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茲卡病例激增至115個,23名中國人被感染 網民:故意前往疫區,感染上茲卡等到痊癒以後就可以獲得終身免疫能力了

@ 2016-09-01

自從上周六新加坡確診首個本地感染茲卡病毒的病例以來,「茲卡」就已經成為了新加坡最敏感的詞彙。衛生部召開臨時記者會, 宣布新加坡的茲卡病毒感染者達到115名,而其中有23名中國人被確認感染!

1 病例持續增加

衛生部表示,昨天新加坡新增茲卡病例33起,其中24起是新病例,另外9個病例之前感染過茲卡,不過目前已經痊癒。加上之前確診的82例,新加坡境內確診茲卡感染病例已經突破了三位數,增加到了115例,也就是說,茲卡病毒依然在持續傳播。

2 疫區範圍擴大

昨天新增的病例中,22個病例與之前的疫區有關(阿裕尼彎、沈氏通道、加冷大道和巴耶利峇大道),1個出現在裕盛路,1個出現在榜鵝大道。

令人擔心的是,勿洛北3道檢測出了3個病例。其中一人在新加坡最早的疫區阿裕尼彎/沈氏通道工作,但是另外兩個病例與疫區沒有關聯。

由於勿洛北3道地區也成為了疑似疫區,因此國家環境局會在勿洛北3道的超過6千個場所開始滅蚊行動。

之前,國家環境局已經清查了阿裕尼彎、沈氏通道、巴耶利峇大道和加冷大道地區的大約7千個場所,找到並搗毀了45個伊蚊滋生處。

環境局也已經發出超過500份通知書,要求業主主動聯絡環境局進行清查工作,否則環境局將強行進入,進行清查和滅蚊工作。

3 發現孕婦感染病毒

醫療專家反覆強調過,茲卡病毒對孕婦危害最大。而昨天,新加坡就出現了第一起孕婦感染茲卡病毒的病例。

這名孕婦居住在阿裕尼彎和沈氏通道一帶。她出現了輕微茲卡症狀之後,在新加坡傳染病中心確診感染了茲卡病毒,目前正在竹腳婦幼醫院住院接受輔導。衛生部表示,這名孕婦懷孕時間少於24周,目前還可以選擇進行墮胎。

雖然這名孕婦的一名家人之前曾經感染過茲卡,但是兩人的發病時間非常接近,孕婦應當不是被家人傳染的茲卡病毒。

孕婦小貼士

孕婦可以安全使用市面上大部分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驅蚊產品,也可選擇天然成分來驅蚊。安裝紗窗、穿長衣長褲也可以有效避免蚊蟲叮咬。

孕婦在懷孕4個月內如果感染茲卡病毒,胎兒出現小頭症的風險最高,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15周後進行羊膜穿刺術檢查羊水中是否含有病毒。不過,和超聲波掃描一樣,這種檢測方法的有效程度也沒有得到數據支撐。

新加坡衛生部發出了公告,對預防和治療茲卡提出了建議。公告中說,新加坡所有出現了茲卡症狀、或者男性伴侶感染茲卡病毒的孕婦,都可以在公立醫療設施接受免費的檢測

不過,政府方面不鼓勵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孕婦進行檢測。如果孕婦感到擔心,可以委託婦產科醫生進行超聲波檢查。

一旦孕婦確診感染上茲卡病毒,她將接受婦產科專家的專門輔導。如有必要,衛生部也將安排她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如果孕婦確診感染上了茲卡病毒,胎兒是否會有小頭症?是否要考慮拿掉孩子?

目前沒有任何一項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預測胎兒是否會患上小頭畸形症。如果羊膜穿刺術檢查後發現,羊水中有茲卡病毒,那麼孕婦可以選在在懷孕24周內墮胎。

感染茲卡病毒的母親,母乳喂養寶寶是否安全?

母乳中雖然可以探測到茲卡病毒。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茲卡病毒能通過母乳傳染給寶寶。

23名中國人 感染茲卡

根據新加坡衛生部通報的數據,目前已經有23名中國公民在新加坡感染了茲卡病毒,但受感染的中國公民病情不是很嚴重,有些人已經康復。

而中國大使館也再次發布公告,提醒在新加坡的中國人注意防範茲卡病毒,原文如下:

近期,茲卡(zika)病毒在新加坡境內特定社區的傳播出現擴散趨勢。新加坡衛生部已經通知世界衛生組織其為全球第58個茲卡病毒在境內傳播的國家,並將茲卡病毒列入須向衛生部報告的傳染病名單。

目前新加坡境內茲卡病毒感染病例已達115起,主要集中在沈氏通道、阿裕尼彎以及加冷大道與巴耶利峇大道區域。

據了解,茲卡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的病毒,感染症狀為發燒、頭痛、出現紅疹、關節或肌肉疼痛以及紅眼等。有研究表明,孕婦感染該病毒可能導致新生兒先天性小頭畸形症。

中國駐新加坡使館提醒在新中國公民注意防範茲卡病毒,特別是孕婦要注意採取措施加強防範,避免被蚊蟲叮咬,如出現上述感染症狀應立即就醫。

如需提供協助,請撥打我館領保求助電話(0065-92971517)或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應急呼叫中心電話(008610-12308)。

馬來西亞衛生部今天確診了境內第一例茲卡病例。一名58歲的馬來西亞女子8月28日出現茲卡症狀,8月30日前往就醫,今天確診感染上了茲卡病毒。這名病人的女兒長住新加坡,她8月19日至21日前往新加坡探望女兒。她的女兒於8月30日在新加坡被確診感染上茲卡。

鑒於兩國間往來頻繁,馬來西亞衛生部長也建議邊檢站為來往兩國的車輛噴灑驅蚊劑,防止蚊子「偷渡」,印尼方面也已經發出旅遊提示,提醒國民前往新加坡時注意茲卡病毒的風險。

馬來西亞和印尼這兩個新加坡的鄰國已經加強了邊檢措施,設立了紅外體溫計,監控來自新加坡的入境者,防止茲卡病毒蔓延。

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的統計數據,有7個國家和地區的人確診感染病毒,包括中國23人;孟加拉10人;印度15人;馬來西亞6人;印度尼西亞1人;緬甸1人還有

台灣1人。

美國、澳大利亞和韓國等國也都發出預警,警告孕婦及準備懷孕的人士儘量不要前往新加坡,防止感染上茲卡病毒,進而導致胎兒發育畸形。

檢測措施

目前,檢測茲卡病毒主要依賴血液和尿液檢測,血液檢測只有在感染茲卡一周內有效,尿液檢測的有效期也只有一個月,而等待檢測結果需要耗時3個小時。

陳篤生醫院的傳染病中心已經投入使用了新科研(A*Star)研發的新診斷儀器,將檢測時間縮短為2個小時,而且可以同時檢測病人是否感染了茲卡、骨痛熱症或者基孔貢雅症(chikungunya)。以前要進行這三項檢測,一共需要8個小時。

茲卡、骨痛熱症或者基孔貢雅症都是通過伊蚊傳播的,而且病人的症狀也都類似,包括發燒、紅疹和關節疼痛。有了新儀器之後,只需要一個血液或者尿液樣本,就可以同時進行三項檢測,大大縮短了確診時間。世界衛生組織也已經對這個檢測儀器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故意 感染茲卡病毒?

根據目前的研究資料,茲卡病毒與水痘一樣,一旦感染並痊癒以後,就可以獲得終身免疫能力。而茲卡病毒的症狀相對輕微,有大約80%的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

於是網上就有人說,能不能故意前往疫區,感染上茲卡。等到痊癒以後,就可以獲得終身免疫能力了。以後再準備懷孕的時候就不用提心弔膽了。

對此,傳染病專家的意見是,雖然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目前醫學界對於茲卡病毒的長期後果還沒有系統的研究,所以不建議年輕人為了將來備孕,現在故意前往疫區感染茲卡。

小編也覺得這種做法有點荒唐和冒險,大家覺得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