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媽咪知道平台總是收到一些類似諮詢:
1. 寶媽提問:寶寶2個多月,母乳喂養,大便很稀,尿片上總是有一點點,感覺放屁都會出來,是拉肚子嗎?
2. 寶媽提問:寶寶1個半月,食母乳,拉的粑粑稀,有時候呈綠色、奶瓣狀,這種情況正常嗎?
3. 寶媽提問:女兒5個月了,拉便便一直有點稀,有奶瓣是怎麼回事?
待筆者進一步詢問以上寶寶們的一般情況時,都有這些相似之處:寶寶均為純母乳喂養,體重增長好、精神、食慾好,除了「便便稀」以外,並沒有其他身體不適的表現。
其實面對以上情況,媽媽們無需焦慮哦——我們稱之為「生理性腹瀉」,多見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
什麼樣的腹瀉不用焦慮?
純母乳喂養的寶寶出現生理性腹瀉的情況居多,一般在出生後不久即腹瀉。
表現為大便次數多(但每次的大便量不一定很多),有時呈泡沫稀水樣,時而伴有奶瓣,便便呈黃色、金黃色或綠色,沒有特殊腥臭味,有的寶寶在放屁時也會帶出少許便便。
而所謂生理性腹瀉,即寶寶除大便次數增多外,多無其他症狀。無發熱、無嘔吐,食慾好,精神反應好,體重增長好,生長發育不受影響。
為什麼會有生理性腹瀉?
那麼好端端的,為什麼會大便次數增加呢?有的學者在研究中提到,母乳喂養引起腹瀉,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 有些母乳中前列腺素E2含量較高,該物質促進小腸平滑肌運動,增加氯的分泌、抑制鈉的吸收而致腹瀉[1];
2. 有些母乳中脂肪含量高,而小兒脂肪酶和膽鹽分泌不足,引起脂肪消化不良性腹瀉[2];
3. 小兒乳糖酶相對分泌不足,腸內液體增多促進腸蠕動而引起腹瀉[3]。母乳中營養物質的含量因人而已,有的寶寶食母乳生長發育好,有的寶寶則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
綜上,若腹瀉不影響嬰兒的營養狀態和生長發育,寶媽們完全不必因為大便次數多而停喂母乳,也無需使用特殊的藥物。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可以適當應用一些微生態製劑,因為微生態製劑能促進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和恢復,促進胃腸蠕動,調節胃腸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
如雙歧桿菌、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能分解乳製品中的乳糖,從而增加乳糖在腸腔內的酵解,緩解腹瀉症狀,抑制致病菌生長,防止細菌性腸炎發生[4]。
什麼時候寶寶大便能正常?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大,一方面,消化器管逐漸發育成熟、消化酶功能逐漸完善;另一方面,逐漸添加碳水化合物等輔食,母乳占食物的比例下降,寶寶的大便性狀就會逐漸正常。
母乳喂養期間,奶媽們的飲食可稍作調整,不宜吃得太過油膩或太高蛋白,放鬆心態。只要寶寶生長發育好,媽媽們不要輕易捨棄母乳喂養的機會。
生理性腹瀉與真正腹瀉的鑑別
小嬰兒的腹瀉有很多原因,比如感染、免疫缺陷、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等。
我們認為的生理性腹瀉必須除外病理性因素,腹瀉時沒有發熱、沒有嘔吐、沒有腹脹, 寶寶沒有明顯的痛苦與哭鬧,大便化驗沒有感染方面的異常。
如果腹瀉時間較長,大便帶有血絲或粘腖樣,或者導致寶寶生長停滯、營養不良等嚴重後果,需要及時治療。
對於不敢確定是不是「生理性腹瀉」的情況,爸爸媽媽們可以去醫院就診,進一步諮詢專科醫師,遵醫囑進行診治。
另外,需要提示媽媽們的是:對於腹瀉寶寶應加強肛周護理,勤換尿布,每次解大便後可用溫水清洗臀部,避免污染會陰部,保持局部乾爽,避免引起臀紅甚至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