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鬧是沒語言表達能力的嬰兒表達要求或痛苦的一種主要方式,嬰兒的啼哭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啼哭。
生理性啼哭具有以下特點:啼哭的聲音響亮而不刺耳、富有節奏感;吃奶、睡眠、玩耍都很好,每次哭的時間也很短,不伴隨其他症狀特點;當需求獲得滿足或者不良環境得到改善時啼哭即停止。
病理性啼哭的表現因不同的病因可不同,凡是能引起身體不適或者疼痛的任何疾病均可導致小兒哭鬧不安,甚至在疾病典型的症狀出現前即表現為哭鬧,以下情況多提示存在病理性啼哭。
1. 進食時哭鬧常為口腔、鼻咽部不適如口腔皰疹、潰瘍等;
2. 夜間哭鬧而不發熱者可能為飢餓、活動性佝僂病、寄生蟲病、嬰兒腸痙攣,或因晚餐進食過多,過冷等不良飲食導致;
3. 大便時哭鬧可能肛裂、腸道不適;排尿時哭吵需考慮是否泌尿系疾病如尿路感染、結石等;
4. 哺乳時耳部貼近母親即哭或者搖頭,平素多抓耳撓腮,常為耳部疾患所致;
5. 轉動頭部或者屈頸即哭,哭聲尖伴肢體僵硬,四肢抖動等異常提示有腦膜炎等中樞性疾病;
6. 臥床不哭、抱起或者移動肢體時哭應注意肌肉、骨骼、關節病;
7. 啼哭伴隨發熱提示存在感染性疾病;
8. 伴腹瀉、大便帶血考慮存在腸道不適;
9. 啼哭劇烈而突然發生者大多為疼痛所致,陣發性劇烈哭吵,間歇期相對安靜者多為空腔臟器的痙攣造成,如腸套疊、腸扭轉等;
10. 哭聲嘶啞者多見於喉炎等喉部不適以及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所致的黏液水腫等;
11. 尖銳高調腦性尖叫或者手擊打頭者多見於顱內疾病若出血,感染、積水、占位等,一些罕見疾病也表現為哭聲異常,如貓叫綜合症患兒哭聲似貓叫樣;
12. 其他疾病或者病理狀態,營養不良如佝僂病,貧血患兒也可有反覆煩躁、哭鬧、睡眠不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可有煩躁哭鬧等症狀;
13. 濕疹較重,或者有皮炎、蕁麻疹等皮膚疾病的患兒亦可反覆哭鬧。
啼哭是嬰幼兒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一般來說,嬰兒啼哭首先考慮是否存在著奶量不足、尿布潮濕、衣被過熱、過冷、體位不適、排便或者要人抱、哄等心理、生理需求或者外界刺激未能滿足。
有的小兒在熄燈或者亮燈時表現為哭鬧;有的小兒在睡眠不足,或者過於疲乏後入睡前也可哭吵;有些不良習慣如放置啼哭抱起不哭。
有的夜間哭鬧白天多睡,日夜生活規律顛倒所致等等,以上原因予以糾正後仍哭鬧不止,需考慮是否存在病理現象,需及時就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