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拒絕,才能保護好我們自己
「要想不被別人拒絕,你最好先拒絕別人」------《東邪西毒》
我很喜歡看王家衛的電影,從旺角卡門、阿飛正傳、東邪西毒到現在的一代宗師,他的電影我都看過,我很享受電影帶給我富有思考人生的感受,看完電影我都會或多或少的明白些什麼。東邪西毒裡面的名句有很多,但是對我感觸最深的便是這句話。
要想不被別人拒絕,你最好先拒絕別人。這句話沒有語句式矛盾,就是說我們不做老好人,我們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們有自己的看法,相對的我們有拒絕別人的能力,唯有提現自身的價值,我們才能不會被別人否定,才會不會被人拒絕。
我們在學習生涯、職場生涯以及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擁有自我主觀的意識,我們要有拒絕別人的意識與勇氣,這樣才能體現自我的思想,別人才會尊重我們的想法。我們不能一味的去迎合、妥協、逆來順受別人的想法,這樣最讓對方漸漸的輕視起我們。
ADVERTISEMENT
我們不能做一個老好人,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觀意識,要學會對自己對別人說「NO」。我們的職場生涯中難免會有同事請求我們幫下忙,我們先要認真的聽同事述說情況,如果出現特殊情況,同事實在抽不出身,偶爾一次兩次我們還可以商量,但是次數多了我們就要用正確的方式拒絕同事。
我們不當老好人,幫別人減輕了工作負擔,自己的工作量便會相應增多,到最後同事的工作便會落在自己身上,我們要學會拒絕別人,才能讓自我的價值提升。
對於超出我們負荷的事情,我們也要拒絕說不,不要自己逞強。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若他們走進不了你內心,就只會把你生命攪擾得擁擠不堪。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那麼反過來,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借我一生》
ADVERTISEMENT
我們要學會拒絕,用正確的方式拒絕別人,這樣才不會讓對方輕視我們自己,我們也有自我的主觀意識,對方才會尊重我們的意識。
小陳是一位很有上進心的職員,對領導吩咐下來的事情,十分的用心,儘可能高效的完成工作。他是領導身邊一位好的助手,個性很隨和,對別人都是溫文儒雅,沒有一點脾氣。大家都很依賴小陳,什麼地方不懂或者有問題都會聯繫小陳,小陳也是唯唯諾諾的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問題永遠都不會解決完,而他人對小陳的依賴卻是愈發強烈,小陳漸漸的淪為了任人調遣的機動人員,哪裡有問題,小陳就要去哪裡。之後有問題,找免費勞動力小陳,甚至把自身的工作也都要讓小陳做了,小陳卻永遠都學不會拒絕,獨自的承擔這根本不屬於自己的工作量。
學不會拒絕別人,就要被別人拒絕
每個人都可以叫小陳幫助自己,小陳的地位在他們的眼中便會輕視,小陳就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角色,今後小陳會愈發的困擾,公司內部的前途會漸漸暗淡。
我們要學會拒絕別人,讓對方明白我們得主觀意識,這樣才能不會被對面拒絕,讓對面承認我們自身的價值。
與人為善並沒有錯,但如果想盡力爭取周圍每個人的認可,努力想讓除了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滿意,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來取悅別人,就不能認為自己僅僅只是個熱衷於讓別人開心、為別人做事的好人了。
這樣的「好」實質上是對拒絕、衝突、批評、憤怒等消極情感的深深畏懼,也許你盡力避免拒絕他人引起敵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而友善無私的背後通常是恐懼失敗、充滿自卑、時常自我責備、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無力抉擇、疲於追求完美、感覺被孤立、被利用的憤怒和焦慮等。
為什麼「好人」活得這麼累?其實,不當「好人」也沒關係,不當「好人」,仍然會有人喜歡你,不當「好人」,一樣可以贏得尊重,最重要的是,不當「好人」,才能獲得內心的平和、圓滿與幸福!
1
星期六早晨,剛剛從縣城騎了20公里摩托車回到鄉下的小Z,接到領導電話,馬上趕回單位有個緊急任務要處理。小Z想想,這周不是他值班呀,怎麼還有任務?
「哎!」他在嘆了嘆口氣後又騎著摩托車往縣城趕。一路上,寒風呼嘯,刺骨撲鼻。
這一幕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
哪怕不是他值周,只要有電話叫他,甚至不用請求的口氣,只是很平常的安排任務,他都會包攬過來。
- 「小Z,有空嗎?幫我看看我的電腦網速為什麼那麼慢?」
- 「小Z,我家的電熱水器裝不了,你能過去幫我搬一下嗎?
- 「小Z,你的單反能借我用用嗎?」
- 「小Z……」
我親眼看到,在大家都在忙著自己事情的時候,小Z卻在辦公室里團團轉,從這個桌子轉到這個桌子,幫完這個幫這個。幫完大家的時候,他自己的事情還落下一大截。
ADVERTISEMENT
小Z的出租屋是一個單人間,連床帶廚衛一起。房東有一個5歲的女兒,非常調皮,經常邀約一幫小朋友來小Z的出租屋裡玩,把東西扔了一屋子然後又把他的床當蹦蹦床,幾個小毛孩在上面輪流跳,簡直鬧個底朝天。
等小孩累了,走了,小Z一個人默默收拾,連句怨言都沒有。
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驚呆了。
我確定小Z不僅是個老好人,而且是一個真正的木頭人。
什麼是老好人?
老好人指的是隨和厚道,性格溫柔,不願得罪人,不會拒絕別人,缺乏原則性的人。
它還有一個含義,就是大好人,他是討好整個社會的。像雷鋒這種「好人」不多,但是討好身邊人的「好人」比比皆是。
老好人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圍著別人的感受轉。
他自以為知道別人的感受是什麼,給對方做好事,但是又看不到對方的拒絕,看不到那個界線。對方又必須給他面子,如果不滿足他、不給他面子,他就覺得受傷了。而且再接下來,如果他為你做了好事,你就得認可他,就得知道你欠了他的。
ADVERTISEMENT
就這樣一環扣一環,讓人很不舒服。
2
我朋友的上司,最擅長的一件事就是當面誇別人。
當有小一輩的人在場的時候,他總喜歡倚老賣老,以老師的身份和口吻當面教導小一輩,然後又誇他的領導,他的上司。說某某領導年富力強,工作能力強,又有親和力,又體貼下屬,聽得領導直冷笑,雞皮疙瘩在起毛。
在單位,不是自己的工作,他也包攬過來,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加點,然後以大家都得誇我,得認為我這樣做是為了大家好的口吻,要求別人誇他。
別人一肯定他,他就飄飄然。別人一否定他,就跳起來罵人。
在下屬面前,他又極力想表現出自己是一個富有親和力、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好領導。有時候處處討好領導,得不到領導的肯定的時候,又把攻擊性轉向自己,轉向自己家人,罵自己的老婆,罵自己的家人。
我們的文化一直倡導和教育我們要做個好人,做個別人認可的人,做個標準的人。如成功,有房有車,妻子溫柔賢惠漂亮,兒女聰明伶俐,有社會地位,有尊嚴。
可是誰又教我們做自己,遵從內心的直覺?
「老好人」的好其實還藏著一個根本性的防禦:真實的我,是壞的,是沒有人愛的,我若想得到愛,就必須摒棄真實的自己,而成為一個好人。但這個好人,是虛假的。
好人們會嚴重委屈自己,他們對別人越是好,他們對自己就越是委屈。
不過,這並不是一種意識上的強迫行為。好人,通常是閹割了自己需要的人。他們認為,需要和慾望,都是罪惡。
3
曾經我也是個好人。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喜歡和關注,我開始討好他人,討好每一個人。
怎麼討好呢?在交往中,總是順著別人的話說下去,順著別人的觀點巧妙的展開。別人說什麼就一直點頭,認可別人贊同別人。
這潛藏著著一種期待,期待別人也贊同我的觀點,認可我的觀點,我付出是為了得到別人能像我一樣肯定我。
然而,事與願違,當我同意別人的觀點,討好他之後,他卻不買帳,依然反對我,並不同意我的觀點。這點也讓我很苦惱,於是認為自己人際關係不好,不會交往。
後來延伸到,無論在每一個場合,我都會把自己處於場合的中心,想博得每一個人的喜歡關注和認可,做大家的開心果,做一個八面玲瓏遊刃有餘的交際達人。
因為我總是不停的學習身邊那些受歡迎的幽默的人的言行舉止,把他們的言行舉止轉化為自己所用,以為覺得當我像他們一樣之後我就會得到關注得到大家的喜愛,有時得不到之後就會恨周圍的人,為什麼不喜歡我。
後來,我看到一篇文章《你為什麼要讓自己變得外向受歡迎?》。
文章說到,其實想讓自己變得外向受歡迎的方法,成功學裡有很多方法技巧,你大可去練習,去模仿。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內心深處到底為什麼要變得外向受歡迎?是對自己現狀的不認可,渴望變得更好,渴望得到更多關注,得到更多資源嗎?
渴望變得更好的本質就是對自己深深的不滿和自責。
這也是老好人的形成根源。
4
那麼,如何才能從老好人中解脫出來?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不再是一個處處討好的完美的人呢?
01. 跟著感覺走,成為你自己。
無時無刻不在問自己,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的需求是什麼?做這件事情你感覺開心還是鬱悶?
即使自己暫時為了生存,身不由己的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8小時之外你應該有一樣東西你玩能讓自己感覺到熱血沸騰。
足球、音樂、釣魚、文學、寫作、麻將、運動……只有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才會感覺全身心徹底放鬆愉悅。
盡情投入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才會忘記別人的感受,成為真正的自己。
02. 拒絕別人
不是自己工作範圍內,自己不喜歡的應酬,無需自己到場的聚會,內心實在不喜歡的人或物……
這些只要是你不想,不願意的你盡可不去做,拒絕他。從修電腦,列印文件這樣的小事開始。
只有拒絕別人,適當的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別人才會尊重你。
這也才是真實的你。
03. 不再迎合別人的期待
羅傑斯說,許多人試圖通過取悅他人來形成自我,但如果他們得到了自由,他們就會遠離這種方式。
他的一個男性來訪者,在治療結束時感嘆說:「我終於覺得我真的必須要開始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做我認為我應該做的事,不管別人認為我應該做什麼。我的整個生活徹底翻了個個兒。我一直感到我必須做一些事情,那是因為別人期望我這樣做;更重要的是,我那樣做事為了讓人家喜歡我。見鬼去吧!我想,從現在開始,我就是我——不管富有還是貧窮,好還是壞,理性還是非理性,合乎邏輯還是不合乎邏輯,名聲好還是不好。」
羅傑斯認為,真正「成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為他們「應該」成為的樣子,無論那些規則是父母制定,還是由文化制定。
他們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種可能純粹是為了取悅他人的形式。
換言之,他們不選擇成為任何矯揉造作的東西,或者被強迫的東西,任何被他人從外面界定的東西,任何被強迫的東西,任何被他人從外面界定的東西。
他們認識到,他們並不重視這樣的目標或目的,儘管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按照這樣的目標度過了他們的大部分生活。
如果一個人開始去做自己,他就會發現,除了敵意、貪念、憤怒,他還有關愛、溫柔、體貼與合作;除了懶惰與冷漠,他還有激情、熱情、好奇……
如果他能以親密、接納的態度體驗自己這些複雜的情感,他就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和諧的人,而不會走到一個無法無天的邪惡道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