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現代核打擊體系分為「三位一體」,這其中能夠日常參與打擊作戰,真正能夠展示出來的戰略重器-戰略轟炸機無疑擔負著多重職責。尤其是在平時展現自己的戰略定力和決心和在關鍵時刻對敵方發動毀滅性打擊,都離不開戰略轟炸機。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一直在對圖-95MS進行延壽的主要因素,同時也在積極努力重開圖-160的生產線。當然,俄羅斯原來還一直有開發下一代轟炸機的計劃:PAK-DA隱身戰略轟炸機,不過目前已經處於半荒廢狀態,還是在全力確保圖-160能夠復產上。而圖-160的設計只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水平,可就是這樣一款80年代的水平的大型轟炸機,俄羅斯也是花費了近10年時間才恢複製造的,這其中主要設計工藝和流程的缺失;同時還面臨著大量圖紙的「不翼而飛」或者乾脆就是錯誤的情況,由此可見建造大型轟炸機並非是一朝一夕之功。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選擇對已經能夠量產的圖-16中型轟炸機的仿製型號轟-6進行再度升級,轟-6K這也是中國首度裝備真正量產專門投射巡航飛彈並可以投擲其他精確制導武器的遠程轟炸機,雖然外殼是老樣子,但是內部的電子設備已經全部更新,飛控系統也進行了更新。不過儘管這樣,轟-6K其2500公里(滿載)的作戰半徑仍然無法飛臨關島上空,所以也不符合美國說的核遏制力量的必須要求,因此美國並不認可其算三位一體打擊的組成部分。在此領域,我們對比俄羅斯的圖-160和圖-22M3來說都有巨大的差距,可以說在整個「三位一體」打擊體系中,中俄在此領域差距最大!
對於美、俄這樣真正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大國,認為轟炸機必須能夠隨時在空中待命執行飛彈發射準備,防止敵方發動先發制人。美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有8架B-52轟炸機在同時升空,執行隨時掛載核彈進行戰略核轟炸任務的準備,在歐洲上空也有這樣值班的機型。俄羅斯也一樣,圖-95在天上也同樣待機。而且由於美、俄上空都屬於地廣人稀,之間地緣相當遼闊,轟炸機之所以能夠執行這樣的任務而不受到敵方戰鬥機的干擾也是因為如此。
但是中國不行,中國面臨是美國已經精心構築多年的第一防禦鏈條,這上面有大量的遠程雷達和遠程地對空飛彈在瞄準。因此中國為了能夠對美國類似於關島這樣的基地進行打擊,必須使用高速、隱身的轟炸機平台。但是轟-6K轟炸機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俄羅斯之所以能夠繼續使用圖-160,是因為其圖-160M(改進型)是經過大幅升級後的版本,內部尺寸空間更大,發動機更新,能夠執行長時間的高空高速突防任務,這些都是中國轟-6K不具備的情況。所以必須要解決大型轟炸機這個瓶頸,否則中國根本飛不到關島進行後續的持續戰略轟炸任務,這也是中國近些年來大力發展中程彈道飛彈的一個很主要的因素。
眾所周知的,中國曾經數次想獲得關於圖-160戰略轟炸機和圖-22M3遠程轟炸機的資料,還試圖從烏克蘭獲得圖-160的轟炸機實體樣機,但是由於受到了多方的阻攔,最終未能成型。這也是迫使中國橫下心,只能靠自己來升級轟-6K轟炸機的一個主要因素。同步展開的還有被人稱為「紅色飛翼」的飛翼式轟炸機項目 ,這個項目被外界認為是B-2轟炸機的翻版。但是除了少數的仿真圖和CG圖以外,並沒有特別多的報道流出。
現在,中國空軍的高層已經確認研發相應的大型轟炸機任務,但是中國未來的大型轟炸機將會準備執行何種任務,以及達到什麼樣的設計指標仍不明朗。但是基本來說,航程在1萬公里以上,載彈量在20噸左右,能夠投擲巡航飛彈和多種精確制飛彈藥,或許是一個不算難達成,而且符合中國實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