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健行安全守則~遵守才能平平安安

@ 2016-09-04

美國國家公園有這麼一句話:「入山者需自行負責自己的安全,國家公園不能保證能及時救援成功。」這提醒每一位入山者,都該認真的做好自己身體、心理、體能、裝備、資訊、糧食、安全、環保的準備,才能進入山區活動,而且隊友有難時,應以自己救援為第一要素。

溪谷 (韓志武攝)

慎選健行登山夥伴,最好與政府立案社團的隊伍同行。 健行登山不要跟隨沒有經驗及缺乏責任感的領隊同行。 切忌個人硬闖及不要參加新手超過1/3的登山健行隊伍。 對計畫要週密,不可隨議更改,同時應讓同行者瞭解。 多閱讀有關登山書刊與資料,充實自己對野外的認識。 平時培養野外興趣,體能及技術鍛鍊,必須認真實施。 出發前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如有不適,應作健康檢查。 裝備要齊全,飲食要充足,指北針、頭燈或手電筒、備用電池、哨子、地圖、雨衣等不可缺,珍惜自己的生命,多背一點東西不算什麼。省電的LED頭燈或手搖式充電手電筒等新產品更建議大家添購。 當日離家與登畢返回,都要會知親屬及社團留守人員。 隨時注意同伴心理及健康情形,以發揮肝膽相照精神。 進入山區應隨時注意氣候的變化,時時要有應變準備,雲層濃密下降或天色昏暗時時,寧可回頭先下山以策安全。 對於每一座山峰,都不可掉以輕心。連擎天崗附近都曾發生過大學生死亡的山難。 迷路

造成迷路的原因很多,如:無登山嚮導員隨行、不熟悉登山地理環境、體能差脫隊、未攜帶登山地圖、指北針、未養成隨時定位的習慣、天候因素等。登山健行切忌因為趕時間而抄不熟悉的小路。

登山行動中應隨時留心觀察周圍的風景及地形、地物以及前面的人所留下的腳印,同時應注意嚮導員留下的記號或足以指引正確路徑的任何標誌。遇叉路 時尤應仔細辨認觀察,可用哨音聯絡,或等候隊伍確定正確路徑。對於沒有到過的山區或濃密的芒草林、箭竹林,都應沿途留下記號,以便走錯路時可原路折回。並 且對一些容易誤認的獸徑、獵徑、林道、保線路、取水徑等,都應加以辨認。

風化安山岩塊 (陳志明攝)

萬一誤入迷徑,最忌驚慌失措、胡走亂闖。應當鎮靜、保留體力,辨明方向後退回原處重新確定正路或等待救援。注意防濕、防風,並節省糧食、飲水及 手機電池。若發生意外事故時,應先找一個收發電訊較佳的位置,再利用手機撥打110、112、119或通知有經驗的親友代為報案。求救時應清楚告知行走路 線、目前可能位置、海拔高度、地形與特殊景觀等,以獲得信任與支援,手機可改為每小時正點時開機5分鐘通話以節省電力。若要移動位置以避風雨時,應沿路折 斷一些小樹枝、綁草葉或堆疊石頭作為記號,同時讓搜救的人員可以循跡找到你。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若有山難事件發生時,因樹林濃密與天候通常不佳,因此均以陸上搜救為主。目前陸上搜救多結合消防、警察(含分局、派出所及國家公園警察隊)、國家公園管理處及民間救災(難)團體(如義消、義警、山青、救難大隊及搜救志工等)。

為了減少迷路時的困擾,最好避免單獨一人登山或脫隊。行前若能購置指北針、省電的LED手電筒或手搖(手壓)發電的手電筒(有些多功能的機型具 有手機充電、收音機、閃光燈和哨音等功能)、(電池式)手機充電器、雨衣、禦寒衣物、打火機、口哨、萬能刀、GPS等攜帶備用,萬一迷路時,也比較能維護安全。

受傷

人為負傷或遭受傷害時,不論傷勢輕重,都要沉著,立即採取急救措施並請求支援。通常失血只要不超過1000CC是不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因此不用看到流血就驚慌失措。一般的外傷只要有適當的止血就不會有生命危險。

落崖

失足落崖應心平眼快,即時手提最近樹幹、茅草、岩石等突起物以防繼續掉落並等待救援。

中暑

症狀判斷:患者出現體溫高達攝氏40度以上、皮膚乾燥灼熱與潮紅、頭痛、昏眩、脈摶強而快,嚴重可能虛脫昏迷處理:

將患者移到陰涼處或冷氣房。 立刻降低患者體溫:採水浴或脫去衣物,用濕泠的床單包住並加電扇和搧風以使體溫降至攝氏38度為止。 如果患者昏迷,但呼吸正常,則採側臥之復甦姿勢,處理過程中儘速送醫。 失溫

造成失溫的原因係因海拔愈高,氣候的變化愈大,當缺乏適當的保暖設備,或長期暴露在氣候惡劣的低溫環境下,特別是精疲力竭、衣物潮濕的情況下時,會產生體溫下降的生理反應。當體溫降到攝氏35度以下時,人體即已進入失溫狀態。

失溫症狀包括:感覺寒冷、皮膚蒼白、四肢冰冷、劇烈而無法控制的顫抖、言語含糊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應遲鈍、性情改變或失去理性、脈搏減緩、失去意識等。患者一旦進入失溫狀況,可能在數小時之內死亡,嚴重者可能心跳極慢,呼吸細微,即使呼吸及心跳停止,也不可認定患者已死亡,應立即施以急救處理。

急救的原則:防止患者繼續喪失體溫,並逐步協助患者獲得正常體溫,將患者帶離惡劣的低溫環境,移至溫暖的帳篷或山屋內。脫掉潮濕冰冷的衣物,以溫暖的衣物、睡袋等裹住患者全身。若患者意識清醒,則可讓他喝一些熱而甜的飲料,若已不省人事,則讓他以復原姿勢躺著。可給與患者熱水瓶或施救者以體溫傳導,以防患者體溫再度下降。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應展開心肺復甦術,並儘快送醫。切記不可給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勵患者作運動。

休克

無論是疾病或意外傷害,皆有可能造成輕重不同的休克症狀。症狀:感覺虛弱昏眩、焦慮不安、嘔吐、皮膚蒼白濕冷、呼吸淺而快、脈搏快而弱、甚至昏迷。

處理:

使患者採平躺姿勢,頭部偏向一側,腳部以毛毯、木箱等物墊高。 鬆開項部、胸部的衣物束縛。 蓋毛毯保暖(不可使用熱水袋,避免因皮膚血管擴張使血液流向皮膚,使器官缺血嚴重)。 依休克的不同原因加以處理,如出血者給予止血、骨折固定患肢以減輕疼痛。 患者口渴用濕棉籤擦嘴唇,不可直接喝飲料。 每10分鐘檢查呼吸、脈搏一次、並立刻送醫處理。 休克的處置(本節資料引用自台南縣消防局網站)

當你警覺到病人有休克之可能或休克正進行時,必須迅速採取措施,以逆轉病情的進行,使器官組織之灌注獲得改善,下列步驟,對病人將有助益。

休克處置

維持呼吸道給多高濃度氧氣 患肢固定控制出血 下肢抬高

選擇後送醫院

休克是一種致命的危症,病人可能需要住加護病房或特殊醫療機構處理,但並非每一個責任醫院都有能力容納或處理類似急症,如果毫無考 慮的將病人送至「最近」的醫院,可能會讓病人再度轉院治療,延誤病情,因此,你必須在現場判斷休克的原因後,與派遣中心和基地醫院連絡,將病人送至合適的 醫院。

呼吸道暢通

維持病人呼吸道暢通,避免吸入嘔吐物。

控制出血

控制外在出血,骨折部份予以固定包紮。

給予高濃度氧氣

保持病人體溫防止熱散失

休克的病人,要注意保持體溫,防止熱散失,但不要過度加溫,一般而言,用二條毛毯就足夠保暖,一條置於病人底下,一條覆蓋其上。但在懷疑有脊椎受傷的病人,則不要將毛毯強置於病人底下。

維持適當姿勢

不管用何種姿勢,第一要考慮的即是呼吸道必須維持暢通,在有脊椎受傷之可能時,更要注意避免過度彎曲頸部或其它脊椎部位。下列姿勢可供參考:

平躺,腳抬高20-30公分:但在下肢或骨盆腔骨折時,勿使用。 平躺,腳放平:適合肢體有嚴重外傷者,但須注意病人嘔吐時,易發生呼吸道阻塞。 頭及肩部略為抬高:這種姿勢只用於呼吸困難而且無脊椎傷害之可能的患者。 半坐臥式:適用於心臟衰竭或肺部疾病者,但在出血性休克者,不宜用此姿勢。

禁食

禁給食物和水。因為病人可能需要開刀,而且休克病人腸胃功能欠佳,也不宜給水和食物,否則易造成嘔吐。

氣喘

發作時緊急處理:

先保持鎮定,以最舒服的姿勢坐好,維持緩慢和放鬆的呼吸方式。 詢問患者是否攜帶隨身藥物,依醫生處方先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若效果不好,間隔5分鐘後再噴一次(最多噴三次),著未好轉需儘速就醫。 也可口服隨身攜帶的藥物,約40分鐘才見效。 給予氧氣使用改善缺氧現象。

如何預防氣喘發作:

居住環境勿太潮溼,濕度維持60-70% 避免接觸過敏原(灰塵、花粉、抽菸、寵物、地毯等)。 避免吃冰冷的東西,注意衣物的保暖,避免吸入冷空氣。 生活坐息正常,避免熬夜,過累。 過合跑包停停的運動(溜冰、慢跑、游泳等)。 學習如何適時放鬆自已、情緒管理、避免生氣、焦慮、緊張。 少到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以免被傳染感冒而引起氣喘發作。 與家人、朋友同住,以防發作時無人協助就醫而危及生命。 外出時請攜帶病情說明卡片,以便發作時施救者能立刻了解情況,協助送醫救治。 按時服藥,藥物要隨身攜帶。 不可擅自停用氣喘藥物或輕信偏方等不科學的治療。 氣喘發作時切勿強制忍耐,必須儘快求醫,以免危及生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