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智慧:欲女和餓狗,哪個更愚蠢?佛經里有個故事:有個女人,她的先生很愛她。她的家境富有,每天生活在感情穩定、幸福的家庭中。
有一天,她認識了一個年輕人。年輕人的花言巧語令她心動,她就與年輕人私通。
後來,年輕人對她說:「偷偷摸摸的不自由,我們可以去找個新天地,離開家鄉去建立屬於你我的新家庭。」這女人聽了覺得怦然心動,於是答應了年輕人的要求。
有天趁著先生外出的機會,她拿了家中所有珍貴的財物離家出走。她走到港口邊,看到那位年輕人在那兒等她。
年輕人說:「來吧!你先把東西給我,等我運送到對岸再回來載你。要不然,被抓到就不堪設想!」這女人也認為有理,說:「好啊!你先將東西運過去,我在這裡等你。」
那些財寶被運走後,這女人便在港口痴痴地等。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卻不見那個年輕人的蹤跡。
她又餓又冷,只好走到樹下避避風雨。此時,這女人很後悔!可是她既不敢回家,又等不到那個年輕人來接她,心中不由悲泣、懊惱!
這時,她看到一隻狼狗。狼狗口裡咬著一隻鷹,那隻鷹還在奮力掙扎!狼狗邊跑邊咬著鷹,跑到水邊看到水中有一條魚,它就暫時把鷹放下,準備要去咬魚。結果魚遊走了,狼狗回過頭看到鷹也飛走了。
這女人看了,忍不住笑說:「這隻狼狗真傻!已有一隻這麼好的鷹,居然放棄而去咬魚。結果鷹飛走了、魚也遊走了,真是傻啊!」
這隻狼狗回頭說:「我的傻,只不過是挨了一頓餓;你的傻,卻是誤了你一生!」
當時,這愚痴的女人才如夢初醒地說:「我不只是傻,還很貪!竟放棄愛我的先生及幸福的家庭而迷戀他人,最後遭受欺騙。這都是因為自己一念的邪思心欲啊!可是,後悔已經太遲了!」
在日常生活中,慾念常帶給我們很多的煩惱和困擾。「欲」就像加了蜜的毒藥,雖然喝起來很甜,但是毒藥會慢慢腐蝕人的臟腑,讓人苦不堪言啊!
人,都想隨心所欲地過日子。像文中這個女人,隨心所欲的生活不僅不快樂,反而還害了自己,讓自己可能這一生或來生來世,永遠會遭受痛苦和折磨!所以,我們要防止心念被「欲」污染了。
其實,如果我們想得通、悟透道理,則慾念只不過是暫時的迷境,引誘凡夫的心迷失而走上無法自拔的困境。如果能把握智慧,讓心不動念,也就不會受到慾念的誘引了。
======隨喜轉載,功德無量======
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什麼還不快樂呢?
此人答曰: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
佛祖笑笑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某日,一遊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憐憫,置一湖於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進。佛祖好生奇怪,問之原因。答曰:湖水甚多,而我的肚子又這麼小,既然一口氣不能將它喝完,那麼不如一口都不喝。
佛祖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對那個不開心的人說:「你記住,你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飲。」
人活著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再多的榮華富貴,到頭來都只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一隅,一張床,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一本書,一個知己,就應該可以讓我們感到特別幸福。
人生是如此的短暫,當我們從瘋狂疲憊的獲取中真正醒悟時,才發現大好的年華已經從手中丟失了。
生命是一種緣,有時刻意追求的東西或許終生得不到,而不曾期待的燦爛反而會在你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
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也漸多,自然會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禍千年。進入這個階段,心境是激情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的。
人們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真心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種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由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