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老奶奶網上賣鴨蛋月入十幾萬

@ 2016-08-31

江西瑞金壬田鎮鳳崗村,是紅色老區,也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重點貧困村之一,共有百餘貧困戶。村民廖秀英奶奶今年86歲,祖籍廣東,抗戰時隨家人流落到瑞金避難,父母犧牲後,她就在瑞金紮根生活下來。廖奶奶有一手絕活,就是利用當地土鴨腌制鹹鴨蛋,年輕時就常走村串巷售賣,那時最多一天也就賣幾十隻,勉強維持生計。

從農戶那裡收購來的土鴨蛋,都先要用清水洗乾淨。廖奶奶從16歲開始腌制、售賣鹹鴨蛋,幾十年來,她始終堅持用當地的方法腌制鹹鴨蛋,並練就了一手腌制鹹鴨蛋的好手藝,四鄰八鄉都誇她家的鹹鴨蛋味道好。

鴨蛋洗凈晾乾後裹上黃泥、鹽等作料,然後包裹上稻草灰。

鴨蛋要在密封的缸內腌上整整40天。

這種古法腌制的鴨蛋鹹度適中,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細、嫩、松、沙、油等特點。

廖奶奶從來沒想過自己腌的鴨蛋能成為品牌,變成走俏商品,給全村帶來巨大財富。2015年,瑞金市推動的「農村e郵」來到鳳崗村來尋找試點,工作人員到廖奶奶家來實地考察後,發現廖奶奶腌制的鴨蛋味道純正很好吃,於是雙方談起了合作,廖奶奶家的網店就這樣開張了。

由於品質獨特,廖奶奶的鹹鴨蛋收到消費者的青睞,每天大概能賣200隻左右。但隨著銷售成倍增長,問題也出現了,由於鴨蛋都是從農民那裡收購,加上每批腌制的時間很長,需要40天左右,貨源跟不上,很多大的訂單廖奶奶都不敢接。

當地政府得知後伸出援手,2015年12月正式註冊成立廖奶奶鹹鴨蛋合作社,並採取「合作社+電商+貧困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進行以鹹鴨蛋為主的農產品銷售。在政府的支持下,免費為貧困戶發放鴨苗,等鴨子生蛋後,合作社再以高於市場價3毛錢左右的價格收購鴨蛋。

今年端午節期間廖奶奶的網店每天銷售量達到4千隻,整個端午節就賣出去十幾萬隻鹹鴨蛋。合作社自去年加入村郵樂購以來,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共賣出鹹鴨蛋200萬個,月純利潤18萬元,發展貧困戶社員23人,幫助貧困戶年均增收2萬餘元。

除了鹹鴨蛋,「合作社+電商」模式還帶動了其它農產品的銷售,當地的臍橙、茶油、豆豉、糯米酒、白蓮子等過去因為交通不便難以賣出去的土特產,如今行銷全國各地。

56歲的村民劉曉青,過去和丈夫僅有的收入就是靠家裡的幾畝薄田種蓮子,每年的家庭純收入只有一萬多元,是村子裡的貧困戶。在加入廖奶奶鹹鴨蛋合作社後,她負責清洗鴨蛋,每天只要完成1000枚鴨蛋的清洗,就可以得到80元的收入,一個月下來就有2000多元。

廖秀英的孫媳婦、鳳崗村「農村e郵」服務站站長曾美玉在查看網店銷售情況。

富裕後的廖奶奶,家裡也蓋起了新房。當地政府將廖奶奶鹹鴨蛋合作社與精準扶貧對象結對,讓貧困戶參與土鴨養殖,一方面幫助貧困戶拓寬致富路子,另一方面幫助解決土鴨蛋貨源問題,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