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競選新加坡總統,種族和才幹,哪個更重要?

@ 2016-08-25

新加坡李總理指出,總統是國家元首,扮演團結國民的角色,若少數種族候選人長期下來無法獲選為總統,這必然削弱少數族群同胞對國家的認同感,影響社會凝聚力,問題因此必須獲得正視。

繼首任總統尤索夫伊薩之後,新加坡至今未有另一位馬來總統。

總理指出,多元種族主義是新加坡立國之本,但儘管政府通過多方面貫徹這原則,也在擴大人們共同空間方面取得成果,新加坡仍不是同質社會,國民還沒有完全達到對所有種族一視同仁的理想境界。

他說:「若接下來幾任總統都不是馬來族,過一段時間,馬來族同胞將感到不安,而他們的不安是可以理解的。若我們在納丹總統之後許久都沒有印族總統,印族同胞也一樣會感到不安。」

新加坡華社領導人都很認同總理李顯龍在今年新加坡國慶群眾大會的觀點,同意種族和諧是新加坡成功的關鍵要素,因此支持政府修憲,讓少數族群隔一段時間有機會出任總統。不過有華社領袖指出,挑選總統的門檻不能降低,總統候選人必須具備一定的分量和資格。

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會長蔡天寶說,身為多數族群,華社應敞開心胸接納少數族群。沒有一個種族和諧、各族團結的社會,新加坡在國際經濟往來中將處於劣勢,競爭力減弱會直接影響到立國之本,最終導致每一名新加坡人深受其害。

潘國駒教授則補充說,新加坡要長遠發展下去,一定要鼓勵各大種族保存、傳承和弘揚各自的優良傳統文化,而不是一味接受西方文化影響。

候選人的族性仍然是影響選舉結果的要素之一,選民的種族觀念短時間內也預料不會改變。在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社會,這意味著一位非華族候選人在總統選舉中必然處於劣勢。

雖然多數人都能接受異族出任總理或總統,但更多人希望總理或總統來自同族。李總理在預先備好但未在台上發表的講稿中除了以此為例,也闡述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歐巴馬當選的情況,解釋候選人的族性在選舉中對選民產生的效應。

由於唯才是用與平等待遇是國人長期堅持的理念,李總理坦言要制定措施確保能有非華族當選總統,具政治敏感性,法律條款也不容易擬。他指出,憲法委員會對此已提出具體建議。

以下是新加坡歷任總統的列表

1965年-1970年:尤索夫·伊薩

尤索夫是新加坡首任總統。著名的政治家,出生於霹靂州。他1959年和1965年首次擔任Yang di-Pertuan Negara(楊堤-佩爾圖安,馬來語,國家元首),

在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後,他擔任共和國總統直到他於1970年逝世。他妻子是Puan Noor Aishah。死後被安葬在克蘭芝陣亡戰士國家陵墓中。他的頭像被印在新加坡元的正面,以示紀念。

1970年-1981年:班傑明·薛爾思

新加坡第二任總統。 薛爾思醫生是一名歐亞混種人。

1981年-1985年:蒂凡那

新加坡第三任總統。出生於馬六甲的蒂凡那,在10歲那年,全家搬到新加坡。1940年在新加坡的維多利亞中學畢業。雖然沒有進入大學,但蒂凡那的英文造詣之高是公認的。這可從他在國會的演詞及他所發表的文告和文章中窺見。

1985年-1993年:黃金輝

新加坡第四任總統。祖籍中國福建龍海;旅商於南洋新加坡金山堡(今珍珠山金墩);叔父黃清坂則遷居海澄鎮黎明村。母親李玉全前新加坡教育部長;黃金輝夫人許淑香,子黃福基商人。

1993年-1999年:王鼎昌

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第五任總統。

1999年 - 王鼎昌因健康原因放棄競選總統,結束6年總統任期,定居美國接受治療。2002年2月8日在醫院內病逝,享年67歲。2月10日,在新加坡舉行了「國家協助的葬禮」,而不是正式的國葬,這是因為王總統在最後的任期里,因國家儲備金的看法與當時的人民行動黨有爭執,而被認為他不應享有國葬的禮遇。

1999年-2011年:納丹

塞拉潘·R·納丹(Sellapan Rama Nathan,1924年7月3日-2016年8月22日),是新加坡的第六位總統,也是第二位民選總統。1999年8月18日被在無對手有資格挑戰的情況下被宣布當選為總統。納丹在2005年的總統大選中以唯一符合條件的候選人身份再度自動連任總統一職。他曾任情報局長、新加坡駐美國大使等職務。納丹與妻育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現擁有三個孫兒。

2011年- : 陳慶炎(Tan Keng Yam)

現任新加坡總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