兩個孩子都病死,鄰居反譏他:「你造惡是不是更深重呢?」

又有一次,他的族兄考試名列四等,王生指責說:「你文章寫得實在荒謬,怎麼有希望優取呢?」

不到一年,他自己考試名列五等,族兄反譏他說:「我想兄弟的文章是不是更荒謬呢?」

這個公案,是顯示罵人者常被人罵,責人者常被人責。

我們指責別人時,先要看看自己,自己也不是完人,有哪一處不可以被人指責呢,既能指責別人的過失,自己滿身過失為什麼不會被別人指責?罵人者反遭人罵,要想人不罵,只有不罵人。

7、佛世的時候,有一位長者的妻子,懷孕之後,身體就臭穢不堪,誰也不願接近她。她滿月生下一個孩子,皮包骨頭,身相瘦弱憔悴,非常難看,而且這孩子身上沾著糞便。

他長大後,不願意待在家裡,而且貪嗜糞便,父母和親友們都很厭惡,不願意見他,後來他被逐出家門,在外流浪,以糞便為食。為什麼他會這樣顛倒異常呢?也是受業力支配,他也是不自在的。

他的前世因緣是這樣:

往昔拘留孫佛時代,他出家做一所寺院的住持,當時有幾位施主供養僧眾洗浴,洗完後再用香油塗身。僧眾中有一位阿羅漢,住持一見他就起嗔心,惡罵他:「你一個出家人還以香油塗身,這和用人糞塗身有何差別?」阿羅漢聽後對他生起憐憫之心,就在他面前示現種種神變。住持當時就懺悔罪業,以惡口業力,他在五百世中,身體常常臭穢,人都不願意接近他。

在對阿羅漢說「和人糞塗身有何差異」時,他的心中就已落下相應的印像,因緣聚合,果然顯現身體臭穢、貪吃糞便的惡相。一切都是心作心顯,口裡如是說,心中如是分別,就會如是現前。這是依他起無欺的顯現。

轉帖者註:

以上案例,僅僅是無數口業因果報應中的點滴而已。由此可見,語業業力的強大!

但願大家看了此文之後,能夠自覺「收斂」一些,不要逞無謂的口舌之利,不要造無謂的口業,將來遭受無謂的苦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家千萬千萬不要因為圖一時口舌之快,而失去將來做人、修行的機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