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炯/插畫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張繼業 周檬 鄧媛 發自莫斯科、雅加達、北京 近段時間以來,日本在南海問題上繼續高聲挑釁中國;在國內右傾道路上似乎越走越遠(包括任命極右翼政客擔任新防衛相等)。未來的亞太安全格局會因為日本這一「攪局者」增添多少變數?本報記者日前採訪了來自中國周邊國家的三位學者,聽聽他們的看法。
日新防相將使中日關係更複雜
瓦列里·基斯塔諾夫(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稻田朋美奉行極右翼的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信仰,任命她為日本防衛大臣一職無可避免地將使日中、日韓乃至日朝的關係變得複雜。此外,稻田朋美不簡簡單單是一位軍事領域負責人,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家。令東亞地區動盪的更是她屢次公然參拜靖國神社的態度。可以說在她在職期間,中韓兩國恐怕難有很大期待。
以日本首相安倍率領的內閣比以往歷屆內閣更加具有軍事上的野心。稻田朋美的任命是安倍首相外事政策的一環,是安倍向實現自己目標邁出的又一步。去年九月,日本強行通過安保法案,實質上解禁行使集體自衛權,擴大了日本自衛隊海內外軍事活動。去年四月,日美政府發布新版《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允許日本武裝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進攻性的角色,將兩國軍事同盟的覆蓋面從日本周邊為主輻射到了全球。此外,日本列舉中國軍事威脅的增長,揚言中國「威脅」釣魚島的安全,並拋出所謂的朝鮮核威脅,以增加其軍事預算。這些都是同一盤算盤打出的結果。
日本希望在國際事務中擺出更加強硬的姿態,以彰顯本國軍事實力。前幾天,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還又一次指責說,中日關係的惡化是由於「中國的過錯」。由此可見,在稻田朋美上台後日本的對外政策只會更加嚴苛、強硬。這也正是安倍內閣的願望,他的政治夙願就是無視戰後所形成的秩序,修改憲法,在軍事等方面解禁,使日本變成一個正常的國家。
然而要說日本對中國實施瘋狂行為,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在短期內可能性並不大。日本的目的和底線在於同美國一起布網遏制中國,不僅在東海地區,更在中國南海地區,使兩片水域成為一個「連通器」,形成反華聯盟對中國施壓。美方曾呼籲日本派巡邏飛機監視中國在南海的軍事活動,日本一旦答應美國請求,將成為更加強硬的反華動作。
日本本國的反對派反對安倍的強硬路線,反對如此強烈的民族主義。從今年7月舉行的參議院選舉就能看出,日本民眾不希望參與到美國的軍事行動中,美國的政策並不能反映日本人民的利益。然而,日本反對派勢力較為零散,沒能在政治生活中發揮重大作用。議會中這些反對聲音的發展將決定未來的事態走向。
日本活躍背後是美國慫恿
李卓輝(印尼政治分析人士、《印華日報》總編輯)
南海問題與日本毫無關係,而是中國跟個別東協國家之間的問題。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已經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各方按照《宣言》精神妥善處理分歧即可。美國在南海仲裁案裁決問題上並沒有如日本這般活躍,反倒是日本自己上躥下跳,成為「麻煩製造者」。
日本之所以如此活躍的背後,是美國的慫恿。美中都是大國,雙方需要維繫表面上的良好關係。在這一情況下,美國慫恿日本在各個國際場合給中國製造麻煩,服務於美國的戰略利益。另一方面,日本現在的安倍政權窮兵黷武,想方設法衝破和平憲法的束縛,有意軍事介入南海問題,參與對中國的挑釁,美日雙方因此一拍即合。
日本新任防衛大臣稻田朋美是好戰的極端右翼政客,是日本鷹派的代表,她的言論完全繼承了當年軍國主義的立場,不承認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的存在。作為一名女性,她甚至聲稱慰安婦是「自願」的。她的上任說明,日本國內極端右翼勢力依然十分強大,今後在她的領導下,日本有可能會派遣戰艦進入南海,中日在東海和南海的衝突將會更加尖銳,本地區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緊張局勢。選擇她出任防衛大臣也從側面說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根本無意緩和中日之間的矛盾,而是利用更加強力的人物來和中國對抗,威脅地區和平。
日本一直在試圖拉攏東南亞國家,增加對這些國家的援助。日本在印尼耕耘了50年,二戰後的日本經濟困難,急需印尼豐富的資源來發展自身經濟。在印尼資源的幫助下,日本經濟在上世紀70年代實現騰飛。日本汽車工業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也與日本汽車在印尼市場的壟斷地位有密切的關係。與之相應,日本也為印尼提供了很多援助和投資,是印尼最大的「債主」。不過日本在印尼的投資多為輕工業,而且集中於經濟發達的爪哇島,不願到偏遠且落後的外島投資,日本對印尼的援助實際也是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對此印尼政府心知肚明。印尼現政府目前大力推進蘇拉威西、馬魯古、巴布亞等外島的發展,促進印尼東西部經濟發展平衡,因此相信它會在未來施政中注意平衡日本的影響。
包括印尼政府在內的東協國家在南海問題上都持中立的立場,呼籲有關國家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分歧,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對於以經濟發展為工作重心的印尼政府而言,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至關重要。日本走上濃厚軍事色彩的道路必然會同中韓等鄰國加深矛盾,印尼政府當然擔憂中日韓之間爆發衝突影響本國經濟。
近日有消息稱,日本也想引進「薩德」反導系統。部署「薩德」系統表面上是應對朝鮮威脅,維護韓國安全,實際上成為美國對中俄實施監控的手段。韓國部署「薩德」遭到了中俄兩國的強烈反對,「薩德」系統反而成為威脅東北亞安全穩定的定時炸彈,在韓國國內也引發了大面積的抗議浪潮。解決韓朝爭端、實現半島和平,應當回到六方會談的談判桌,而不是通過部署反導系統這樣的軍事行為來獲得自身的安全保障,這只會導致局勢的進一步緊張。
對日立場要堅定,也要講究策略
黃靖(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與全球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從亞太安全格局的整體發展來看,中國呈上升趨勢,美日同盟則是守態。日本日前在釣魚島的最新動向無非有三個目的:一是中國船隻在東海加強了巡航,日方以新飛彈部署作為回應;二是隨著安倍政府越來越右,此舉可迎合國內極右翼勢力,同時為修憲做準備;三是此舉對美國施加壓力。由於美國歐巴馬政府與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等很多問題上存在分歧,加之美國正值選舉年,所以日本藉機對美施壓。不過儘管這麼說,整個亞太安全格局的發展,還要看中美關係的發展,還要看美國對華的政策表現。因為日本並不是一個「正常國家」,在亞太格局中,日本目前能夠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尤其在日本修憲前。
面對中國崛起,美國也更倚重日本。然而,美國越是倚重日本,越傾向於掌控日本;但日本反而越來越希望脫離美國掌控,與美國對等。所以,美日之間存在深刻的矛盾,會隨著美日關係的演進而進一步暴露出來。在釣魚島附近海域,日本現在越來越獨立行事。從這點來看,美國的反應將會很重要。日本右翼走得太遠,就會進一步暴露美日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美國對右翼的警惕性和不信任感也是非常強烈的。
無論是從私人關係還是政府關係來看,歐巴馬與安倍之間並不和睦。一些學者甚至認為,美日兩國領導人的關係正處於蘇聯解體以來最差的時期。為什麼?安倍推行的使日本「正常化」策略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如果失去對日本的控制,那麼「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意義恐怕也將大大下降,因此美國在亞太不能放鬆對日本的控制。不過,如今的歐巴馬政府處於跛腳狀態,甚至對美國務院、國安會與五角大樓之間的事務無法完全協調,所以目前美國對日本新動向的反應微弱。雖然沒有美國的強力支持,日本最終能在軍事方面的動向有限,但也給了日本一定空間,使之可能會做出更加不利於亞太安全的事情。
對中國來說,對日立場要堅定,中國的政策立場關係整個亞太安全格局的發展。中國對日本也要講究策略,所謂「話要軟說,事要硬做」。中國同時不能放鬆在日本問題上與美國的交流。美日是同盟國家,但也有結構性矛盾。
日本介入南海問題,也是為了增加對中國的壓力。南海仲裁案所謂結果公布後,日本的反應最強烈。但是日本的激烈反應,反而已經把自己孤立了。中國在南海問題上與東協國家有合作的共識,這無形中化解了自己的壓力。由於日本在南海問題上表現激進,使中國也有理由在東海對日施加壓力。其實,日本上躥下跳,暴露了其所謂「正常化」發展的瘋狂野心,也暴露了目前力不從心的實力。畢竟二戰後,日本對國際事務的介入能力都是有限的。
整體來看,東南亞國家包括新加坡,和日本合作的意願主要是經濟上的,政治合作則得不償失,一方面可能激怒中國,另一方面最終也要美國點頭,所以投資太多只能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