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掌勺大師胡忠英,為你圖文詳解西湖醋魚!

@ 2016-09-09

G20峰會期間,全杭州人民都放假啦!可是有一個人卻很忙,他就是征服各國領導人胃口的幕後主廚,餐飲組組長——胡忠英大師!

胡忠英

擅長杭幫菜、迷宗菜的烹製

中華名廚

國家中式烹調師高級技師

國際烹飪藝術大師

中國烹飪大師

並在多個國際烹飪大賽上收穫金牌。

本次峰會宴席主打精緻的杭幫菜,據紅廚君所知有清湯松茸、松子鱖魚、龍井蝦仁等名菜,皆由胡忠英大師主理。

實際上,除了峰會所展示的菜餚,杭州還有諸多令人「知味停車、聞香下馬」的經典美味。下面,就看看胡忠英大師為各位帶來的其它幾道杭幫菜。

【經典杭幫菜】

西湖醋魚

七刀半 水晶芡

「西湖醋魚」是杭州的傳統名菜,口感很獨特:入口先覺酸,之後嚐到甜,然後品到咸,最後可以感到如同蟹肉般的鮮香,四味相容,酸不倒牙、甜不膩口、咸不齁人、鮮不發腥。

除卻獨特的口感,西湖醋魚還有兩個突出的亮點:

一是魚身表面澆的糖醋汁平滑光亮,可用筷子夾起,彷若一層透明的水晶衣包裹魚肉,這取決於嫻熟的勾芡技法;

二是上桌時魚身完整,胸鰭直立,兩隻魚眼微微爆出,讓人真切感受到幾分鐘前這條湖魚的鮮活,這取決於「七刀半」的改刀技法。

只選飢餓魚:活魚餓兩天肉質變緊實

選擇活西湖草魚作原料,一斤半重的最佳,此重量的草魚肉質細嫩,個頭再大的肉質會變粗糙。

打撈上來的草魚不宜立即入菜,需要先在魚籠中餓養1-2天,使魚腸內的雜物排泄乾淨,草魚餓了兩天后肉質變得更緊實,而且可以除去魚肉的土腥味。

只改七刀半:魚片分雌雄

1個整刀,將魚身劈成兩片:

草魚開膛,魚身劈成兩片,片的時候將魚肚朝向自己,其中連脊骨和尾巴的一片稱雄片,另一邊為雌片。2個半刀,用來敲牙:

用菜刀後跟部敲碎兩片魚的牙床,斬去牙齒。牙齒腥味較重,去掉更衛生。

5個牡丹花刀:

從雄片的魚鰓後4-5厘米處,每隔4.5厘米斜切一刀。運刀時刀面先垂直魚身切一個小口,再將刀刃與脊骨呈45度角斜向頭部切去。其中第3刀位於腹鰭後、背鰭前,此刀要將魚片斬斷,分成兩部分。

之後在雄片後半部繼續切兩個牡丹花刀。除了第3刀,其餘每刀的刀口均約4厘米深,收刀時幾乎能觸及到魚的脊骨,但不能切斷魚身。

魚肉製熟時,這5刀可以讓魚肉、魚皮均勻收縮,切口開裂、變大並向外翻,使得魚鰭翹起來,上菜時呈現活靈活現的動感。

改刀圖解:

1、從尾部下刀片成雌雄兩片;

2、雄片(上)和雌片(下);

3、敲掉魚片上的牙床;

4、在雄片魚鰓後4-5厘米處下刀,切第一個牡丹花刀;

5、雄片腹鰭後、背鰭前切第三個牡丹花刀,切斷魚身。

6、用刀尖在雌片上劃一個弧形。

7、雌片上片好的月牙狀半刀。

只煮3分鐘:鍋內擺造型染色再裝盤

草魚入清水煮比上籠蒸更能保證肉質的滑嫩,去腥也更徹底。魚肉煮製時間不可超過3分鐘,只要煮斷生即可,切不可煮老,以保持草魚外形不碎、肉質不爛。

煮製時有三點關鍵:

第一,在鍋內擺好造型。

鍋放清水燒至沸騰,先下入兩片雄片,入鍋時要保證魚皮朝上,下鍋後兩片魚肉需在水中拼接成原形,不要相互疊加以免壓住花刀;然後下入雌片,雌片需從雄片的左側下入,與雄片並排,魚頭對齊、背脊拼連,不要疊壓,擺成出菜時的造型。

第二,煮魚的水不宜太多,以沸騰時不淹沒胸鰭為佳。

否則魚鰭會向下塌縮,出菜時不夠挺翹。下入魚肉後應蓋上鍋蓋開小火煮製,待鍋蓋周邊冒出大汽時,開蓋撇去表面浮沫,補入少許清水,轉動炒鍋,鍋子轉動時要保持魚肉雌雄片的相對位置不變。

第三,出鍋前上「底色」。

煮至快到3分鐘時,用筷子扎一下雄片的魚鰓下部,此處為魚身肉質最厚的地方,若能輕鬆扎入,則其他部位肯定已成熟。此時潷掉一部分煮魚的原湯,只留下約250克,再取料酒50克、醬油50克澆到魚身上,目的是給魚身上點「底色」,之後立即將魚保持鍋內的造型用漏勺撈起滑入盤中。鍋內原湯用於烹製糖醋汁。

▲草魚入沸水,水不要沒過魚頭下方的魚鰭

▲煮好的草魚

糖醋汁:醬汁不加油最後撒薑末

西湖醋魚的醬汁能否達到細膩透亮的標準,主要取決於芡汁調得是否均勻。

這款醬汁中不能加油,否則成菜口感不夠鮮嫩清爽。

西湖醋魚的湖蟹味兒來自醬汁中加入的醋和薑末。

製作糖醋汁:

鍋底留350克原汁,再倒入清水200克燒沸,下入白糖60克、米醋70克、醬油100克調味,用手勺不停攪拌至均勻,再改小火淋入濕澱粉50克勾芡,繼續攪拌讓生粉融入醬汁中,醬汁變得濃稠而細膩,當醬汁翻滾起泡時立即起鍋。

用馬勺從芡汁中間舀出600克徐徐澆在魚身上(不要把粘在鍋底的芡汁舀出來),再撒一層薑末即成,上桌時跟一個胡椒粉味碟。

西湖醋魚所澆的糖醋汁必須勾厚芡,否則色澤髮烏不好看,而且芡汁無法掛在魚肉上,斑斑駁駁的表面會給人一種魚肉散架的感覺,吃起來也寡淡無味。

清湯魚圓

四種魚肉四個配方

清湯魚圓的吃法很講究,內行品嚐時先觀其貌——色白而形圓,再用筷子捅其身——質嫩而有彈性,之後才將這白玉圓子含入口中——滑潤而味鮮。

要讓這魚肉潔白如玉,魚圓既嫩又彈,有4個很實用的技巧。

魚茸刮下來,墊著豬皮切

做魚茸要分3步,先是將活魚宰殺後一片二,入冰箱在0℃-4℃條件下冷藏12小時,取出將魚皮朝下放到砧板上,魚尾用釘子(或刀跟)固定,再另取刀從魚尾部一層層向前刮,刀口要放平,刀刃與砧板呈60度夾角,每一次只刮下很薄的一層魚肉泥,這樣可以去淨藏在魚肉中的細碎魚刺。

最後取一張新鮮的豬肉皮鋪到砧板上,將刮下的魚泥放在肉皮上,用刀背剁至魚泥變粘。剁的力度很講究,輕輕剁散即可,不能將下面的豬皮剁穿,以免肉皮碎混入魚茸中。鋪豬肉皮的目的是將魚茸與砧板隔開,以免剁魚茸時有細木屑等雜質混入。

做魚圓的魚茸一定要剁得很細膩,魚茸要產生粘性,能在刀面上附著最佳。

加水比例不固定

魚圓要做到彈性十足,加水添鹽的比例很關鍵。魚肉的品種、生長年限不同,加水的比例也就不同,這主要取決於魚肉的脹性。魚肉脹性越大,吸水能力越強,加的水就越多。海魚中鰻魚的脹性最大,一斤鰻魚肉可加入兩斤半的水,河魚中的白鰱脹性較大,每斤肉可打兩斤水。

即使是同一種魚類,生長年限不同、吸水量也會不同。同一品種的魚,通常體積大、生長時間長的魚脹性偏大,吃水量也較大。

打魚茸:空氣進魚茸入水浮起來

好的魚圓入口滑嫩有彈性,這跟攪打魚茸、下水煮製的手法有很大的關係。這里以白鰱魚茸為例,講一下魚茸攪打、魚圓成型的過程:

取白鰱魚茸500克放入盛器,加清水500克、鹽25克順同一方向用力攪打,盡可能多地將空氣打進魚茸中。空氣進入魚茸可增加其膠性,提高彈性和粘合力,魚圓成熟後會更白皙。

當取少許魚茸放入清水,魚茸漂浮不沉時,則證明魚茸已「吃足」空氣。此時魚茸表面光滑,類似白奶油般黏結,且會在其中產生很多細小的氣泡。

之後再倒入清水500克、薑汁水20克,按一個方向攪勻,最後加入味精5克拌勻。打好的魚茸在10℃室溫下靜置20-30分鐘,可增強魚茸的粘性,做出的魚圓更加光滑。

煮魚圓:小火慢煮不沸騰、透明魚茸變奶白

淨鍋入冷水1500克,將打好的魚茸擠成桌球似的魚圓,每個魚圓直徑約3-4厘米。也可以用手擠到球狀的勺子裡,魚圓外形更圓潤。魚圓下入冷水,大火慢慢升溫,水面要始終保持平靜不能沸騰,若水面產生浮沫,則要及時撇去浮沫並補入涼水,靠加入涼水調節水溫。

大火燒至水溫達70℃,魚圓周圍一圈略微變白後將魚圓翻身,可使魚圓上下成熟一致。繼續煮至水溫升高到90℃-95℃,保持此溫度煮5分鐘,魚圓從最初的透明、肉色變為奶白色,用手指按一下能慢慢彈起,此時魚圓已成熟,可以撈出擺入碗中。

煮魚圓的原湯撇去浮沫燒沸,下入菜心、香菇,調入鹽、味精煮斷生備用。蒸熟的金華火腿切片擺到魚圓表面,再擺入煮好的菜心、香菇,最後澆入原湯,淋上熱雞油即可上桌。

魚圓製作流程:

1、鰱魚一片二;

2、魚尾釘在砧板上;

3、刀刃與砧板呈60度角刮魚茸;

4、魚茸放豬皮上用刀背剁細;

5、剁好的魚茸;

6、加水攪打,盡可能多地打入空氣。

7、擠好的丸子下入冷水中。

東坡肉

五層肉,兩寸厚

東坡肉始創於徐州,揚名於杭州,慢火、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所在。她的出品類似紅燒肉,卻沒有那麼膩,是因為多了蒸製這一工序,讓東坡肉滑嫩軟糯、香濃不膩。此外,東坡肉在選料上非常講究,選到一塊好肉,此菜就成功了一半。

三步選出最佳食材

在歷史記載中,做東坡肉的最佳原料是金華「兩頭烏」,這種豬的頭尾為黑色,中間肚皮為白色,成年後體重在130斤左右,肉質肥瘦相間。

但因為「兩頭烏」比較稀有,價格太高,如今大部分酒店的東坡肉是選用普通豬肋條肉的「五層肉」製成的。

「五層肉」中的「五層」分別指豬皮、肥膘、精肉、薄層肥肉、薄層精肉,豬肋條肉中間靠頭位置的肉層次分明,最符合這一標準。

選擇豬肉有三個要求:

第一是豬皮薄,表面毛孔細膩;

第二是豬皮下的第一層肥膘肉厚度在1.5-2厘米,不能再厚了,否則做出的東坡肉油膩膩的讓人沒有食慾;

第三,五層肉的總厚度不超過6厘米,大小適中,可以避免東坡肉製熟後各層出現分離。

4厘米見方,100克重

東坡肉改刀時要把握兩個標準:

第一是肉塊的大小,控制在4-4.5厘米見方最佳;

第二是每塊肉的重量約為100克-125克。如果按這一尺寸改刀後肉塊重量超過125克,則將肉塊打薄,去掉最下面的一層,以縮小其高度,但不能減少肉塊的長和寬,保持4-4.5厘米見方是最重要的。

燒好後東坡肉的長和寬會縮小四分之一,如果生肉塊過小,則當肉塊被燒爛時,還沒出現最濃郁的香味,賣相和口感都不好。

▲「五層肉」切成4-4.5厘米見方的塊。

肉皮翻動防粘連,小火燜燒3小時

很多人埋怨自己做出的東坡肉賣相不好,顏色過黑或不夠光亮,這是因為沒有掌握東坡肉的上色訣竅。煮東坡肉時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是煮製中途要翻面,第二是小火燜燒3小時。

首先在鍋底舖一張竹箅子,再放入小蔥100克和生薑50克,取肉塊1500克,皮朝下放入鍋中碼整齊,澆入料酒250克、醬油150克、白糖100克和清水2斤,此時湯汁沒過肉塊,加蓋大火燒沸後改小火,保持水面中心始終有氣泡向上冒的狀態,加蓋燒1個半小時,至鍋中湯汁還剩一半時將肉塊翻過來,皮朝上,仍保持小火加蓋繼續煮1.5小時,至此湯汁只能沒過肉塊的三分之一,非常濃稠,這時便可以出鍋了。燒肉全程都要扣緊鍋蓋,把湯汁和原料析出的香味留住。

煮東坡肉時切忌加香料,此菜關鍵是要吃豬肉的原汁原味,融入少許蔥薑解膩去腥即可。很多師傅做出的東坡肉發苦,就是加香料的原因。

▲小火煮製東坡肉

罐子封上桃花紙

東坡肉燒八成熟後取出,肉皮朝上擺入罐中,原湯撇去浮油,澆入罐中蓋上蓋。

之後需要在蓋子上包一張桃花紙(用來做風箏的紙)密封,這樣可以防止水蒸汽進入罐中,稀釋東坡肉的香氣。

最後將罐子入蒸箱蒸1小時,蒸好的標準是:

用手碰一下豬皮,感覺類似嫩豆腐,且肉塊會自然抖兩下。蒸製可以減少豬肉的油膩感,肉皮表面出現油光色後即達到最佳效果。

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