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發現還不晚!衣服鞋子總穿反,其實也是一種病

@ 2016-08-31

「明明繪本就放在前面,為什麼孩子總看不到?」、「奇怪!我家娃咋經常把鞋子、衣服穿反?」、「教那麼多次,還學不會分類玩具?」……小心,這些情況可能是孩子視知覺缺失造成的,我們來聽下專家@張旭鎧是怎麼說的↓↓↓↓↓

案例:

凱凱快3歲了,穿鞋總是將左右腳穿反,無論媽媽怎麼教都沒用。媽媽於是先幫他把鞋子擺正再讓他穿,可是凱凱仍將左腳鞋子穿在右腳、右腳鞋子套左腳。再後來,媽媽特地在右腳鞋子貼上紅色貼紙,仍無法改善情況。

在進行了各種嘗試後,媽媽帶著凱凱去專業機構進行評估,職能治療師張旭鎧發現即便簡單的積木排列,孩子看了卻無法跟著排出一樣的積木,因此懷疑不見得是不會左右區分,而是孩子的知覺出現狀況,雖然視覺接收了但大腦解釋錯誤,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發生問題。

再進一步評估,發現孩子的視覺記憶對於完整形狀的聯想、背景搜尋等能力也較缺乏,也因此,即使媽媽在右腳鞋子貼貼紙做記號,孩子仍穿不正確。

何謂視知覺?

視覺或知覺在接受刺激後,在大腦進行處理和辨識,再輸出動作或反應,亦即視覺動作整合,就是視知覺。

通常孩子產生的行為以手部功能居多,不過有時也會加上腳部動作,例如:看到足球滾過來,孩子決定抬腳踢球的時機。

因此在評估視知覺能力時,不僅應該觀察孩子的視力,也應該將其動作列入考量。像是運動時孩子能否接住球、吃飯時能否用湯匙將食物舀起來等。

不過,孩子的行為有時受到動作協調能力、精細動作、肌肉穩定度,或專注力等問題影響,因此不完全是視知覺問題造成。

視知覺分7大類別

1.視覺區辨

當孩子看到某個物體,能否區辨它與其它的不同,稱為「視覺區辨」。

舉例來說,孩子幫媽媽折襪子時能不能在一堆襪子裡找到自己的襪子,或媽媽拿給孩子一隻襪子,孩子能否依據此線索找到另一隻襪子,這些就可以用來判斷。

如果孩子出現視覺區辨問題,將來會花較久時間學習認字,而文字的部首或筆劃也必須花較長的時間認識、熟悉,甚至經常無法區辨部首。

2.視覺記憶

即孩子能否記憶所看到的事物,如果孩子的視覺記憶有狀況,容易發生看了就忘的情況。

例如:下午媽媽把沙發和茶几互換位置,孩子外出回到家後卻沒有察覺不同,即可能是視覺記憶較弱。這情況若持續到入學,可能會發生家長前一晚幫孩子複習功課,隔天考試孩子卻對於昨晚複習的內容沒有任何印象。

3.空間關係

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上下、左右等空間關係,被稱為空間關係。

例如:一幅畫里,人的左邊是一間房子,右邊有一棵樹木,詢問孩子:「樹木在人的左邊或右邊」。這對孩子而言是有點困難的問題,孩子不只要區分辨識圖案,還須將圖案轉換為一個人。

因此,空間關係較缺乏的孩子對於左、右的區辨能力需要較久的時間,也影響孩子將來入學後學寫字的情況,甚至經常寫出顛倒字。還可能因為在環境里無法分辨空間關係,而容易迷路。

4.形狀恆常

所有物體是固定形狀和大小,雖然可以旋轉,但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本身的體積和形狀應該都是不會改變的。爸爸開車時,車子停在家門口和開到巷口看起來的大小雖然不同,可是大腦能夠辨認此為同一物體,亦即形狀恆常。

而形狀恆常能力有狀況的孩子,當物體轉一個方向他會不習慣、甚至不認得。玩形狀配對的時候,孩子可能總習慣將星星的其中一個尖頭朝上,倘若將星星轉個角度,他的情緒會變差。

至於到了學習階段,最明顯的問題即是文字辨認出現狀況,一旦字體改變,例如:變成楷體、篆書、或黑體等,孩子就不認得了。

5.序列記憶

視覺記憶單指一個物體,而序列記則是有順序的視覺記憶。

由於學習主要依賴視覺,若序列記憶能力欠缺的孩子,長大後在學習或記憶順序也容易出現狀況,最常見就是做錯指令。

像是你讓孩子去廚房拿一杯水坐在椅子上喝,孩子可能單獨先在椅子上坐一會兒,才起身跑去廚房拿一杯水喝,這也會令大人誤以為孩子故意唱反調。

6.背景搜尋

在環境中找到需要注意的目標物,將其變成主角、其它物體變成背景,就叫背景搜尋。

如果讓孩子在玩具堆里找到要的小汽車,或者在一群人中認媽媽有困難的話,可能就是孩子背景搜尋能力不佳。

由於孩子需要時間找到注意的目標,因此對於視覺專注的所需時間也較久,容易發生東西明明在他眼前他卻沒有看到的情況。

7.完整形狀的聯想

看到物體的一部分或某部分,即可推測完整物體是什麼就是我們說的聯想。鉛筆被一疊繪本壓住,只露出一小截橡皮擦,孩子看到能立刻知道那是鉛筆。

但是,如果孩子對於完整形狀的聯想力缺乏,他就必須看到完整的物體大腦才能辨識,若只看見片斷資訊,大腦無法連結辨識出完整的形體,所以經常會找不到東西。

8.視錯覺

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視錯覺的例子,像是紙上有兩條黑線,其實一樣粗細,但看的時候會產生一條較粗一條較細的感覺,就是腦部分析與實際所見是兩回事。

至於視錯覺在生活中的運用,包括孩子的空間關係都會受到影響,例如:過馬路時,孩子能否辨別在所剩秒數走到對面?孩子走路遇到水溝時,能否分辨水溝寬度並成功跨越?

小心!視知覺問題造成9個影響

孩子的視知覺發展不佳可不是小事,很有可能會對他的生活或學習造成很多不利影響。

1)注意力不集中

當孩子的視知覺能力不佳,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專家指出:「應先處理孩子的視知覺問題,而不是單獨訓練專注力。」其實只要給孩子一些時間練習,讓大腦學習處理訊息,專注力也會隨之提升。

2)文字辨認能力不佳

由於知覺能力較弱,孩子剛開始學寫字時會出現顛倒字或相反字;而將來上了小學,無論多一橫或少一划自己也難以察覺。

3)動作慢半拍

而視知覺問題在動作方面的影響,當孩子在幼兒園跟著老師做體操時他的動作經常慢半拍。因為他要先看老師做的動作以後,在大腦進行處理,才能確定自己要舉哪只手、抬哪只腳。

4)自創文字或詞彙

當孩子的視知覺能力不佳時,為了在日常生活表現平順,會自創文字或詞彙。

舉個例子,孩子會將專用念成專心,因為在孩子聽到「專」字時大腦覺得要辨認下一個「用」字太花時間,加上大人常對他說「專心」,於是直接講出「專心」的詞。另外,孩子在書寫時也會出現跳行、漏字等問題,並出現多一筆、少一划的自創文字情況。

5)無法聯想形狀

老師畫了一個圓,問孩子:「這個圓像什麼?」多數孩子會聯想到「月亮」、「月餅」,甚至有的會回答「像爸爸車子的方向盤」。

然而,對於視知覺有狀況的孩子無法做到這一層,就他而言,由於處在辨認形狀的階段,他知道這是一個圓形,但無法跟過去經驗連結。

6)缺乏視覺推理能力

視知覺能力不佳的孩子缺乏視覺推理能力,所以跟孩子玩順序圖卡時,假設第1張圖是「一顆種子」,第2張「種子發芽」,第3張「長出小樹」,第4張「長成大樹」,他無法針對視覺推理進行順序排列。

7)認人能力不佳

對於視知覺有問題的孩子而言,他花很長的時間才將人的樣貌視覺記憶下來。如果今天放學媽媽換了新髮型再去學校接他,即使媽媽站在面前他也可能看不到,因為媽媽的髮型與他記憶中的不一樣,影響他的聯想,他必須用其它線索來辨認。

8)無法具體描述

視知覺能力弱的孩子難以具體描述狀況,或所描述的情形不是重點。孩子放學回家跟媽媽聊學校中午吃的水果,以香蕉為例,孩子可能會說:「今天吃的那個有一點一點黑黑的」,無法具體描述水果是長長的、黃色的、要先剝皮再吃等特徵。

9)距離辨別錯誤

由於視知覺出現狀況,因而影響孩子對距離辨別出現錯誤判斷。也因此,過馬路時無法辨別從這一面到對面去的距離以及所需時間。

12個好方法,視知覺能力UP!

彩色圖卡拼出形狀

從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陪他玩彩色圖卡。

首先準備一包色紙,分別將各種顏色的色紙裁成4等份,再將裁好的一張張小色紙拼出圖案。先連續排5個紅色小色紙,周圍再用黃色圍起來,問問孩子像什麼、或讓孩子自行排列,給予孩子視覺刺激。

接下來,可以再請孩子找出同顏色的色紙。

排積木

如果孩子的手部能力還不成熟,可以讓他玩積木,並引導他排出一列一列的平面積木。

拼圖

進階練習,可以玩拼圖,從片數少、片數較大的拼圖開始。之所以拼圖對孩子較困難,是因為他要根據線索來運用完整形狀的聯想,例如:看到一根手指,就要辨認這是一個手掌,經由聯想找出其它拼圖。

不過在訓練孩子的視知覺時,先別讓他拼圖,而是引導他找出其中一邊或兩邊外圍平滑的拼圖,交由媽媽拼,如此,孩子會從中產生幫忙的成就感、也有練習效果。

七巧板

再進階則是玩七巧板。拼七巧板的難度在於題目是一個完整的圖,但沒有拼湊方法,所以孩子要依照圖案找出線索來拼七巧板。

堆疊積木

生活視覺仍以立體空間為主,因此可以跟孩子玩堆疊積木,用積木蓋城堡或停車場等。在堆疊積木的同時也教導孩子,房子必須由低而高蓋,無法先蓋上面再蓋下面,建立孩子三度的視覺空間。

點數積木

對於2~3歲孩子而言,引導他點數積木很重要。

媽媽可以擺3個積木,問孩子「這裡有幾個積木?」孩子可能說「2個」或「4個」,這病不是孩子的數學有問題,而是他的視覺還未經過訓練。需要帶著孩子的手指點一個積木數「1」、再點一個積木數「2」,在點數過程引導孩子藉由手指觸覺辨認積木,才不會他視覺移開再回來時,無法對焦正確的積木。

花色配對

可利用襪子、衣服來教孩子花色配對,甚至教他辨認爸爸、媽媽、還是小妹妹的衣服,除了辨認大小,也學習從花色分辨男生與女生衣服的不同。

紙筆訓練

不建議讓學齡前的幼兒拿筆寫字,但可以讓他拿筆玩,最簡單即是玩「連連看」,從1連到2、再從2連到3……,在圖案中找到目標即是練習背景搜尋能力。

連好後為一張線稿,家長可讓孩子描一次線稿,再用修正液把某個線段塗掉並重新影印一份,引導孩子觀察這張圖畫是什麼?例如:人臉。臉上有眼睛、鼻子,還少了什麼?由孩子自己畫出嘴巴,訓練完形聯想能力。

丟接球

在動作方面,可以跟孩子玩丟接球遊戲,訓練空間關係和形狀恆常。當家長丟球給孩子,孩子看到球由遠而近飛過來,由於球的形狀恆常,他必須先辨別球的體積,如果辨別得太小,手會被球打到;若辨別得太大,他的手張太大反而接不到。

摺紙

小動作方面,不妨帶著孩子摺紙。媽媽折一個,孩子也學習折一個,從簡單的對摺開始,一個一個步驟來。

如果孩子對摺紙興趣缺缺,可採用相反順序的方式,讓孩子做最後一個步驟。媽媽可以摺紙飛機折到最後一個機翼交由孩子折,當孩子完成這個步驟時就能玩紙飛機,從中也提升摺紙的興趣。

而這練習的過程含概了空間關係、視覺記憶,因孩子必須記憶媽媽摺紙的動作等。當孩子更進步時,家長可以讓孩子一次折兩個步驟,訓練序列記憶。

讀數字

可以準備圖像卡或數字卡來引導孩子這是什麼數字或動物,讓他讀,訓練辨識能力。當孩子大一點,父母可以一張張顯示一連串的數字卡,訓練孩子辨認與讀的速度。

大家來找茬

跟孩子玩「大家來找茬」遊戲。拿出兩張圖案,讓孩子辨別兩者的不同。

首先會運用到視覺記憶,接著找尋目標,即是訓練背景搜尋能力。接下來,還可以訓練長一點的視覺記憶,讓孩子看完其中一張圖後將它蓋住,再讓孩子看另一張圖,引導他思考這張圖與前張圖的不一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