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8日訊)新加坡出現41起境內感染茲卡病例,患者都在阿裕尼和沈氏道居住或工作,其中36人是在該區工地工作的外籍工人。
新加坡衛生部周日召開記者會,公布過去數天的調查結果。
衛生部醫藥服務總監王建忠副教授說,在41起病歷中,除了周六(27日)公布的47歲馬來西亞籍女子感染茲卡病毒之外,住在沈氏通道第62座的一對父子也被證實染病。他們分別是65歲的退休者和在卡迪軍營服役的21歲全職服役人員。
另有一名在60號沈氏通道建築工地工作的30歲男子染病。他住在三巴旺通道。其餘36人是在同一個工地工作的工人,有7人在傳染病中心接受治療,另外29人已康復。多數患者的症狀都不嚴重。
除了阿裕尼和沈氏通道區之外,當局也把卡迪軍營、三巴旺通道和建築工人宿舍如克蘭芝路、如切坊等地,列為受關注的地區。
新加坡衛生部將關注有關地區在接下來幾周是否有人會出現染病症狀。
加強新山入境處監控茲卡 衛生部:發現症狀即處理
新加坡衛生部在記者會上彙報茲卡病例的最新進展。
(吉隆坡28日訊)隨著新加坡出現首宗境內感染茲卡病例,衛生部總監拿督諾希山今日指出,該部已加強新山兩個入境處的監控,包括派遣醫療小組駐守,一旦發現有入境者出現茲卡病毒症狀,將會進行緊急處理。
他發表文告稱,衛生部與新加坡衛生部保持緊密的關係,以了解病例的最新進展,協調兩國之間的防範與監控的工作。
新加坡衛生部和國家環境局周六證實,該國出現第一起境內感染茲卡病例,受感染病患是我國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婦女。
諾希山指出,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的資料,這名婦女未曾到受茲卡病毒影響的其他地區,她可能是在新加坡受到感染。除了這起已證實的茲卡病例之外,新加坡還有另外3起疑是茲卡病例,仍未獲證實。
「由於我國也擁有茲卡的帶菌者即黑斑蚊,因此倘若我們不採取預早的防範措施,同樣的的病例可能會在我國發生。」
他也說,一般上,感染上茲卡病毒者,將會出現發燒、身體疼痛、發疹及結膜炎(眼睛變紅、發燒發炎以及眼睛癢)症狀。但是最令人頭痛的是,80%的感染者並沒有這些症狀。
除了一般上防範被蚊子叮咬的措施之外,諾希山也勸請從國外回國的國人,倘若他們到訪的國家擁有茲卡病毒病例,回國後必須要採取安全性行為的措施,至少8周。
「這是為了避免在懷孕時,未來的嬰兒會出現小頭畸形(microcephaly)狀況。」
小頭畸形與茲卡病毒有著強烈的關聯性,美國疾病管制署(CDC)在這之前也已證實,茲卡病毒正是造成新生兒小頭畸形症的主因。
我國未有旅客感染
另一方面,諾希山也披露,全國公共衛生實驗室(MKAK)及吉隆坡國家醫藥研究所(IMR)從2015年6月份至今年8月26日,共檢驗了784個疑是茲卡病毒的血液樣本,惟檢驗結果全部都是呈負性反應。
他也說,今年至8月份為止,共有來自155個國家的200萬名遊客到訪我國,這些旅客的來自國,都有茲卡病例,惟迄今,我國還未傳出有旅客懷疑有感染上茲卡病毒。
他續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直到8月24日為止,並未接獲有與里約奧運會相關的人士感染上茲卡病毒的案例。里約奧運是於8月21日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