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費‧叫父母沉重
孩子的教育費對於父母來說是負擔,並且屬於長期性質,但是為了孩子的將來,父母從來不言苦。教育費到底有多「沉重」?
「養兒100歲,長憂99」最能表達出父母對子女的愛,為了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點」上,父母不惜花費大筆金錢,只為了打造更好的「教育背景」給孩子。
廣告
父母不僅可以為孩子的教育費背負債務,甚至可以犧牲本身的退休金,就是為了擁有足夠的資金,供養孩子繼續求學,以便孩子能夠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並獲得一份好的工作。
孩子的教育費對於父母來說是負擔,並且屬於長期性質,但是為了孩子的將來,父母從來不言苦。
教育費到底有多「沉重」?
據滙豐銀行(HSBC)「教育的價值」第三系列調查報告「為未來打好根基」(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顯示,68%的父母認為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費,使得他們更難兼顧其他的財務負擔。
而這又以有孩子在大專求學的父母更能感同身受(約78%),而約75%有孩子在中學求學的父母則有此感受,另有54%有孩子就讀小學的父母會這麼認為,可見由小學開始,教育費已是父母的負擔。
廣告
父母年齡越大,對於孩子的教育費感覺越沉重,72%年齡35歲或以上的父母認為孩子的教育費與其他財務負擔相比,更難以保持,而34歲或以下的父母則有58%會如此認為。
再加上通貨膨脹,除了生活費用不斷上升外,教育費也無可避免的增加,父母皆心中有數,認為孩子越大,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學費也相應的增加。
儘管孩子尚在念小學,惟卻有高達83%的父母預計孩子的教育花費在進入中學時,將會有所增加;而有92%孩子在中學求學的父母抱持同樣想法,認為孩子一旦接受大專教育,教育花費將會有所增加,可見父母已經預見大專教育費用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收入越高的父母,也已做好教育費會增加的心理準備,85%收入5000令吉以上的父母預計孩子進入中學後,教育費將增加,而僅有77%收入低於5000令吉的父母會如此認為。
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費可以到達什麼地步?該調查顯示,如果父母面對財務選擇,在教育費與房貸之間,每五人當中,則有超過一人(22%)情願犧牲不償還房貸,也一定不會選擇犧牲教育費,而只有4%的父母是不會選擇犧牲房貸。
另有4%的父母不會犧牲信用卡償還,而僅有3%是不會犧牲水電費,證明在父母心中,孩子的教育費還是最重要的。
另外,收入越高的父母,則越重視孩子的教育費,約25%月收入超過5000令吉的父母不會犧牲孩子的教育費,而只有16%月收入低於5000令吉的父母會如此做。
80%父母從薪水繳付教育費
父母為孩子繳付的教育費從哪裡來?調查顯示,80%的父母是從薪水中為孩子繳付教育費,38%的父母則是從本身的一般儲蓄戶頭和投資或保險處取得教育費,22%的則是從教育儲蓄戶頭處獲得。
有孩子在大專院校求學的父母,則有57%從一般儲蓄中提出作為教育費,另有34%是從教育儲蓄計劃處獲取孩子的教育費。
孩子在小學求學的父母,有29%會從一般儲蓄戶頭繳付孩子的教育費,14%則是從教育儲蓄計劃處獲取教育費。
至於有孩子在中學求學的父母,則有35%的教育費來自一般儲蓄戶頭,23%則來自教育儲蓄戶頭。
大馬父母每年教育費34880令吉
數據指出,父母是孩子教育費的「主要貢獻者」,超過99%的父母預計負責孩子的大專教育費,而有25%的父母則預計孩子能夠協助貢獻部分教育費,但是,現實中卻只有7%的在籍大專生會協助繳付本身的教育費。
而孩子每年的教育費是多少?該調查指出,大馬父母每年花費約8720美元(約3萬4880令吉)作為孩子的大專教育費用,而這筆費用卻只是在國內求學的費用而已,此費用遠比先進國家如英國及加拿大高,惟卻比鄰近的新加坡及香港來得低。
從數據中不難發現,亞洲國家的父母花費在孩子的教育費上遠比西方國家高。
除了負擔孩子大專費用外,父母還需負擔孩子的膳食、教科書、交通、科技設備如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費用。
絕大部分的父母(92%)會為孩子繳付教育費,98%父母會負責孩子的小學費用、95%的父母則會繳付中學費用,而也有高達86%的父母會為就讀大專的孩子繳付學費。
另外,有23%的父母則不曉得每年投入多少教育費。
65%父母學齡前開始規劃教育費
父母在為孩子教育費忙得焦頭爛額時,最在意的又是什麼?有高達61%的父母會關注孩子的教育費是多少,另有51%者則關注該如何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教育費,僅有6%的父母是完全沒有關注。
為了孩子的教育費,舉凡如何準備教育費、多少才足夠及準備多久才足夠,都是父母關注的事項,有約66%的父母在孩子尚未求學時,已經為孩子準備好教育費,甚至有11%的父母在孩子尚未出世時,已做好教育費規劃;而有23%的父母則是在孩子出世後,已做好教育規劃。
大部分父母皆希望孩子能夠接受大專教育,因此,有80%的父母在孩子接受小學教育時,即已開始為孩子規劃教育費。
34歲及以下的父母當中,有91%的父母在早期已為孩子做好教育費規劃,而超過35歲及以上者,卻僅有54%會如此做。
31%的父母會選擇在孩子出世後,惟尚未進入小學前,為孩子規劃好教育費,僅有3%的父母會在孩子進入大專求學時才作出規劃,顯示父母極早關注孩子的教育費;惟卻有2%的父母沒有開始規劃孩子的教育費,也有1%的父母沒有任何教育費的規劃。
57%父母願為教育費背債
92%的父母認為孩子找到一份全職的工作,即代表財務獨立,惟僅有51%的父母認為孩子成家立業代表財務獨立,因為大部分結婚生子的孩子依然會向父母討錢。
該數據也指出,有57%的父母願意為了孩子的教育費而背債,甚至38%的父母會認為孩子的教育費比本身的退休金儲蓄還重要。
看來無論孩子步入人生哪一個階段,父母最關注的依然是孩子的生活,在求學時期擔心孩子的學費,長大後則關心孩子的生活費,就連結婚後,也會擔心孩子的負擔。
43%父母送孩子出國深造
98%父母:至少要學士畢業
有43%的父母考慮將孩子送往國外求學,尤其是月收入超過5000令吉的父母,高達51%計劃送孩子出國求學,而月收入較少者,則僅有22%會考慮送孩子出國求學。
45%有為孩子作教育儲蓄規劃的父母會考慮將孩子送往國外求學,另外,則有30%沒有教育儲蓄規劃的父母會考慮送孩子出國求學。
約38%的父母為了孩子及自己著想,在送孩子出國念書時,會考慮在國外購置房產,而年齡在34歲及以下者則有41%會如此做,35歲及以上者則有35%會如此考慮。
接受該項調查的所有父母皆希望孩子至少能夠念到高等教育,其中有98%考慮讓孩子至少學士畢業,而有96%則考慮讓孩子念到碩士。
越年輕的父母,則越希望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其中34歲或以下的父母當中,有98%希望孩子能夠碩士畢業,而35歲或以上者,則有95%會考慮讓孩子念至碩士班,從中不難發現父母皆希望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
90%父母心中都有一份優差
父母如此這般的關心孩子的教育,奔波勞碌為孩子張羅教育費,就是希望能夠為孩子鋪陳最美好的未來,為孩子選一條最容易走的路。
有高達90%的父母在心中有一份「優差」,認為孩子從事優差,生活將較容易。
22%父母希望孩子從事醫療工作
22%的父母希望孩子在醫療領域工作,16%的父母則希望孩子是工程師,另有10%的父母則希望孩子在政府領域工作,各有9%的父母希望孩子在教育和金融領域服務。
越年輕的父母(34%),則越希望孩子在醫療領域工作,相比僅有17%的父母年齡在35歲及以上希望孩子在醫療領域工作。
父母希望孩子從事心中的優差,主要原因是工作薪金優厚(45%),其次為工作有保障(43%)及43%認為能夠回饋社會,另有31%的父母則表示,這是孩子的選擇。
一旦孩子完成大專教育後,在一年內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約47%的父母會勸告孩子參與相關領域的技能培訓,以增加本身的技能;而有43%的父母會勸告孩子繼續在相關領域尋找工作,37%的父母則會勸告孩子轉往其他領域找工。
另外,21%的父母會要求孩子回到學校繼續碩士課程,尤其是月收入超過5000令吉的父母。
教育的價值
只能用金錢衡量?
滙豐銀行的調查也建議父母提早為孩子做好教育費規劃,另外,為了孩子能夠儘早財務獨立,必須教導孩子管理本身的財務收入及支出。
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否定的,在秉持「知識改變命運」的根深蒂固思想影響下,父母不惜花費重金為孩子打造「教育背景」,惟,教育的「價值」真的只能用金錢來衡量嗎?
以金錢堆積出來的「教育背景」,會否最終落得累了父母,苦了孩子的下場?目前教育的本質已經偏離軌道,在資本社會裡,教育已成為一門最賺錢的生意之一,顯然已沒有多少人還記得當初接受教育的最根本原因。
無可否認,學歷在頭一兩份工作較為重要,畢竟剛踏入社會,需要一紙證書,惟在進入職場工作後,經歷及能力卻遠比學歷重要。
文章來源: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焦點策劃‧文:劉玉萍‧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