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蘇姬為什麼在中美之間先選了中國

@ 2016-08-21

【緬甸中文網訊】2015年11月8日贏得大選後,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政府於今年4月正式走到台前,從此,緬甸開始步入新階段。雖然是首次掌握政治權力,但翁山蘇姬的每一次選擇顯然都經過了深思熟慮。此次訪華,看點多、意義大,是開啟中緬關係新格局的務實外交之旅。


首先,中國是翁山蘇姬東協外的首訪之地,9月時才開始訪美;其次,訪華時間長達5天;此外,8月31日,緬甸將召開21世紀彬隆代表大會將召開,這次意義非同尋常的會議將解決困擾緬甸長期的內戰問題。每一個都是重磅話題。

緬甸選擇先訪問中國再訪問美國,實際上是緬甸外交政策以及實際國情的需要。

緬甸外交政策的發展


2011年吳登盛政府的上台,緬甸結束了軍政府統治的時代,逐漸開始實施民主改革。在外交上,也逐漸開放來開,主要呈現出的特點為:依託東協、融入國際社會、在大國間保持微妙平衡。2014年時,緬甸首次成功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國際形象和國家地位有所提升。顯然,這樣的外交政策對緬甸來說是有利無害的,使得緬甸逐漸擺脫了東南亞「特殊國家」的身份標籤。

儘管是首次掌握國家政權,但翁山蘇姬經過20多年的蛻變,儼然從一個民主鬥士成為一個成熟穩重的政治家,她深知緬甸正面臨什麼,緬甸需要什麼。新政府上台後,翁山蘇姬延續了吳登盛政府時期的外交政策,並形成:以東協優先、周邊優先與大國微妙平衡的務實外交政策,因此就出現了寮國(東協輪值主席國)-中國-美國的出訪順序。

翁山蘇姬對訪美的思考


而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地位、以及近年來的亞太再平衡政策已經決定,翁山蘇姬領銜下的民盟新政府不可能抗拒與美國的合作和對話;與美國的對話,除了國內發展需求外,也可能涉及緬甸持續融入國際社會和實現相關經濟制裁的解除等現實議題。

雖然如此,翁山蘇姬卻選擇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訪美。嚴格意義上說,這可以定義為「順訪」,與訪華足足五天形成對比。無疑,這彰顯了翁山蘇姬對中美的再平衡,更是其就美國與西方近期頻繁對她表達不滿與批評作出的回應。

中國是緬甸「搬不走」的友好鄰居

翁山蘇姬曾多次打比喻說,夫妻之間不和睦還可以離婚,但是緬甸和中國是鄰居,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事實。的確,中國是緬甸「搬不走」的重要鄰居,不僅是緬甸最大的外資來源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國、最大的順差來源國、最大的工程承包商和重要外援國,還在緬甸國內和平進程事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國作為緬甸的友好鄰國,始終關注和支持緬甸的和平進程。緬甸民族組成複雜、民族矛盾尖銳,內部紛爭,千頭萬緒。緬甸建國後不久,便爆發了持續長達數十年的武裝衝突。翁山蘇姬上台後,積極促進民族和解。


翁山蘇姬積極促進民族和解

2016年4月,翁山蘇姬在內比都會見了八個民武組織以及軍方代表,呼籲在兩個月內召開21世紀的彬隆代表大會,號召所有利益相關方攜手合作,實現這一目標;

5月,翁山蘇姬在總統府主持組建新機構「民族和解與和平中心」;

6月,緬甸政府和8支已簽署全國停火協議的民武組織同意在8月最後一周召開旨在實現永久和平的21世紀的彬隆代表大會。會議籌委會成員已數次與多支民武組織會面,邀請武裝組織領導人參加和平代表大會。;

8月8日,在與軍隊總司令敏昂萊會晤後,翁山蘇姬宣布,旨在實現全國性停火的21世紀的彬隆代表大會將於8月31日舉行,藉此奠定國內民族的和解,以達到緬甸各民族的團結統一。


事實上,近三年來,中國一直在調節緬甸政府和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關係,希望能夠實現和解,並曾派出特使;在中國的私下調停下,緬甸政府代表同克欽獨立組織已經在雲南瑞麗召開了數次和談。而這種第三方參與調停、並簽署和平協議的案例,在衝突頻發的東南亞地區並不鮮見。比較成功的案例,是泰國政府調停馬來西亞政府與馬來西亞共產黨的衝突,最終三方在1989年泰南宋卡府簽署《合艾和平協議》。


事實上,近三年來,中國一直在調節緬甸政府和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關係,希望能夠實現和解,並曾派出特使;在中國的私下調停下,緬甸政府代表同克欽獨立組織已經在雲南瑞麗召開了數次和談。而這種第三方參與調停、並簽署和平協議的案例,在衝突頻發的東南亞地區並不鮮見。比較成功的案例,是泰國政府調停馬來西亞政府與馬來西亞共產黨的衝突,最終三方在1989年泰南宋卡府簽署《合艾和平協議》。





一個統一、和平而穩定的緬甸,也是中國所樂見的。緬甸國內有130多個的少數民族,雖然人口不占多數,但分布區域則占了全境的三分之二;其中最多的跨境民族,恰恰在中國。中國和緬甸少數民族之間的特殊關係,也讓中國可以在此間發揮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可比擬的作用。目前來看,翁山蘇姬在致力於各民地武參加21世紀的彬隆代表大會方面還面臨一些困難,果敢、若開與德昂等民地武組織尚且未決定參加,而翁山蘇姬恰希望中國勸這些民地武組織參加。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穩定的中緬關係,對中國和緬甸來說都是雙贏的選擇,對近些年來已步入「常態化」的中緬關係來說尤其如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