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都是從小把孩子包在棉被裡,大學畢業一打開棉被就希望孩子能披荊斬棘,無往不勝,誰讓我孩子不高興,誰就是王八蛋。中國的孩子也都是從小吃水果都要父母削好送到嘴邊,等一走進社會就希望自己飛黃騰達,買車買房,達不到就是別人有乾爹,自己爹不行。這都想什麼美事兒呢?
看這本書時候的某一天,我想起了學業成績特別優秀的表弟。其實表弟其他方面也很優秀,但是愛子心切的家人也跟書中的中國父母太像。因為我在北京八年,表弟來北京讀研究生,小姨叮囑我要照顧弟弟,開學第一天我從火車站車接車送,被褥生活用品扛了一後備箱,收拾妥當之後的日子,就便沒怎麼去過他學校。一來男生宿舍我不能進去,也就開學能進;二來已經20多歲了嘛,沒必要老盯著。
但是小姨不行,要我幫忙找對象,幫忙找工作,幫忙買房子。其實表弟的學業背景已經是極為出眾,根本不愁什麼工作,對象得自己看順眼吧,房子那是猴年馬月的事情了。我跟小姨說行了別盯著了,他這麼大了。小姨每次都說:「哎呀他不如你,他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可我當年一個人空手來北京上學,不也是這樣開始的麼?怎麼就不行了呢?是孩子真的不行,還是你覺得孩子不行?前幾天表弟要出國交換,三姨給在北京的大姨和二姨打電話,讓他們去學校幫表弟收拾下行李….. 我真的是深深的跪倒了。不說24歲的小伙子難道受不不了個行李?到底是誰不正常?
最近因為讀研究生,看了很多兒童心理髮展教育及家庭教育的文章,這本書我第一本買回來看的,但是到今天都感觸身份深刻的,幾乎句句都直戳我心,都能在我家找到影子,也滿汗顏的。本書說了幾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延遲滿足」「學會拒絕」「有償教育」「培養逆商」等等,我不知道對於其他人來講如何,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的看到自己的問題,不是說父母教育的不好,而是通過自己的現狀,看到了這些問題的成因。比如內向、患得患失,冒險精神不足,生存能力差,生活技能差等等。其實讀這樣的書,不是要對孩子如何,而是更多的對自己的反省與認識,自我撕裂與自我重建。
看到很多人也為這本書爭執不下,有的說故事是假的,有的說故事另有隱情,有的說看見封面就覺得是爛書。我只能說,我很喜歡這本書,雖然寫的特別通俗,甚至不像一本書,但是取其精華,已足夠自己來用。
當然,如果是教育孩子用,而不是自我重建用,那要考慮到作者的時代背景與環境背景,畢竟猶太人的整體環境影響作用也很大。比如家家富豪都延遲滿足孩子的慾望,都要求孩子從小送報紙送牛奶來賺錢養活自己的慾望,但中國的環境不同,倘若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差距待遇太大,且父母的教育也沒有特別明晰的跟上,恐怕會滋生別的問題,比如孩子會去偷東西或者自卑什麼的。因此在教育孩子上運用此方法,還需要適度和因地制宜。(《特別狠心特別愛》書評/特立獨行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