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學生趁亂用12元買下了Google網域,猜猜最後谷歌最後花多少錢贖回來?
如今大多數人要是想在網路上蒐集資料,首選就是Google(谷歌)的搜尋引擎,要進入一個網站首先就要在網址列中輸入網域名(例google.com/facebook.com)但你有想過,你也有機會可以靠買下這些網域名發大財嗎?別說不可能,這位麻省巴布森學院的學生就這樣做了...
就讀MEA且熱愛谷歌的學生─維德(Sanmay Ved)在2015年9月29日意外買下了「Google.com」的網域名,為什麼像Google這樣的大公司會發生這麼巨大的失誤呢?原來是當時Google錯過了續租網域的時間,導致網域所有權流天在網站上,維德恰好抓住時機以12美元(約387台幣)的超低價買下。
但維德買下古歌網域並不是有計畫的惡意行動,他只是好奇這到底是不是真的,結果信用卡還真的成功付款了!
但維德只僅僅擁有該網域1分鐘的使用權,因為Google官方發現這漏洞後馬上撤回了他的訂單。
正常情況下,Google大可提出訴訟,維德在2007~2012年曾是Google的雇員。但谷歌是間慷慨的公司,他們願意提供給維德發現漏洞的獎金。維德表示自己會把錢全數捐給名為 「The Art of Leaving India」的慈善組織,這組織將用來幫助印度的404所學校。
所以Google給了維德多少呢?答案是6006.13美元,約是維德購買網域的500倍。一知道維德是要用來捐贈,熱心於慈善的谷歌也主動把獎金提高了一倍,相當於約12千美元。
看來像谷歌這樣的全球知名大公司也會搞烏龍,但錯誤發生後的處理態度才是重點,也讓人看到良好的問題處理。又順便做了公益和提升公司的信譽,才是雙贏啊!
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這有趣的事件吧!
Google公司(英語:Google Inc.;中文:谷歌[3][註 1]),是一家美國的跨國科技企業,業務範圍涵蓋網際網路搜索、雲計算、廣告技術等領域,開發並提供大量基於網際網路的產品與服務[5],其主要利潤來自於AdWords等廣告服務[6][7]。Google由在史丹福大學攻讀理工博士的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共同創建,因此兩人也被稱為「Google Guys」[8][9][10]。1998年9月4日,Google以私營公司的形式創立,目的是設計並管理網際網路搜尋引擎「Google搜索」。2004年8月19日,Google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後來被稱為「三駕馬車」的公司兩位共同創始人與出任執行長的埃里克·施密特在此時承諾:共同在Google工作至少二十年,即至2024年止[11]。Google的宗旨是「整合全球範圍的信息,使人人皆可訪問並從中受益」
,由工程師阿米特·帕特爾(Amit Patel)所創[13],並得到了保羅·布赫海特的支持[14][15]。Google公司的總部稱為「Googleplex」,位於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縣的山景城。2011年4月,佩奇接替施密特擔任執行長[16]。在2015年8月,Google進行宣布資產重組。重組後,Google劃歸新成立的Alphabet底下。同時,此舉把Google旗下的核心搜索和廣告業務與Google無人車等新興業務分離開來[17]。
據估計,Google在全世界的數據中心內運營著上百萬台的伺服器,[18]每天處理數以億計的搜索請求[19]和約二十四PB用戶生成的數據。[20][21][22][23] Google自創立起開始的快速成長同時也帶動了一系列的產品研發、併購事項與合作關係,而不僅僅是公司核心的網絡搜索業務。Google公司提供豐富的線上軟體服務,如雲端硬碟、Gmail電子郵件,包括Orkut、Google Buzz以及Google+在內的社交網絡服務。Google的產品同時也以應用軟體的形式進入用戶桌面,例如Google Chrome網頁瀏覽器、Picasa圖片整理與編輯軟體、Google Talk即時通訊工具等。另外,Google還進行了移動設備的Android作業系統以及Google Chrome OS作業系統的開發。[24]
資訊分析網站Alexa數據顯示,Google的主域名google.com是全世界訪問量最高的站點,Google搜索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域名下的多個站點(google.co.in、google.de、google.com.hk等等),及旗下的YouTube、Blogger、Orkut等的訪問量都在前一百名之內。[25]其中,社交網絡服務Orkut於2014年9月關閉。
1998年,Google的早期頁面很簡潔,當時兩位創始人在HTML方面並不是很有經驗[27]。
1996年1月,加州史丹福大學理學博士生的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學校開始研究一項關於搜索的研究項目。[28]區別於傳統搜索根據關鍵字在頁面中出現次數來進行結果排序的方法,兩人開發了一個對網站之間的關係做精確分析的搜尋引擎。[29]這個名為PageRank的引擎通過檢查網頁中的反向連結以評估站點的重要性,此引擎的精確度勝於當時的基本搜索技術。[30][31]最初,佩奇和布林將這個搜尋引擎命名為「BackRub」,直到後來改為「Google」。[32][33][34]這個新名字來源於一個數學大數googol(數字1後有100個0,即自然數10100)單詞錯誤的拼寫方式,[35][36][37]象徵著為人們提供搜索海量優質信息的決心。[38] Google搜尋引擎在史丹福大學的網站上啟用,域名為google.stanford.edu。[39]
1997年9月15日,兩人註冊了Google域名。[40]1998年9月4日,佩奇和布林在加州門洛帕克一位朋友家的車庫內建立了Google公司,克雷格·西爾弗斯坦(Craig Silverstein)——同為史丹福大學的博士生——是公司的首位雇員。[28][41][42]
上市
Google的第一台產品伺服器,用廉價的硬體建造而成[43]
佩奇和布林在Google項目上最早獲得投資是在1998年8月,Sun Microsystems的聯合創始人安迪·貝托爾斯海姆給了兩人一張十萬美元的支票來用於搜尋引擎的開發和運營,當時Google公司還尚未成立。[44]到1999年,由於搜尋引擎的開發花費了太多的學習時間,佩奇和布林甚至考慮將其出售。兩人找到Excite公司CEO喬治·貝爾(George Bell)提出一百萬美元的收購價。儘管Excite的風險投資人維諾德·科斯拉在與Google的兩位創始人談判後將價格降低到75萬美元,但仍被貝爾拒絕了。1999年6月7日,包括Kleiner Perkins公司和紅杉資本在內的投資者為Google注資兩千五百萬美元。[44][45]
Google在2004年8月19日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公司發行了19,605,052份每股價值85美元的股票。[46][47]股票由摩根史坦利和瑞士信貸集團承銷,以網上拍賣的形式發售。[48][49][50] IPO後,Google公司的市值迅速上漲到超過230億美元,而Google仍然控制著27182萬(2.718281828和數學常數e有關)股票中的大多數股份,許多Google公司的雇員也在瞬間變成百萬富翁。而作為競爭對手的雅虎,也因為在Google上市前持有840萬股票而受益。[51]
有人懷疑Google公司的企業文化在上市後,會由於董事會施壓或高管們的暴富而不可避免地被改變。[52]兩位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則在一份報告中承諾,上市不會影響Google的公司文化,以作為對潛在投資者們的懷疑所做的回應。[53]2005年,紐約時報等媒體撰文指出Google已經喪失了原來不作惡的哲學。[54][55][56]在此之下,為了保持與眾不同的企業文化,Google專門指派了一位首席文化官,來為Google構建和維護企業內部廣泛協助的扁平化組織,及其所產生的核心價值。[57] Google也面臨前員工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的指控。[58][59]
首次公開募股之後,Google的股票形勢良好,2007年10月31日,受益於在網絡廣告市場的強勢盈利,[60]股價首次超過700美元。[61]相比較大型機構投資和共同基金,Google股票的股價的變動更多地是由個人投資者們所影響。[60]在2015年第四季起,Google的上市地位由母公司Alphabet Inc.取代(股票代號分別為NASDAQ:GOOG、NASDAQ:GOOGL)。
成長[編輯]
1999年3月,Google公司將的辦公場所搬至加州的帕羅奧多,這裡是眾多知名的矽谷初創公司所在的地方。[62]翌年,Google開始以出售搜索關鍵詞的廣告,[28]但這一做法與佩奇和布林以廣告贊助搜索的意願相違背。[63]為了保持頁面簡潔的設計,提高搜索速度,廣告只會以基於文本的形式出現。關鍵詞的出售結合點擊次數和價格的競標,競標起價為每次點擊5美分。[28]這種出售廣告關鍵詞的模式最早來源於Goto.com——一個由比爾·葛羅斯的Idealab企業孵化器派生的網站。[64][65]之後Google受到了這家改名為Overture Services的公司對於次廣告出售專利技術侵權的指控。2003年,Overture Services被雅虎收購,並被改名為雅虎搜索營銷。最終,雅虎與Google在庭外達成和解:Google用普通股股份換取此專利的永久授權。[66]
2001年,Google獲得了PageRank的專利權,[67]這項專利被正式頒與史丹福大學,勞倫斯·佩奇(即拉里·佩奇)為專利發明人。2003年,在發展了兩處辦公地點以後,公司又向矽谷圖形公司租賃了位於山景城目前所在的綜合辦公樓。[68]這處辦公地點被戲稱為「Googleplex」,數學大數古戈爾普勒克斯(googolplex)單詞的變體。三年後,Google以三億一千九百萬的價額向矽谷圖形公司買下了這裡的產權。[69]在這段時間內,google這個單詞逐漸進入各類語言當中,也使得「google」作為動詞被收入至梅里亞姆-韋伯斯特詞典和牛津英語詞典內,釋義為「使用Google搜尋引擎在網際網路上獲取信息」
2011年5月,Google的月獨立訪客數量首次超過十億,與一年前同期的9億3100萬相比增長8.4%。[72] Google也是首個取得該數據里程碑的網站。[73]
併購與合作
主條目:Google公司收購列表
Google公司的「三駕馬車」:埃里克·施密特、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
自2001年始,Google已收購了許多企業,其中尤以小型風投公司為主。2004年7月13日,Google收購照片整理與編輯軟體Picasa,[74]同年10月又吞併了Keyhole公司。[75]這家初創公司開發出一個名為Earth Viewer的產品,供使用者以3D的視角觀察地球。一年後,Google將此服務改名為Google地球。2005年,成立僅22個月的高科技企業Android被Google相中,被收購併成為Google麾下的移動設備作業系統。2006年10月,Google宣布以16.5億美元的股票收購在線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並於11月敲定。[76]2007年4月13日,Google與DoubleClick達成協議,DoubleClick以31億美元的價格被Google收購,並成為後者旗下的一家網絡出版與廣告商。[77]同年,Google以5千萬美元併購了GrandCentral,後來將其改造為Google Voice。[78]2009年8月5日,Google以1億650萬美元買斷視頻軟體製造公司On2 Technologies。[79]2010年,Google將Aardvark納入旗下,出價為5千萬美元,並在內部博客中寫道:「我們很期待將其整合進我們的產品中」。[80]同年,Google又大舉併購了ITA Software、Slide、Like.com等。[81][82][83][84]2011年,Google繼續大筆的收購之路,業已將SageTV[85]等十餘家美國和歐洲的企業或團隊招致麾下。2011年8月15日,Google官方宣布將以每股40美元現金,總額約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86]
除了收購的方式以外,Google也積極地與其他公司或組織進行合作,從科研到商業廣告,都是開展合作所涉及的領域。2005年,Google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合作建設了用於囊括了大規模數據管理、納米技術、分布式計算、航空航天產業等科研項目的場所,占地約93000平方米。[87] 2005年10月,Google與Sun Microsystems交換並分享了各自的技術。[88] Google也和AOL及時代華納達成商業夥伴關係,以增強各自視頻搜索服務的質量。[89] 2005年,Google與微軟、諾基亞、愛立信聯手,為頂級域名.mobi融資。[90]而後Google啟動了Adsense for Mobile,開拓移動廣告市場。2006年,新聞集團旗下的福克斯互動媒體同Google達成一份9億美元的協議,Google為社交網站MySpace提供搜索與廣告業務。[91] 2007年,Google與34家手機製造商、晶片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和電信運營商一同創建了開放手機聯盟,開發Android系統與蘋果iOS、微軟Windows Phone等移動平台競爭。[92]
2013年9月11日Google將夥拍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MIT)組成的網上教育平台edX,發展網上教學課程,任何人都可將課程放入網路中。
Alphabet[編輯]
在2015年8月10日,Google宣布要組織重整為控股公司Alphabet,Google則會是該公司旗下最大的子公司。重整完成以後,桑德爾·皮蔡會接任成為Google的執行長。[93]
Google九成以上的營收來自其廣告系統。[94]如2006年財政年度,公司財報顯示104.92億美元的收入中只有1.12億來自於非廣告收入。[95]為了保持在網絡廣告代理市場中執牛耳的地位,Google不斷實施各種新的手段。例如Google在收購DoubleClick後獲取技術,得以獲取用戶興趣和確定廣告目標。[96][97]Google Analytics可以讓網站站長們查看並追蹤訪問者在何時,以何種方式訪問自己的網站,如檢查某一頁面上所有連結的點擊等。[98] Google的廣告系統由兩個部分組成,通過第三方網站來放置。AdWords為廣告客戶提供在網絡中展示廣告的服務,按點擊或顯示收費;AdWords的姊妹項目AdSense,允許網站站長在自己的網頁中提供廣告展示的位置,並參與分成。[99]
但Google也由於在網絡廣告系統中反點擊欺詐管理的欠缺而受到詬病——當一個並不是出於對廣告中產品感興趣的訪客或一個自動腳本故意點擊該則廣告後,會引起廣告客戶過多支付廣告費用。2006年的行業報告指出,約有14%至20%的點擊屬於欺詐點擊或無效點擊。[100]另一個對Google廣告業務的批評來自於對廣告客戶的審查,有些被懷疑違反數字千年版權法。2003年2月,Google停止了對一個名為Oceana的非營利組織的(抗議大型油輪不合理的污水處理)廣告展示。Google引用其編輯政策解釋:「Google不接受廣告或網站內容為宣揚反對其他個人、團體或組織的廣告。」[101]該政策卻在隨後即被更改。[102] 2008年6月,在美國司法部鑒於反托拉斯的促使之下,Google與雅虎兩大巨頭達成廣告協議,雅虎在自己的網站頁面上顯示Google廣告。但最終Google又在2008年11月撤出該協議。[103][104]
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Google啟動了一個名為Demo Slam的網站以展示自有產品的技術示範。[105]每一周都會有兩個團隊競相把Google的新產品公布到網站上。《搜尋引擎雜誌》撰文寫道:Demo Slam是「創作者和技術嫻熟的人們製作視頻來使世界上其他人類了解最新最偉大技術的地方」。[106]
搜尋引擎[編輯]
主條目:Google搜索
2015年Google的新主頁[107]
Google搜索是Google公司重要也是最普及的一項功能,是多個國家內使用率最高的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根據comScore2009年11月公布的市場統計,Google在美國搜尋引擎市場上占有率為65.6%。[108] Google抓取數十億的網際網路網頁,因此用戶能通過搜索關鍵詞等操作較為輕鬆地獲取想要搜尋的信息。[109]除了最基本的文字搜索功能之外,Google搜索還提供至少22種特殊功能,[110][111]如同義詞、天氣預報、時區、股價、地圖、地震數據、電影放映時間、機場、體育賽事比分等。Google搜索在搜索與數字相關的信息時又會有另一些特殊功能:如單位換算、貨幣換算、數字運算、包裹追蹤、地區代碼。[110]同時,Google也為搜索頁面提供語言翻譯功能。2011年,Google先後推出語音搜索和圖片搜索。[112]
儘管Google搜索很受大眾喜愛,但也有組織對它發出批評的聲音。2003年,紐約時報聲稱Google對其網站抓取與形成的緩存侵害了網站內容的版權。[113]在這個問題上,內華達地方法院審理了相關的Field v. Google和Parker v. Google兩個案件,Google成功地為自己作了辯護,推翻了指控。[114][115]
工作工具[編輯]
除了強大的搜尋引擎以外,Google也研發了許多在線的工作輔助工具。Gmail是Google開發的一個免費電子郵箱服務,於2004年4月1日進入Beta階段,[116] 2007年2月7日正式面向大眾開放。[117]直到2009年7月7日,Gmail才結束其漫長的Beta階段,[118]當時已有1.64億用戶使用。[119]Gmail是首個擁有1GB存儲空間的網絡電子郵箱,也是第一個以單線程會話保存郵件的的電郵,這與網絡論壇相似。[116]目前,Gmail提供給每個免費用戶15GB的郵箱容量,付費用戶可繳納每年每GB 0.25美元的費用來將容量提升至20GB至16TB。[120] Gmail也是AJAX技術開拓的先行者,該技術使人們不用手動刷新瀏覽器顯示就能看到新的網頁信息。[121]
Google工作套件的另一部分——Google文件,與微軟的Microsoft Word不同,它允許用戶在在線環境下新建、編輯或協同編輯文件。這項服務原名為Writely,但在2006年3月9日被Google收購。[122]6月6日,Google創建了一個實驗性的電子表格編輯項目,[123]在隨後的10月10日被整合進Google文件中。[124] 2007年9月17日,編輯演示文稿的功能也被加入Google文件。[125] 2009年7月7日,包括三項功能在內的Google文件與Gmail、Google日曆一起組成Google Apps工作套件。[118]
企業產品[編輯]
2008年RSA大會上陳列的Google Search Appliance
Chrome瀏覽器
2002年2月,Google向企業市場推出一款名為Google Search Appliance的設備,針對大型組織機構提供搜索技術。[28]三年後Google又推出Google Mini以適應中小型企業。2006年,又推出子自定義搜索商務版,2008年改名為Google協作平台。[126]
另一個Google的企業產品是Google Apps專業版。Google Apps專業版和標準版及教育版同為Google Apps的不同版本,為企業、學校和其他組織提供自身域名下的Gmail、Google文件等在線應用服務。與標準版相比,專業版有著更多的功能,例如更多的磁碟空間、API准入和高級支持,每個帳戶收費為每年50美元。Google較早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桑德貝的湖首大學推廣Google Apps業務,有超過3萬8千名用戶。在推出Google Apps的同年,Google收購了Postini公司,[127]得以將其原有的安全技術以Google Postini Services之名整合進Google Apps中。[128][129]
社交網絡服務[編輯]
Google曾多次試圖進入SNS領域但多次碰壁,失敗的例子不乏Google Wave、Google Buzz,[130]而Orkut只在印度和巴西獲得了較大市場。[131]在經歷多次挫折之後,2011年,Google發布新的社交網站Google+。[132]這個新型的社交網站有著社交「圈子」、多人視頻聊天、「靈感話題」等多種新型的特色,[133]在測試階段用戶數量便突飛猛進,僅2個星期就超越了1000萬。[134][135]相比較之下,Twitter和Facebook過去分別用了780天和852天才達到這個數字。[136]推出以來的第三周,Google+的用戶數量旋即又翻至2000萬。[137]
2003年,Google收購了Pyra Labs創建的博客服務網站Blogger。收購完成後,Google依舊保留了Blogger這一獨立的品牌,並在blogspot.com主機下為用戶提供免費博客發布與存放服務。[138] 2007年5月,Blogger的數據全部搬至Google的伺服器中,並在當年的獨立訪客流量50強域名中排在第16位。[139]在Google較為成功的運營下,Blogger一直保持著全球最大的博客網站的頭銜。[140] 2011年7月,有傳聞透露,作為重命名或取消非Google品牌計劃的一部分,Google公司有意將「Blogger」名稱改成「Google Blogger」。[141]
2005年2月,三位前PayPal員工創建了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142]在顯露出自身價值後,YouTube被Google以16.5億美元收購,成為後者旗下的子公司。YouTube公司地址位於加州的聖布魯,以Flash Video和HTML5技術記錄播放用戶上傳的電影、電視劇剪輯和音樂視頻,以及用戶原創製作的業餘視頻作品。大部分發布在YouTube網站上的視頻都是由個人所上傳的,但也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VEVO、Hulu等作為合作夥伴的媒體企業在YouTube網站上發布視頻。[143] YouTube的模式取得巨大的成功,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和最熱門的視頻分享網站。[144]
瀏覽器[編輯]
Google Chrome是Google以WebKit排版引擎開發的一款開源的網頁瀏覽器。2008年,Google公司發布了該瀏覽器大部分的原始碼,包括V8 JavaScript引擎的開源項目Chromium。[145][146]這一舉動使得第三方的開發者們能夠獲取底層原始碼,促使瀏覽器與Mac OS X或Linux作業系統的埠對接。Google官方同時也表達了希望其他瀏覽器能夠採用V8引擎以提升web應用程式的性能。[147] Google在Chromium的創作上按照BSD許可證條款,[148]使得這部分內容幾乎屬於公有領域,有著很高的相容性。[149]而其他部分的內容則遵循一系列的開源許可證。[150] Chromium的特性與Chrome基本相似,但沒有內置的自動更新功能,也沒有內置的PDF瀏覽功能;另外,Chromium也沒有Google商標的印記,與Chrome四色的Logo最明顯的區別是其藍色的標識。[151][152]
2008年9月2日,Google推出在Windows上Beta版的Google Chrome,穩定版本則在12月11日推出。[153] 2011年,根據StatCounter的統計,Chrome以20.65%的瀏覽器市場份額排在IE和火狐之後躍至第三位。[154][155]2011年7月11日,Chrome在英國的市場份額達到22.12%,而Firefox僅占21.65%,這是Chrome首次在地區的統計中超越Firefox。[156]2012年5月21日,Chrome在全球範圍內占有率達到33%,超越IE位居首位,[157]此後與IE、Firefox繼續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從Chrome 28+開始使用Blink引擎。
作業系統[編輯]
Android的商標為一個綠色的機器小人的造型
2007年,Google正計劃開發自己的移動設備與蘋果的iPhone競爭的報道逐漸浮出水面。[158][159][160]後來證實該項目名為Android,並非手機的名稱,而是一款移動設備的作業系統。Android於2005年被Google收購,並發展為Apache許可證下的開源項目,[161]同時Google為開發者們提供了軟體開發工具包以便開發出在Android手機上運行的應用,並拉攏了世界上多家手機製造商、電信運營商、軟體開發商等,組建了開放手機聯盟以共同開發Android系統。[162] 2008年9月,T-Mobile發布第一款運行Android系統的手機G1(HTC dream的T-Mobile定製版)。[163] 2010年1月5日,Google公司發布自有的一款手機,名為Nexus One。[164]在2010年第四季度的Canalys分析報告中,Android被列為全世界最暢銷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165][166]
Android有著數目龐大的應用軟體,得以大大擴充其系統功能。目前,能在Android上運行的應用軟體超過了75萬種,[167][168]並仍處於高速增加的過程中。Google Play是Google運營的電子應用軟體商店,但用戶也可以從第三方下載與安裝軟體。開發者們主要用Java語言編寫軟體,並通過Google開發的Java庫來使應用軟體適配系統。[169]
2009年7月7日,Google宣布正在開發基於Linux的作業系統Google Chrome OS,[170][171]該作業系統運行於只含有網頁瀏覽器的上網本上。[172][173]11月19日,Google公司開始發布Google Chrome作業系統的開發版本,名為Chromium OS。Chromium OS與Chromium瀏覽器類似,遵照BSD許可證的條款。[174]
與Chromium OS從下載的原始碼可被編譯不同,Chrome OS只適配搭載在Google的合作生產商的硬體上。與Chrome瀏覽器相似,Chrome OS的用戶介面很簡潔化。這款作業系統的目標是將用戶用在電腦上的時間儘量的分配在網際網路之上,因此搭載Chrome OS系統的設備上,附帶應用程式數量比較少,且都與網頁瀏覽器相關。[170][175][176][177][178]
2011年5月Google I/O大會上宣布,最先上市的Chromebook上網本是由宏碁和三星在同年的7月15日推出。[179]2013年7月24日Google推出更薄、更輕、更快的第二代Nexus 7平板電腦,以及可作Wi-Fi串流在電視播放平板電腦畫面的「電視棒」Chromecast。
電子商務[編輯]
Google Checkout是一項簡化在線購物支付的服務。[180]2006年6月28日和翌年的4月13日分別在美國和英國開放。2011年,Google公司宣布團購業務Google Offers,與Groupon等網站展開正面競爭。[181]4月21日,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成為該團購業務於測試階段的首個開放城市,[182]7月12日Google又將服務範圍擴張到紐約商業區和舊金山灣區。[183]9月,Google在中國開通團購網站「谷歌時惠」;在歐洲團購市場,Google收購了德國團購網站DailyDeal。Google又推出Google Wallet手機應用,[184]涉足無線支付和近場通訊領域。
其他產品[編輯]
一台筆電用無線上網連上Google
Google翻譯是一個伺服器端的機器翻譯服務,可以翻譯71種不同的語言。[185]瀏覽器通過安裝相應擴展即能實現在瀏覽器中使用Google翻譯。Google翻譯的軟體使用語料庫語言學技術,程序會向專業的翻譯文件資料「學習」,例如參考聯合國或歐洲議會的會議事項記錄。[186]
2002年,Google推出Google新聞服務。當時,Google宣布製造了一個「極不尋常的」網站,可以「在只靠電腦算法而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編選和提供新聞,Google並沒有僱傭任何編輯。」[187]
2008年5月,Google在中國大陸收購了上網導航服務265導航,進一步拓展了其在中國大陸的業務。
2012年7月,Google正式推出光纖寬頻服務Google光纖,率先在美國堪薩斯城試驗一套超高速網絡系統,可以同時提供上網及有線電視服務。[188]
企業事務和文化[編輯]
Google公司一直以其輕鬆隨意的企業文化著稱於世。在2007年、2008、2012年[189]的《財富》雜誌最適合工作的企業排行榜中位列榜首,[190][191] 2009年和2010年則位居第四位。[192][193]同時,Google在Universum的通信人才的吸引力指數中被列為世界上大學畢業生最嚮往的僱主。[194] Google公司的企業哲學在其一些看上去漫不經心的信條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如「無需作惡,也可賺錢」、「無需西裝革履,也可認真執著」[195]、「工作充滿著挑戰而挑戰充滿歡樂」等等。[196]
雇員[編輯]
Google的新員工被稱為「Nooglers」,在第一個周五的時候,他們會戴上一頂螺旋槳豆豆帽[197]
自上市後Google股票的良好漲勢使許多早期員工獲得豐厚的回報。[198] IPO之後,創始人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主動要求將他們自己的基本薪水降至1美分,隨後公司將他們的資薪調低,而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於持有的Google股票。2004年以前,施密特每年收入為25萬美元,佩奇和布林則為15萬。[199]
2007年至2008年初,有多位Google高管離任。2007年10月,YouTube前財務長吉迪昂·余同高級工程師班傑明·林一道跳槽至Facebook。[200][201] 2008年3月,雪莉·桑德伯格,當時的全球網絡銷售與運營副總裁,也離開Google,在Facebook擔任財務長一職。[202]另外,阿什·艾爾迪佛萊威——前品牌廣告負責人前往Netshops公司(一家網絡零售企業,在2009年更名為Hayneedle)擔任首席營銷官。[203] 2011年4月4日,拉里·佩奇重任執行長(Chief Executive Officer),施密特改任執行董事長(Executive Chairman)。[204]
Google有一個稱為「創意休息時間」(Innovation Time Off)的政策,允許工程師花20%的工作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此來激勵更多、更廣泛的創新,而這項政策也確確實實激發出了Gmail、Google新聞、Orkut、AdSense等產品的創意。[205] Google的搜索產品和用戶體驗副總裁瑪麗莎·梅耶爾曾在一次史丹福大學的訪談中展示過當時半數來源於「創意休息時間」的產品。[206]
2011年3月,Universum的問卷調查報告顯示,Google以接近25%的選擇率成為年輕人最嚮往的僱主。[207]
辦公地點[編輯]
主條目:Googleplex
Googleplex,Google公司的總部
Google在美國加州山景城的總部被暱稱為「Googleplex」,數學大數古戈爾普勒克斯(googolplex,數字1後有10100個0,即自然數1010100=10googol)單詞的變體。總部本身也是一棟錯綜複雜的綜合性建築。大廳用一架鋼琴、熔岩燈、老舊的伺服器裝飾,牆上還有一副搜索請求的投影。門廳則布滿了健身球和自行車。建築內還有娛樂中心供公司員工休閒娛樂,健身房、更衣室、洗衣乾衣機、按摩室、配套遊戲機、桌上足球、小型三角鋼琴、撞球桌、桌球桌等等日常生活或娛樂設施設備散布在大樓內部。除此以外,Googleplex有著一個填滿食物和飲料的餐廳,食物都以重視營養為重點。[208]餐廳和自動售賣機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免費向員工開放。[209]
Google公司的在紐約的辦公大樓
2003年,為了包括Google地圖等項目,Google增加了一支在紐約的工程師隊伍。2006年,Google在紐約市的辦公地址搬進了位於曼哈頓第八大道的面積為28900平米的新大樓,目前容納著公司最大的廣告銷售團隊。[210]而這處辦公大樓的設計與功能也與Googleplex有著相似之處,甚至同樣有著桌上足球、桌上冰球、桌球檯和電子遊戲機。2006年11月,公司在匹茲堡卡內基梅隆大學校區的辦公場所開張,Google在這裡的工作主要是購物廣告代碼和智慧型手機應用。[211][212] 06年底,Google又在密西根州的安娜堡為AdWords添置了一處新的總部。[213]此外,Google的辦公場所遍布全世界,僅在美國就包括亞特蘭大、奧斯汀、舊金山、西雅圖、華盛頓等多處。
Google對環境保護抱有相當高的熱忱。2006年10月,Google公司宣布投資建造太陽能發電項目的計劃,建成後可為Googleplex提供產生1.6兆瓦的電力,滿足接近30%的用電需求。[214]這套發電系統成為了全美最大的企業發電系統,也躋身世界最大的企業發電系統之一。[214]在2009年,Google租賃了一群山羊來為Googleplex周圍的草地除草。這個方法既能防止季節性的叢林火災,也可以大大減少大面積除草所產生的碳排放。[215][216]據透露這個用山羊修剪草坪的點子來自於一位名叫R·J·韋勒的美國國家半導體有限公司的工程師。[217]儘管如此,Google依舊遭到了《哈潑斯》雜誌對於能源極端過度使用的指責,同時被指控打著「不作惡」口號和公開舉行節能活動的幌子來掩蓋企業所運行的伺服器實際對能源的海量需求。[218]
資料中心[編輯]
Google公司因應全球使用者的需求,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建立資料中心。至2013年底,Google公司已在美國(6處)、智利、比利時、愛爾蘭、芬蘭、新加坡及台灣設有共12處資料中心,另還有其他資料中心籌建中[219]。
其中位於台灣的資料中心是Google在亞洲最大的資料中心[220],以進軍亞洲的雲端產業[221],而該資料中心有機器人為主題[222]。
大多數資料中心的業主基於資訊安全考量,極少透露其資料中心的資訊及內部情形。不過Google公司曾於2012年在其網站設立專欄,公開了各地資料中心的內部照片及部份街景圖,讓外界一窺其神秘面紗。[223]
愚人節玩笑和復活節彩蛋[編輯]
主條目:Google玩笑和復活節彩蛋列表
Google所推出的「Google廁所」產品的「控制器」
Google在每年的愚人節有製造玩笑的傳統。2000年愚人節,Google推出MentalPlex(意念搜索),號稱能以思維意念的力量來進行網絡搜索。[224] 2007年,Google則宣傳發布一套名為TiSP(廁所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免費服務,用戶可以憑藉將Google所提供的光導纖維電纜的一頭衝到廁所下水管道之內來獲取寬頻服務。[225]同在2007年,Google在Gmail頁面上展示即將推出Gmail Paper服務的提示,稱將可以滿足替用戶把郵件列印到紙上並運送給收件人的要求。[226] 2008年,Google說Gmail的用戶將可以更改已發送郵件的發送時間。[227] 2010年的愚人節,為了回應堪薩斯首府托皮卡城市長之前為了申請Google光纖而頒布法令將城市名暫時改為Google,Google戲劇性地把公司名改為Topeka以紀念該城市。[228][229] 2011年的玩笑則名為Gmail運動,號稱用戶可以通過攝像頭前做肢體運動來控制Gmail或計算機。[230] 2013年的愚人節則推出Google嗅覺,號稱為一個測試版的香味資料庫,使用戶可以透過大部分的螢幕聞到各種味道。[231]
除了在愚人節會開一些玩笑之外,製作彩蛋也是Google的保留項目。例如Google在搜尋引擎的語言選擇上非常滑稽的加入了提線木偶劇丹麥廚師中的「Bork bork bork」語言、兒童黑話、黑客語、卡通人物Elmer Fudd的語言、《星際迷航》中的克林貢語等等。[232] Google搜索還能夠計算並提供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出自於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233]此外,當一個人搜索單詞「recursion」(遞歸)時,系統中的拼寫檢查會給你一個「糾錯」連結,顯示的建議依舊是「recursion」這個單詞然後一直如此循環。[234]類似的彩蛋還有,當搜索單詞「anagram」(一種顛倒字母順序的字謎)時,Google提供的建議會顯示「你是不是在找nag a ram?」[235]如果Google地圖中在間隔大片水域的兩個地點之間搜尋路線,比如從洛杉磯到東京,搜索結果會建議「劃獨木舟穿越太平洋」。在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期間,搜索關鍵詞若是「世界盃」、「FIFA」等,就會導致Google頁面底部原為「Goooo...gle」的頁面指標變成「Goooo...al!」。[236]
自從BackRub時代起,Google已經有過許多品牌標識,現今Google公司的官方標誌是露絲·基達以Catull設計一個文字商標[237]。除了這個主要的商標之外,Google經常會在節日、名人誕辰日或重大事件(如奧運會)發生的時候把標誌作修改後替代原商標放在網站上[238]。這些特殊的標誌被稱為「Google Doodles」(「谷歌塗鴉」)。截至目前,Google已經製作和更換了超過1000個doodles[239]。
2010年5月21日,為了紀念街機遊戲吃豆子30周年,Google在與南夢宮交流之後將標誌改成了可以玩吃豆子遊戲的迷宮地圖。[240]這個小遊戲還有著與原版一樣的音效。「手氣不錯」(I'm Feeling Lucky)鍵則被「投入硬幣」(Insert Coin)鍵所暫時取代。按下這個鍵可以加入第二位玩家——「吃豆子女士」,用鍵盤上的W、S、A、D鍵操控。兩天後的5月23日,吃豆子遊戲的doodle被移除。但沒過幾天,為了滿足用戶們的要求,Google把這個doodle永久放置在了一個子域名上。[241][242]
2011年6月9日,為了紀念電吉他之父萊斯·保羅誕辰96周年,Google在主頁放置了一個可互動的電吉他式doodle。除了能用懸停的滑鼠指針來彈奏該電吉他之外,用戶也可以用鍵盤按鍵來進行彈奏。用戶可以在彈奏一段30秒以內的旋律,並用URL的方式發送給他人。同樣由於熱門,這個電吉他式的doodle被額外增加了一天的展示時間,之後亦被放置在一個永久的域名下。[243][244]
除了官方團隊會製作Doodles以外,Google也鼓勵人們參與到創造的行列中。Google每年舉辦「Doodle 4 Google」大賽,吸收參賽者的創意並嘉獎入選者。[245]
慈善事業
2004年,Google建立了非營利的慈善機構Google.org,起始基金為10億美元。[246]組織的使命是建立公眾對氣候變化、全球公共衛生、全球貧困等問題的意識。它的首批計劃之一是開發一款可行的每加侖燃料行駛100英里的混合動力電動載具。2004年Google聘請了拉里·布萊恩特為該項目的執行經理,[247]目前的執行經理則為梅根·史密斯。[248]
2008年,Google宣布「創想10100項目」,激勵人們想出如何幫助人類並從中精選投票。[249]經過兩年創意投稿的時間之後,[250] Google最終揭示了投票結果並把一千萬美元的資金投入到從提高非洲的教育條件到建設免費網際網路在線教學等等各式各樣的創意的實踐中。[251]
自2008年起,Google在中國大陸發起舉辦「『益暖中華』——谷歌杯中國大學生公益創意大賽」,徵集公益創意,並對優勝項目予以獎勵,以此來倡導大學生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截至2011年,大賽舉辦了四屆。[252]
2011年,Google公司為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捐款一百萬歐元,以支持該競賽2011年至2015年的舉辦。[253]
2012年,Google創立全球影響力大獎[254],鼓勵運用科技和創新解決方案來應付人類當前挑戰的機構與組織。Google投入了2300萬美元來獎勵七個組織[254],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
網絡中立性[編輯]
Google是著名的網絡中立性的支持者。2006年2月7日,文頓·瑟夫,網際協議(IP)的發明人之一,同時也是Google的副總裁和「首席網際網路專員」在國會中說道:「允許寬頻運營商控制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看什麼或做什麼從根本上破壞現已給網際網路帶來如此之成功的網絡中立性原則。」[255]
前任執行長埃里克·施密特在2007年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說:「我們的目標是讓Google的用戶可以得到諸如『我明天該做什麼?』和『我應該參加什麼工作』之類問題的答案」。[256] 2010年,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採訪時他再一次重申:「我想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渴望Google回答他們的問題,他們想讓Google告訴他們接下去該做什麼。」[257]
2009年12月,施密特在一些人表示了對隱私權的擔憂之後聲明:「如果有些東西你不想讓別人知道,或許首先你不應該做這件事。如果你真正需要某種隱私權,事實上是搜尋引擎——包括Google在內——都會在一段時間內保留有這些信息,而且這很重要。舉個例子,我們美國人都得遵守《愛國者法案》,因而我們所有人的信息都被掌控在當局的手裡。」[258]國際隱私組織評價Google「敵對隱私權」,並在報告中將其排在最後一位。
在2010年的Techonomy大會上,施密特預測「實名而非匿名」是引領網際網路前進的要素:「在一個充滿不同步威脅的世界裡,若沒有方法可以辨認你是誰將會很危險。我們需要為人們提供一個實名驗證的服務。政府也需要它。」「如果我看了足夠多關於你的消息和所在位置,我們就能用人工智慧預測你要去哪裡。給我們你的14張照片,我們就能辨別出你。你想你沒有14張照片在網際網路上?實際上在你的Facebook照片裡就有!」[262]
拍攝Google街景的汽車
一個名為「公眾信息研究」(Public Information Research)的非營利組織開設了「Google Watch」網站,標語為「一份對Google壟斷、算法和隱私問題的觀察」。[263][264]這個網站針對有著存儲Cookie向Google提出了一些問題。[265] Google也因推出社交網絡服務Google Buzz而遭受詬病,在Google Buzz的默認設置中,Gmail用戶的聯繫人列表會自動公開。[266]由於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對某些網站實行審查制度,Google也受到了批評。一直到2010年3月退出中國為止,Google一直在堅持中國大陸的網絡審查制度,被強制以俗稱為「防火長城」的過濾器來執行網絡審查。[267]
儘管在國家和地區政治事務上很有影響力,但Google並不透露其用於政治的開支。2010年8月,紐約市公益維護官白思豪開展了一場全國運動,敦促公司透露所有的政治開支情況。[268]
2006年至2010年間,拍攝Google街景的小車經過三十多個國家,從未加密的公共或私人Wi-Fi網絡收集了約600GB的數據。但是Google並沒有給予受影響的人Wi-Fi信號的主人以隱私權處理的解釋。一位Google的代表聲稱他們在接到德國監管機構的質詢之前,並沒有意識到收集數據帶來的問題,並解釋說收集到的信息也不會用於搜索或其他服務。為了避免可能會導致的法律制裁,Google稱其不會銷毀數據,直到獲得政府相關機構的許可。[269][270]
2013年6月,Google被指參與稜鏡計畫,[271][272]隨後Google對媒體宣告,[273]並在其官方部落格上發表了由該公司時任執行長和時任首席法務官聯合署名的文章。[274]同時,彭博社曝出Google等公司與美國國家安全部門緊密合作,向其提供敏感信息,同時獲得機密情報的新聞。[來源請求][275]
2014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網際網路新聞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名為《美國全球監聽行動紀錄》的報告,聲稱美國的稜鏡計劃對華竊密,「微軟Google均有配合」。[276]
網際網路自由[編輯] 關閉Google.cn搜索服務[編輯]
主條目:谷歌退出中國事件和谷歌中國
谷歌中國在北京中關村清華科技園內的總部
2010年1月12日,Google公司發表聲明稱受到來自中國大陸的黑客攻擊,並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談判,要求取消谷歌中國搜尋引擎的過度內容審查,否則谷歌中國會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事件引起了關於網絡自由、言論自由,以及事件背後真正原因的的爭論。兩個多月後,從北京時間(UTC+8)3月23日凌晨起,Google公司決定將原有谷歌中國的兩個域名(google.cn和g.cn)重定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並使用通過其在香港或海外的伺服器實現未經審查過濾的搜尋引擎服務[277],但中國大陸用戶搜索敏感詞彙會因防火長城而導致連結被重置。北京時間2010年4月3日,Google香港網站Logo由「Google谷歌」更名為「Google中國」,有人認為這意味著使用四年的「谷歌」名稱可能遭棄用。[278]但在第二天,2010年4月4日(UTC+8)Google香港網站Logo又由「Google中國」改回「Google谷歌」。[279]
谷歌不屈服於中國當局網路控制的行動,引發全球關注和人權組織的廣泛讚揚。被外界視為中國第一家人權網站的六四天網創辦人黃琦表示很讚賞谷歌公司堅持普世價值的骨氣,面對中國的新聞封鎖和網路封鎖,一直不妥協。這種做法理應受到全世界企業的效倣。[280]
但是,此次Google結束的僅僅是中國大陸的搜索業務,而Google翻譯、Google地圖等Google在中國大陸的無關網際網路搜索的業務照常營運。Google在中國大陸的官方博客「Google黑板報」也照常更新[281]。
自從2010年Google中國將搜索業務遷移至香港以來,Google香港域名便時常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關鍵詞過濾和全站屏蔽,致使中國大陸網民無法正常使用Google搜索。
2011年,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陸頂級網際網路網站前5名中,谷歌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排在第五名。[282]
2013年11月,谷歌公司執行主席埃里克·施密特呼籲中國開放網際網路、尊重民眾的言論自由。他說中國大陸的新聞檢查問題明顯惡化,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加緊打壓網路言論、對轉發所謂「網路謠言」500次入罪的司法解釋感到擔憂,並表示如果中國不改變目前的新聞檢查制度,谷歌就不會重返中國。[280]
2014年5月29日起,Google所有服務(包括Gmail服務)在中國大陸被防火長城大規模干擾至基本無法使用,Google指中國大陸的網絡仍然可局部使用其服務,如未遷移至香港的地圖、翻譯等[283][284][285][286][287][288]。直至2014年9月,Google.cn域名下的大部分服務恢復正常。
2015年5月底開始,長城防火牆加強對Google的封鎖,眾多IP位址也被封鎖,導致修改Hosts的方法無法使用。此後除了Google.cn域名的 翻譯和 地圖 服務,可以部分使用之外(翻譯不能發音,地圖沒有街景),所有Google服務均無法在大陸使用。
2016年3月27日到28號凌晨,中國大陸網民發現Google搜索可以使用,但僅僅解除封鎖了兩個小時後又被封鎖。外界猜測與Google剛在亞洲新增的伺服器有關,但Google官方未予置評。在此期間新浪微博關於谷歌解封的內容均被新浪官方刪除[289]。
反對管轄網際網路
2012年12月3日舉行的國際電信大會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等國支持的國際電信規則修訂方案,修訂方案建議將網際網路包含在聯合國下屬機構國際電信聯盟的管轄範圍之內。Google為此發起了反擊,呼籲網民支持自由和開放的網際網路。
Google建立了一個參與行動的網站,並聲明「網際網路將全球20多億人聯繫在一起。一些國家/地區的政府想要在12月份召開秘密會議,以期就網絡內容審查制度和網絡管制達成共識。我們應該團結起來,維護網際網路的自由與開放。」,「自由和開放的世界取決於自由和開放的網絡。各國政府不應該單獨決定網際網路的前路。全球數以十億計使用網際網路的人,以至建立和維護網際網路的專家,都應該出一分力。」[290]
2015年4月2日,Google宣布不再信任中國網際網路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安全證書,此舉將導致在谷歌上瀏覽.cn域名站點時將受到谷歌的安全警告[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