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親戚用不合適的方式逗弄自己的寶貝,該怎麼辦?

@ 2016-09-09

有些親戚用不合適的方式逗弄自己的寶貝,該怎麼辦?

談起培養孩子講禮貌,可能有些新手爸媽們認為,孩子那麼小說什麼也不懂,長大接觸社會後自然就什麼都明白了。

但教育專家Ann Douglas卻表示,講文明懂禮貌應當「從襁褓抓起」——從孩子6個月開始,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其禮貌習慣,包括使用禮貌用語,尊重體諒別人等等。

具體該怎麼做呢?試試這樣:

最強大的教育是以身作則 嬰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是體驗和模仿。

首先是體驗,即幼兒會直接用自己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其次是模仿,即周圍人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對於3歲以內寶貝來說,他們最主要的體驗和模仿對象就是家中的長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其他親人。

因此,家長與寶貝之間正確的互動交流,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是培養孩子禮貌意識的最有效途徑。

Douglas舉例稱,如果你希望孩子學會和別人講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那麼在和寶貝交流的時候你自己就要首先做到。

同樣,如果你和其他家庭成員講話時能使用禮貌用語,你的孩子則會在潛移默化中習得這一習慣。

引導孩子體驗禮貌

人與人之間禮貌相待並不只是流於形式,其真正目的在於使人際交往更具親和力,人際關係更和諧,彼此更開心。

家長在培養孩子禮貌意識的時候,也要從這一點出發。

比如,當有人對寶貝說「謝謝」的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去體驗「被感謝」的愉快感受,並鼓勵說:「下一次有人幫助了你,也要對別人說謝謝,這樣就可以把你的愉快傳遞給其他小夥伴了!」

另外,當孩子正確恰當使用禮貌用語時,家長一定要及時讚揚。

因為這種積極回應,會增加他重複此項行為的可能性,孩子今後會更加注意禮貌。

不委曲求全,不代表不懂禮貌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一個2歲或3歲左右的孩子委曲求全善解人意並不現實,家長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保護。

一個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逢年過節時,有些來家裡做客的親朋好友試圖透過讓孩子唱歌跳舞,或者拿走其最心愛的玩具來逗孩子。

這時如果他不配合,可能有些家長就會感到分外尷尬、下不來台,進而遷怒於孩子:「你怎麼這麼沒禮貌?這麼不懂事?」親子戰爭一觸即發……

事實上,3歲以內的孩子並不理解什麼叫作「迎合」和「試探」,他們簡單的世界裡,只有「我願意」和「我不願意」。

作為家長,這時首先要明確的是「我的孩子被愚弄了,我要保護他」,而不是礙於面子保持沉默、陪笑,或者斥責孩子。

同時要明確告訴「熊親戚」:孩子不喜歡別人這樣對他,以後不要這樣了。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識趣打住。

Via:todaysparent.com

原標題:3 Tips for Teaching Your Toddler Manners

原作者:Lola Augustine Brow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