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大拍檔餐廳,有幾款深受客人歡迎的宮廷點心。
行政總廚張吉才從北京請來了一名有20多年製作經驗的小吃師傅,在餐廳推出了四款老北京宮廷冷點——豌豆黃、芸豆卷、驢打滾、艾窩窩,毛利高達七成多!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們家為何要推出宮廷點心,和這幾款宮廷點心的做法吧。
為何要在餐廳裡推這麼多傳統小吃?
張吉才:
這其實是藉鑑了粵式餐廳的經營模式——兩三個人去吃飯,點上幾籠點心、一碟青菜,再加一份燒臘或滷味,就能吃飽又吃好。
老北京流傳了百年的小吃種類比粵式點心只多不少,所以我選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幾樣,如炸醬麵、豌豆黃、炸灌腸、糖火燒等,加上濟南的油旋、甜沫,還有南京的糖芋苗、長沙的臭豆腐一同納入菜譜,作為招牌推出。
對於食客來說,小吃份量少、種類多,一次可以品嚐多種不同美味,對於餐廳來說,小吃毛利高達70%,可以為餐廳創造可觀的效益,因此經營小吃其實是一項雙贏的買賣。
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這幾款熱賣宮廷小吃的做法:
豌豆黃
老北京的豌豆黃有兩種,一種是精烹細作的宮廷豌豆黃(也稱細豌豆黃),選用上好的白豌豆,經過「泡-洗-蒸-篩-熬」五步,倒入托盤沉澱,撒上白糖、桂花,冷卻後改刀成塊,裝盤時,每塊豌豆黃的邊角要再附上一塊京糕(即山楂糕),紅黃相襯格外好看。
還有一種是街邊小販製作的糙豌豆黃,常見於春季廟會上,做法很簡單,就是將豌豆泡漲,倒入砂鼓子(一種較厚的平底圓砂鍋)中煮爛,加入煮熟的小棗,凝固冷卻後磕出鍋來,切塊出售。我們今日所介紹的為細豌豆黃。
製作流程:
1、豌豆5000克放入清水浸泡兩天,之後充分清洗乾淨。
2、洗好的豌豆放入盆中,加入鹼麵15克拌勻,上鍋蒸2小時以上至熟。
3、將蒸熟的豌豆取出放入細密漏,細細地碾壓幾遍。
4、經過碾壓,豆泥和豆皮自然分開。
5、將豆皮倒掉,豆泥放入鍋中,加入白糖1500克、清水800克小火熬30分鐘,待拿勺子一推就「堆絲」,也就是掉下來的不會很快跟鍋底的融合在一起。
6、關火後將熬好的豆泥倒入托盤,入冰箱冷藏定型。
7、客人下單後,將做好的豌豆黃改刀成2厘米見方的小塊,每六塊為一份,裝入盤中即可走菜。
技術關鍵:
1、浸泡豌豆時,每天需換兩次水,防止原料變質。
2、泡好的豌豆一定要沖洗乾淨,洗到盆裡的水跟清水一樣,不然做好的豌豆黃不透亮。
3、豌豆製熟的方法有多種:如果豌豆量少,則入高壓鍋,小火20分鐘即能成熟;如果豌豆量大,則最好選擇蒸或煮的方式,蒸製需2小時以上才能成熟,煮的時間則更長些,先小火加熱3小時,出沙後再關火燜3小時。
芸豆卷
老北京的芸豆卷以豆沙為餡,沙涼細糯、甜潤適口。芸豆卷的做法與豌豆黃類似,需經過「泡-洗-燜-煮-蒸-揉」六步才能完成,做好後形似馬蹄,放得稍久一點,裡面的餡料就會流出,形成一種別樣的美態。
製作流程:
1、選用雲南產的白芸豆5000克,放入清水浸泡1天,清洗乾淨後放入鍋中,倒清水浸沒,大火加熱至沸騰,之後關火燜1小時,這時芸豆的外皮自然起皺,用手搓洗一下就掉了。
2、將去掉皮的芸豆放入鍋中,加入鹼麵15克,倒入清水浸沒,中火煮20分鐘。
3、煮好的芸豆撈出瀝乾,放進托盤入蒸箱大火蒸50分鐘,取出放入細密漏,碾碎就成了芸豆麵。
4、芸豆麵放入白布來回揉搓20分鐘,就像揉麵一樣,否則容易開裂、不成形。待將芸豆麵搓成長條,兩邊向中間一窩,芸豆條不折,這就算揉好了。將揉好的芸豆麵放入盆中備用。
5、取一片壽司簾,鋪上保鮮膜。
6、舀入芸豆麵400克。
7、蓋上塑料袋輕拍幾下,使芸豆麵鋪平整片壽司簾。
8、切掉四邊多餘的芸豆麵。
9、每100克豆沙餡搓成一個長條,取兩條豆沙放在芸豆麵的兩端。
10、將兩端的芸豆麵包住豆沙餡分別向內捲起。
11、最終在中間「匯合」。
12、裹上保鮮膜,捲起壽司簾壓緊,放入冰箱冷藏20分鐘。
13、客人點單後取出做好的芸豆卷改刀成片。每8片為一份,裝盤即可走菜。
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麵卷子」,以江米麵為主料,調糊蒸熟後抹上甜餡,裹成捲後放在黃豆麵中滾一下,猶如郊野的驢子打滾沾上一層灰塵,所以得名。
驢打滾最早記載於元人的《燕都小食品雜詠》上:「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裡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
經過百年演變,驢打滾的原料早已從黃米換為江米,但這種甜糯冰涼的小吃依舊為人所愛。
製作流程:
1、三象牌水磨糯米粉500克倒入盆中。
2、倒入清水650克將糯米粉調勻成稀糊。
3、用手抓起稀糊成直線掉落。
4、取一托盤覆上保鮮膜。
5、倒入稀糊,輕輕晃動,使其鋪勻盤底。
6、表面再覆上一層保鮮膜。
7、托盤放入蒸箱,大火蒸20分鐘取出。
8、案板上舖一層炒熟的豆麵。
9、將蒸好的糯米片放在上面,表面再撒一層豆麵。
10、蓋上塑料袋,擀成0.2厘米厚的大片。
11、切掉多餘的邊,修整成長方形。
12、糯米片上抹一層棗泥。
13、捲起糯米片成長條。
14、將捲好的糯米條改刀成塊。
15、糯米塊入托盤覆保鮮膜,放到冰箱冷藏20分鐘。客人點單後取六塊放入盤中即可走菜。
艾窩窩
每年農曆春節前後,艾窩窩便會在老北京的各種小吃店上市,一直賣到夏末秋初。這款小點最早記錄於《燕都小食品雜詠》中:「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挫。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
可見這款小吃的做法是將糯米浸泡、洗淨,然後入屜蒸熟,取出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添入餡料後揉成團即成。
做好的艾窩窩口感如何?《金瓶梅》中給出了這樣的解答:其色白如雪、形如球、軟糯如膏。
經過百年演變,如今的大廚為了使這款小點更加軟糯,多採用「雙蒸」的手法製作江米——江米泡透,先瀝水乾蒸1小時,接著取出後放入開水浸泡,撈出瀝乾再蒸30分鐘。經過如此兩遍加工,做好的艾窩窩口感更加粘糯,且放置再久也不返生。
製作流程:
1、江米5000克洗淨,入清水浸泡6小時,撈出瀝水,放入托盤大火蒸1小時。取紅豆餡3000克,每30克揉成一個小球,放入碗中備用。
2、取出托盤中的江米,放入開水中浸泡10分鐘,撈出瀝乾,放入托盤,繼續蒸30分鐘。
3、取出蒸熟的江米攪拌,待其不再燙手,每50克揉成一個球。
4、江米球壓扁,中間按出一個窩,擺入紅豆餡30克。
5、收口後在表面拍勻大米麵(乾炒至熟的大米打碎),頂端點綴一點山楂糕,入冰箱冷藏1小時即成。客人下單後,取六個艾窩窩裝盤走菜。
技術關鍵:
傳統艾窩窩中多填入的是「八寶餡」——白糖、糖桂花(有桂花香,還能起到粘合餡料的作用)、熟芝麻、山楂糕、冰糖渣(放到嘴裡嘎吱嘎吱,口感很好)、青梅果脯以及炸好的核桃仁、瓜子仁,將這八種料放入小碗拌勻即成。其中冰糖與白糖的比例為1:1,其它餡料的總和與糖的比例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