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址決定成敗
雖然說,選址對各類餐廳都很重要,但對於咖啡廳來講,選址幾乎決定了成敗。
首先,咖啡的主力消費場景(休閒、會客)的可替代性很強,顧客也可以選擇不去咖啡廳,而去餐廳完成;而餐廳的主力消費場景(便餐、聚餐、宴請等)更為剛性,可替代性是弱的,基本只能在餐廳解決。
第二,餐廳消費場景的發生頻次,要遠遠的高於咖啡廳。人一天要吃三頓飯,所以顧客更有動力去發掘新的餐廳。一家餐廳,就算地址不是很好,但只要通過特色和經營獲得了顧客的認可,顧客哪怕多付出些時間成本,重複消費的機率還是相對高的。
所以,「到達便利」這個指標對於咖啡廳,更為重要。咖啡廳的選址,一定要高度貼近目標顧客群。(資深人士給出的建議是,距目標客群步行5分鐘以內)
2. 留出一年的運營資金
因為上述的原因,咖啡廳的養店周期是比較長的(最短半年到一年)。創業者為此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注意,不只是心理上的準備,而是金錢上的準備。
我們選擇開咖啡廳,或多或少是有一些情懷和理想,你知道做餐飲最失敗的事情是什麼嗎?不是夢想在現實面前低頭,不是面對殘酷的結果認清自己的局限和錯誤,而是苦心經營終於摸清門路看到蒸蒸日上的希望時,你合伙人說:
對不起,最近手頭緊,我家貓失戀了要打胎,我沒錢再投了。
什麼叫資金?你帳戶里的錢才叫資金。你老媽買的股票、朋友說的許諾、同學寫的借條、大叔拍的胸脯,都不叫資金,懂了嗎?
3. 預留足夠的烹飪空間
先看一段報導:
「在廣州,70%的咖啡館處於虧損狀態;在中國咖啡館密度最大的廈門,2000家咖啡館中盈利的不足三成;杭州則呈「三四三」模式:三成盈利,四成持平,三成虧損……盈利的,大都是靠走量就能賺得缽滿盆滿的連鎖巨頭,獨立咖啡館並不多。」
所謂獨立咖啡館,是指館主(一般也是咖啡師)親自經營,咖啡館面積在100平米以內,咖啡的銷量大於50%,無中餐,自有品牌,以非加盟形式存在的咖啡館。
顯然,獨立咖啡館服務的是那群真正喜愛和懂得咖啡的人,但他們的人數如此之稀少,而且分散在各地,常常使咖啡店主生活在欲求不滿的忿忿不平中。
終於有一天你想通了:媽蛋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老子不要在盼望中度過餘生!
你下定決心向門口徘徊已久的猥瑣大叔打了個招呼:每天都路過,不進來坐坐?
大叔緊張的坐下,鬆了松皮帶,說出他內心預演過無數遍的表白:小妹,咖喱牛肉飯有沒有?
我希望此時的你,會慶幸自己設計廚房時力排眾議的明智決定:預留了足夠的烹飪空間。
於是你露出了一絲詭異的微笑,回答:
哥,這個可以有。明天就上。
開店前,這些事你都考慮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