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中國北方的蒙古族分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一帶,早就歸順清朝;漠北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居住在今蒙古國一帶;漠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也就是明代蒙古族的瓦剌部落,生活在天山以北地區。這兩大蒙古部落也先後歸順清朝。但在漠西蒙古中有個準噶爾部落,在今新疆伊犁草原地區。噶爾丹是準噶爾部落的首領,非常強悍。他取得準噶爾部落的大權後,受到沙皇俄國的唆使,就開始向外擴張、掠奪。漠西蒙古先被他征服,接著他又進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打不過噶爾丹,幾十萬百姓南下,躲到漠南蒙古,請求清朝保護。康熙帝一面安撫、救濟逃難的災民,一面派人前往噶爾丹軍營,要求他立即退兵,並將所侵占的漠北蒙古的土地、牛羊,統統歸還主人。噶爾丹野心極大,本來就想打到北京,哪聽得進康熙帝的勸阻,便策動大軍向東殺來。
康熙帝決心嚴厲懲罰噶爾丹。公元1690年,他親率大軍西征。左路清軍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統領,出古北口,右路清軍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出喜峰口。
噶爾丹將他的大軍布陣在一座大山下,一邊有河流,一邊有樹林。他將一萬多匹駱駝,圍成圓陣,捆住四腳躺下,不能移動。駝背上綁著木箱,蒙上濕毛氈,士兵們則躲在駝陣後發炮射箭,稱為駝城。清軍先用大炮向駝城中段轟擊。猛烈的炮火,將駱駝炸得血肉橫飛,駝陣撕開很大的口子,正面的清軍步騎兵隨後發起勇猛的衝鋒,另一支清軍則從駝城背後夾攻。噶爾丹的叛軍,被打得丟盔卸甲,屍橫遍野,狼狽逃竄。
後來康熙又兩次親征,才算平定了葛爾丹。
葛爾丹搞定了,下一步就要規劃蒙古問題了。其實要說明朝不如清朝威武,沒搞定蒙古問題,那是不對的。明朝對蒙古可謂深惡痛絕,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時,對蒙古韃靼採取的策略都是殺!
他們對屠殺對象的劃分是非常苛刻的:1.蒙古人,這是必殺無疑的。2.黃淮流域蒙古人相對集中地區的所有人,為什麼是所有人呢,因為蒙古對漢人搞了一個長達80年的初夜權,一些漢人狠心摔死了頭胎,也有一些保留了下來,為了確保民族純化,不得不把疑似蒙古人也殺光,於是當時的晉南、魯中、魯北、冀南成了無人區,後來從山西中部和膠東半島遷來大量「純種」漢人。3.塞北地區是無人政策,即不由分說全部殺死,象集寧這樣的城市,10萬人被殺的一個不留。
在北驅蒙古的過程中,屠殺不下千萬,其中真正的蒙古人大約一半。
屠殺之後就是和平,明朝採取的方式和清朝其實差不多。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己巳之變,史稱「土木之變」,蒙古瓦剌軍隊打到今河北懷來,俘虜明英宗,然後攻打北京;明世宗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變,蒙古俺答汗的軍隊又打到北京城下。到萬曆的父親隆慶時,俺答汗納娶他的外孫女即三娘子,他們願意同明朝和好,互通貿易,所以定了「隆慶和議」。自「隆慶和議」以後,順義王俺答及其後裔始終接受明朝的冊封,明朝與蒙古諸部基本上保持了和平狀態。
清朝有什麼更高明的辦法「馴服」蒙古人呢?沒錯,是馴服。相比明朝痛痛快快的虐殺,清朝似乎更婉轉,也更陰險。
清朝統治者對蒙古地區推行的總政策是懷柔和武力相結合的政策,並以懷柔為主。這種政策的出發點是基於對蒙古部落的認識,清太祖努爾哈赤早在天命年間對蒙古就有了認識:他把蒙古部落比作天上的雲,雲合則能成雨,蒙古部落合則能成兵,要想雲收雨止,則要使分散的蒙古部落,不能集中到一起,趁其各部分散之時,早早戰勝它。努爾哈赤的繼承者們對於「風氣剛勁,習於戰鬥,恆不肯服屬人」的蒙古部落,採用威德並舉的方針,化「為患」為「為用」。把蒙古部落當作清朝北部邊陲的「屏藩」。他們認為這種「屏藩」要世世代代繼續下去,使它防備朔方,這種作用要比長城更加堅固。
這是努爾哈赤的想法。
總體上對蒙古的政策可以概括為「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這就是說清廷要治理和整治蒙古的政治、禮儀、法制、禁令,但不改變原有的舊俗,即順其性,又加以限制,使之納入清王朝的統治軌道。
第一,「世締國姻」,這是指滿蒙貴族聯姻。
文書記載:清太祖眾多妻子中有三人為蒙古人,皇太極的妻子有七人為蒙古族,其中孝端文皇后和孝莊文皇后都是科爾沁部女子。據不完全統計,從關外到進關,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側妃和庶妃等有十五人都是蒙古部落女子。
第二,「備指額駙」制。
清朝規定從蒙古王公貝勒、貝子的嫡系子弟及公主所生的子孫中,挑選十五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忠於清廷的男子,寫明年齡、姓氏、三代履歷。登記造冊,報送理藩院,咨送宗人府,令其父兄於年節向皇帝朝見請安時帶進北京,供皇帝挑選,指定為額駒,實行「備指額駒」制的有蒙古部落的十三旗,它們是科爾沁的左翼前、後、中三旗,科爾沁右翼前、中二旗,還有巴林右旗、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奈曼旗、敖漢旗、土默特和翁牛特右旗。
其實也是一直聯姻,聯姻是一種政治行為。
第三,「眾建以分其勢」。
這倒比較符合努爾哈赤的戰略思想,他認為蒙古「雲合則能成雨」,要想雲收雨止,則要分散蒙古各部落。
滿清將蒙古部落劃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分為內外扎薩克蒙古,設立盟旗,編設佐領,委以官員,各不統屬,旗與旗之間或以山河,或以鄂包,劃分旗界,不得私自越旗放牧、畋獵,即便王公貴族進京朝見也有固定進關道路,不得混雜結隊而行。
果然「以夷制夷」的方法好用,滿清相比較漢人,更了解怎麼對付蒙古。
第四,設立統治蒙古的管理機構。
早期歸附滿洲的蒙古部落。一般撥人滿洲八旗內管轄,後來歸附日眾,遂於1636年(崇德元年)設立蒙古衙門,蒙古衙門設有承政和參政等官。專門管理蒙古事務,尼堪為第一任蒙古衙門承政。1638年蒙古衙門改稱理藩院,鑄給理藩院印信,每旗增設章京各一員。禮部不設蒙古章京,在各旗增設禮部蒙古理事官、副理事官各一人。名稱雖有變化,仍然是管理外藩蒙古政務的機構。
為什麼說清朝比明朝更陰險?
看似滿清非常優待蒙古,但實際上滿清在一方面籠絡蒙古貴族的同時,另一方面讓大量的蒙古牧民如同羔羊一樣軟禁在羊圈裡,同時用喇嘛教讓蒙古人變成寄生人口,從而讓整個蒙古草原性病泛濫。
所以清朝對滿蒙的真相是微笑著滅掉你。看來玩陰的,還是滿清,蒙古算是載了。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