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腎病損害不可逆轉!護腎「錦囊」快收好,留著給朋友用
腎臟病是糖尿病併發症中較兇狠的殺手。很多人將慢性腎病稱為「沉默的殺手」!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它起病隱匿,大多數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它往往來時悄無聲息,一旦發現,通常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腎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竭。
腎臟危險症狀:當出現水腫、乏力、貧血、白天尿少夜裡尿多等症狀時,糖友意識到自己腎可能出問題了,已為時過晚,腎臟的損害往往不可逆了。
糖腎病比例高、危害大、知曉率低
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30歲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64%伴有慢性腎臟病。另一項研究發現,在合併慢性腎臟病的糖尿病患者中,知曉自己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比例僅9.4%。
糖腎病易發生在病程長及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而2型糖尿病常為代謝綜合徵的一部分,代謝綜合徵的其它慢性疾病表現,如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尿酸及肥胖也都能損傷腎臟。
此外,40歲起人的腎臟開始退行性變,腎功能降低,更容易罹患腎病。
護腎要三早
早發現:如廁後多看一眼
雖然慢性腎病起病隱匿,但並不是說它無跡可尋。老年人日常可以養成如廁後看一眼的習慣,觀察下尿液的顏色和性狀。若尿中有泡沫,放置一個小時後觀察泡沫仍不消失,或勞累、感冒、上火後尿色加深,呈濃茶色、醬油色,應及時到腎病科進行尿液檢查。
此外,貧血、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皮膚瘙癢、腰痛等都可能是慢性腎病透露的信號。
早預防:血壓血糖要控制好
高血壓和腎臟病可謂是兩個「難兄難弟」。腎臟病往往會引起高血壓,如腦、腎等多個靶器官損害。因此,高血壓患者也是腎臟病的高危人群。
此外,血尿酸升高是腎臟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有可能會發生糖尿病腎病,且病程越長危險越高,一旦發展到終末期腎病,往往更加難以控制。
這兩大人群要將血壓、血糖控制在理想的範圍內,以減少腎臟損傷。無症狀高危人群(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痛風、高脂血症),最好每年至少做1次尿常規檢查。
1型糖尿病人患病5年後要檢查腎臟功能,而2型糖尿病人因為症狀不明顯,發病時血糖可能已經升高多年,一旦得病要立即檢查腎功能。以後的每年都至少檢查一次。
早治療:三分吃藥七分養
俗話說,「治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慢性腎病也不例外。
如何做好這「七分」呢?首先就是要保證合理的飲食結構。提倡優質低蛋白飲食,通常建議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6克。建議其中一半應為優質蛋白質,即富含胺基酸的動物蛋白質,尤其是蛋及奶。
鈉鹽攝入量限制在2~3g/d,同時禁食腌制食品;限制含磷較高的食物如汽水、酵母、動物內臟類、干豆類、堅果類;血鉀高時,應少選用鉀離子含量高的疏菜水果,如紫菜、冬筍、菠菜、咖啡、濃茶、雞精等。
此外,浮腫明顯的患者必須限制每天的液體攝入量。通常經口攝入的液體量大約等於全日排尿量加500ml為宜。
要堅持鍛鍊並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防過度勞累,早期糖尿病腎病運動不怎麼受限,但終末期大量、劇烈的運動就要避免了,因為此時往往合併有心血管的病變,劇烈運動危險性較高。
午時睡眠可養腎陽,子時睡眠可養腎陰,建議大家保持子午覺的好習慣來護腎。
「腎」重用藥
2型「糖友」需定期查腎功能,在醫生指導下「腎」重用藥,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選擇從腎臟排泄較少的降糖藥物。
最常用的雙胍類和多數磺脲類等口服降糖藥,主要由腎臟排泄出體外,腎功能不全時可以出現藥物蓄積,副作用增多並可能加重腎功能損傷。因此,「腎功能不全」是多種口服降糖藥的禁忌症,這樣的糖友可能面臨無口服降糖藥可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