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免了9500多萬兩的戰爭賠款,是中國參加一戰最大的收穫

@ 2016-09-05

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政府的當家人段祺瑞將軍宣布對德國、奧匈帝國開戰。換句話說,中國已經正式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國之前,美國已經宣布加入戰爭。在傳統的教科書中,主要講述日本在戰後取代了德國在山東特權的問題。至於中國在戰爭中的收益則隻字未提,其實中國加入戰爭並非一無所獲。作為北洋的當家人,段祺瑞也絕不是一個廢物。他宣布參戰是經過認真考慮的,最終減免了9500多萬兩白的戰爭賠款。

一、中國起初並不願意參入戰爭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作為塞爾維亞的靠山,沙俄隨即對奧匈帝國開戰。緊接著,德國對沙俄開戰,英法兩國對德國開戰,整個歐洲大陸打成了一鍋粥。此時各國都忙於歐洲戰事,便宜了東亞唯一的強國日本。日本宣布對德國開戰,並以此為理由強占了山東膠州灣。當時袁世凱是北洋的當家人,他的內心已經準備加入戰爭。但是國家畢竟實力不足,而且歐洲戰事的局勢並不明朗,因此他遲遲沒有下定決心。而且袁世凱正忙於自己準備稱帝的事情,也不想過多的牽扯戰爭問題。袁世凱稱帝的結局是大家都清楚,他坐上了非常大總統的寶座,但是他不該稱帝。最終袁世凱不僅被討伐,連北洋集團內部的將領也反對他稱帝。袁世凱在失望中病逝,他去世以後,段祺瑞成了當家人。

段祺瑞上台之時,德國已經顯露出後勁不足的情況。為此段祺瑞開始計劃對德國宣戰,但是總統黎元洪不願意冒險。兩人僵持不下,段祺瑞利用張勳趕走了黎元洪,隨後段祺瑞又趕走了張勳。就在此時,美國方面終於按捺不住,美國正式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美國當時只有30多萬軍隊,對歐洲戰局的直接影響不是很大。但美國可以為英法等國提供後勤補給,這是德國所不具備的。美國加入戰爭以後,德國已經處於絕對的敗勢。到了這個時候,段祺瑞決定對德國宣戰。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對德國、奧匈帝國宣戰。當時國家的實力很有限,因此沒有直接派遣軍隊到歐洲參戰。北洋政府派出了10多萬勞工,這些勞工同樣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二、德國投降以後,中國並非一無所獲

段祺瑞宣布參戰也是經過自己認真考慮的,絕不是一點利益都沒有。當時德國已經明顯處於敗勢,戰敗僅僅是時間的問題。1918年11月,德國首都柏林爆發了起義,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蘭。隨後組建的德國臨時政府向協約國陣營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了慶祝這次勝利,各個戰勝國在英國倫敦舉行了閱兵式,中國軍隊組成的方陣也在其內。1919年,在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了戰後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如何處置德國、奧匈帝國等戰敗國。在教科書中主要強調日本搶占青島的問題,卻忽視了其他的方面。在這次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其中的一條就是廢除對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戰爭賠款,而且總額達到了9500多萬兩白銀。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在1900年的庚子戰爭結束以後,清朝與西方列強簽署了《辛丑條約》。在這一條約中,清廷要賠償4.5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賠償德國9000餘萬兩,賠款奧匈帝國400多萬兩。後來的北洋政府是接受了這個條約的,換句話說,中國每年都在向各國支付戰爭賠款。現在中國成了一戰的戰勝國,對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戰爭賠款被全部取消。由於俄國已經爆發了十月革命,對俄國的賠款也降低了三分之一。除此之外,中國還收回了德國在天津、漢口地區的租界。經過這次戰爭以後,中國的關稅從5%上升到了10%,這從一個角度上來說也是一個勝利。

三、中國可以在天津駐軍,這是一大進步

在《辛丑條約》中規定,中國不能在天津駐軍,這是一大屈辱。當時袁世凱想了很多辦法,最後命令5000北洋軍穿上警察制服,才得以進入了天津。從庚子戰爭一直到一戰結束,都是這樣的情況。但是在凡爾賽會議上,中國恢復了在天津駐軍的權力。其實還有一條是比較重要的,那就是暫緩償還賠款。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從1917到1922年的5年時間裡,中國可以不用在償還戰爭賠款。節省下來的這些錢可以用於發展國內經濟,這也是一個好消息。當然也有壞消息,那就是青島問題。凡爾賽會議正式決定把德國在青島的特權轉讓給日本,由於日本在會議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日本笑到了最後。在投票的過程中,剛剛成立的波蘭也投了贊成票。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