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百天一塌糊塗,「倒蔡」還遠麼?

@ 2016-08-29

從5月20日就職算起,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台至今已滿百天。也許是預感到成績不佳,蔡英文早前就放出話,「不希望用100天來評斷自己的執政」。

不過,民眾和媒體可不答應。連續幾日,多家台媒民調競相出現,不同版本都顯示了民眾對其滿意度快速下滑。台灣《中國時報》的民調結果顯示,有40.4%的受訪者對台當局領導人的施政表示不滿意,滿意者的比例為41.4%。兩者只差1個百分點,「死亡交叉」僅一步之遙。還有更差的版本顯示,民眾對其滿意度降至39%。

花蓮「市長補選」結果,更是在蔡英文就職百天的正日子出來打臉。在這次補選中,民進黨被國民黨候選人以53.8%的得票率擊敗。要知道,早在8月陳菊便在民進黨中常會上發出過警告,該黨已在今年以來的數場鄉鎮長補選中落敗,花蓮市長選舉若再輸,會影響「執政氣勢」,蔡英文也強調「此戰輸不得」。輸不得,還是輸了。

還有,諸如華航罷工、桃機淹水、雄三誤射、南海仲裁以及在勞工權益政策上的「髮夾彎」……樁樁件件,都在給民進黨當局蓋著「不及格」的戳。

面對種種爭議和質疑,蔡英文是這樣解釋的:共同根源是「經濟環境」的惡化,未來將透過民主程序,做好詳盡溝通,考慮社會整體利益……這套說辭,仍是一如既往虛得不能再虛。至於滿意度,她倒說得實在,過去100天是磨合期,且民調降低在民主地區是正常現象,「還好啦」!

民調快速下滑卻如此輕描淡寫,全然沒了當初的「為民代言」氣勢。許多人還記得,8年前馬英九執政百日時,民進黨搞了個「百日倒馬」運動,組織了街頭抗議遊行,那時蔡英文可是走在遊行隊伍的前頭的。

到了解釋原因部分呢,又如隔靴搔癢。「經濟環境」惡化是共同根源嗎?確切地說,那只是表象。往下再刨一層,才是根本原因:是蔡英文堅持「政治優先,經濟靠邊」的偏執,是其在兩岸政策等原則問題上的僥倖心,給台灣未來發展蒙上了陰影,將台灣民眾的「小確幸」帶離得越來越遠。

作為一個「淺碟形」的外向型經濟體,台灣對外出口對於其GDP的增長貢獻率高達70%。在這其中,大陸占了很大份額。數據顯示,7月台灣出口為350.3億美元,同比減3.4%,連續16個月衰退,創史上最長衰退紀錄。而另有數據顯示,今年5、6、7三個月,陸客較去年同期減少13.5萬人。這是個什麼概念?以往年平均每人每天消費227.58美元估算,意味著台灣減少了大約73.8億元新台幣的外匯收入。

閩南有句諺語,「吃果子拜樹頭」,寓意「喝泉水思源頭」。大陸與台灣,正是「本與木」、「源與水」的關係。兩地有血緣文化關係,而且大陸也已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岸關係與島內經濟存在著複雜密切的互動關聯。台灣要想成功地實現經濟改革和產業轉型,必須優先處理好兩岸關係。如果失去穩定的兩岸關係,台灣不但將失去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更有可能失去大陸這一全球最大的市場,貿易順差結構也將被瞬間顛覆。

這一點,台灣民眾豈非不明白?據台灣《工商時報》指出,台灣旅館飯店、溫泉、遊覽車、主題遊樂園、夜市等13個產業公協會已組成「百萬觀光產業自救會」,並正式向有關單位提出路權申請,將於9月12日正是走上街頭遊行抗議。多家機構的民調也顯示,民眾對台當局涉及兩岸關係政策的不滿意度最為突出。

總是將「尊重民意」掛在嘴邊,卻屢次視民眾的訴求於無物,總是說要為民眾爭福祉,卻在關係民眾最大福祉的兩岸關係上背道而馳,「空心蔡」這臉打得啪啪地疼。半年前,或許民進黨還能抓住國民黨的軟肋,畫幾張餅忽悠到不少選票,但現在如果還是不能拿出什麼真把式,還是無底線地以「台獨」刷存在感,只怕討不到多少好處,最後還得把自己裝進去,把民進黨裝進去。

台灣百姓不傻,他們每天為生計奔波,最知道自己要什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