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俄關係在世界格局深刻變化與調整中不斷發展,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各個領域不斷結出豐碩的合作成果。可以說,當前中俄關係處於歷史時期。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總統普京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俄共同開發重型直升機的項目將於近期落實。
G20上習近平主席會見俄總統普京
這是關於中俄聯合研製重型運輸機的最新動態,據媒體報道,該機最大起飛重量38.噸,最大巡航速度300公里/小時,使用升限5700米,載重航程630公里。
其實,早在7年前,即2009年,俄羅斯媒體句曾透露中俄正商談聯合研製重型直升機項目。後續報道顯示,中俄一開始就排除了米-26改進型的可能,而是討論比米-26更輕、更便宜的方案;
直博會上展出的重型直升機模型
俄方希望聯合完成米里設計局最大起飛重量30噸的米-46項目,中方主張研製性能更好的全新項目。
目前我軍主力運輸直升機是13噸級的米-17「河馬」系列和國產直-8系列。米-17系列直升機是俄在米-8基礎上發展的改進型號。
不少人都知道,19世紀80年代末,美國實施對華武器禁運,進而斷絕了我國S-70C「黑鷹」直升機的引進之路,導致中美「結仇」。
於是我軍從1990年開始向俄羅斯大量購買米-17直升機,至今已經購買超過250架,並廣泛裝備陸軍航空兵和空軍運輸直升機部隊。
俄羅斯總統普京
眾所周知,直-8是我國歷經數十年才完成仿製和改進改型的直升機,也是目前最大的國產運輸機,該機可裝載3噸多內油,最大航程超過10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可達14噸,有著很好的高原運輸性能。
不過,直18最明顯的問題是貨艙相對「狹窄」,貨艙寬度僅有1.9米,根本無法裝載「勇士」、「猛士」等車輛或牽引炮。而即使換裝更大功率的發動機,也很難將其發展成20噸級重型直升機。
直博會上展出的重型直升機模型
當前我軍中型運輸直升機的裝備規模還不到400架,相對超過200萬的總兵力來說嚴重不足,加快運輸直升機隊規模和質量建設早已是刻不容緩的現實要求。
就各軍種的要求而言,艦載型對尺寸,結構的要求最為苛刻。重型直升機通常只能部署在擁有大尺寸機庫和直升機起降甲板的大型艦艇上,如兩棲攻擊艦,兩棲船塢運輸艦,航母等。
我國071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的機庫高度不大於6.5米,因此艦載重型直升機整體設計高度應不大於6米。為減小在機庫內占用的空間,艦載重型直升機摺疊後的長度和寬度也儘量控制。
重型直升機另一重要參數是貨艙尺寸,由於該機需要運輸新一代傘兵戰車,輕型卡車,標準貨櫃等重型裝備,為避免吊運造成的阻力增大和飛行性能下降,最好能以貨艙裝運。
中國隱身直升機想像圖
結合上述裝備的尺寸分析,重型直升機的貨艙寬度應不小於2.8米,高度不低於2.3米,長度則沒有特殊要求。
但由於青藏高原部署任務優先度較高,我軍裝備的直升機都對高原性能有很高要求,而在高原條件下,渦軸發動機的功率和旋翼拉力都會有明顯下降,因此我軍重型直升機發動機需要有較大的功率輸出,以保障高原作戰性能。
米格26重型直升機
縱觀美俄重型直升機型號,CH-53E/K重型直升機型號,CH-53是在使用要求、性能、技術可行性等方面最接近我軍重型直升機需求的參考對象。CH-53K是CH-53E深度改進型。
其最大起飛重量和有效載荷分別提高了5300公斤和2270公斤。經過一系列改進的CH-53K的綜合性能較CH-53E有了巨大提升。
而CH-53重型直升機作為垂直登陸的主要裝備,該機堪稱美海軍陸戰隊的「通天之路」。對於中國來說,我們也需要這樣的「通天之路」。
有很多人或許認為,中國與俄羅斯研製重型直升機可能是因為中國需要俄羅斯發動機技術。但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中俄聯合展示了正在設計中的AHL重型直升機
中國在珠海航展上展示了正在研製的5000千瓦先進渦軸發動機,結合各方面報道看,這款發動機很可能就是我國為重型直升機研製的。
不可否認的是,在通用直升機的主減速器技術領域俄羅斯較中國有著豐富的工程研製與應用經驗。而在直升機總體結構設計技術方面,俄羅斯也可謂是輕車熟路。
米-26T直升機
但是迫於經濟條件限制,俄暫時也沒有能力獨立完成新一代重型直升機的開發,而我國則可為該項目提供很大的資金支持。
因此,中俄聯合研製重型運輸機是典型的優勢互補,屬於水到渠成之事。隨著雙方的研製項目的逐步展開,中國也將用堅強而有力的行動報美國30多年來對華直升機禁運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