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之後,日寇企圖通過武漢會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進而一舉征服中國。
武漢在漢朝屬江夏郡,是江漢平原上的一顆明珠,地居中華腹地,戰略地位重要。此處水網縱橫、湖泊遍布、港灣星散,扼長江東西水道之中心、連南北陸路之要津,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
南京失陷之後,重慶為國民政府陪都,但實際的抗戰首都卻一度在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等正面戰場最高決策指揮機構等,直接遷往武漢。
此戰日本在一線直接作戰就有12個師團,35萬人。還有主戰坦克300餘輛、各型火炮1500餘門、作戰飛機500多架,艦艇超過120艘。日軍二線支援保障性作戰部隊也達數十萬,日本人自己的文件中也說,此戰日軍「傾注了全力」,「沒有應變之餘力」。
國軍方面,有將近130個師,110萬人,40多艘水面艦隻、上百架作戰飛機。
日軍戰略是大局進攻,高舉高打。他們認為,武漢會戰是一個"結束戰爭的最好機會",占領漢口"就能支配中國"。國軍的戰略則是"要以持久戰、消耗戰,打破敵人速戰速決之企圖","此次作戰,將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進退為重,而在於自動地選擇有利的作戰地區,達成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之目的。"
武漢會戰,不僅僅是在武漢戰鬥,戰場包括湖北、安徽、江西三省。
整個戰役中,最值得稱道的,是萬家嶺之戰。
第9戰區第一兵團司令長官的薛岳,根據萬家嶺一帶系山嶽叢林地的特點,將部隊部署成了反八字形陣勢,準備圍殲日本106師團。薛岳自言:"如袋捕鼠,又如飛剪,敵犯右則中左應,犯左則中右應。敵苦鑽進來,就很難逃出去。"
這一仗日軍果然近了薛岳的包圍圈,但日軍其他兵團紛紛來援,國軍打的很艱苦。51師第305團團長的張靈甫表現突出,先是帶領奇兵從絕壁而上突襲得手,後是帶傷堅持指揮戰鬥,堅決堵住了日軍突圍方向。萬家嶺之戰結束,張靈甫即被提升為旅長,此後扶搖直上,成為國民黨軍中「王牌中的王牌」74師師長。
萬家嶺之戰,予日軍整整一個師團以毀滅性打擊,殲敵萬餘,生俘日軍官兵共一百多人。
經過此戰,薛岳成長了,而且信心大增,後來他組織幾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超過10萬,可謂日軍的剋星。
武漢會戰共持續4個多月,最後為保存有生力量,像敦刻爾克撤退一樣,國軍撤離武漢。
經過四個月的激戰,國軍空軍及海軍基本上被消滅,共損失40餘萬人。日軍雖然攻占武漢,戰艦損失70餘艘,飛機損失100餘架,共損失20餘萬人。
國軍之大部分主力仍然存在,而日軍反而被削弱,日本以消滅國軍主力及結束戰爭的目的未能達成,中國戰場陷入僵持狀態。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線最長、雙方傷亡最慘的一場戰役,是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日本經此一戰,有生力量消耗明顯,加上戰線過長,再也無法組織20萬人以上的大會戰,當然也無法攻下陪都重慶。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