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國內的朋友打電話時,他們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新加坡是不是有很多人都講中文?這個問題想回答準確其實挺難。我想從新加坡的華人歷史談起。
眾所周知,新加坡華人很多,占到了74%左右,這是個有絕對顯著的比例,也難怪很多國人一直以來對新加坡有種莫名的情愫,總覺得那是一個並不見外的地方。而這74%的華人,大部分來自福建、廣東和海南,因此毫無疑問中國南方等省市對新加坡的感情更加微妙。我有一個廣東順德的好友,她曾提到,他的爺爺早年曾數度下南洋做工,終因家中有高齡老母和年幼姊妹而回國。她開玩笑說,如果當時我的爺爺心一橫,現在我可就是新加坡人了。
從她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窺見到早年中國南方華人先賢紛紛下南洋尋找出路的狀況。離開了家鄉的人,更有一種捨棄一切放手拼搏的實幹精神,他們用自己的勤勞使自己最終立足在這個東南亞島國上。大批量的移民也必然伴隨著文化傳統的遷移,語言作為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承載者,自然也會在第一時間被帶出。
有一個數據,在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來時,新加坡當地的華文學校多達267所,而且大部分都是民間創辦的。因此,當初接受華語教育的那代人,也就是新加坡現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華人群體,是普遍能夠講很流利的華語的,而一些年齡更大的人,華語水平甚至在英文水平之上。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點,中國人傾向於把自己的母語稱作中文、漢語,而海外的華人喜歡稱其為華語、華文。這種不同的稱呼背後是有一種文化認同的微妙差別的,在這裡就不深究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琢磨下。
有個很有趣的故事,我一個朋友的奶奶,遠從中國潮州來看這裡看望他,一句英文都不會,卻憑藉一口潮汕話,在這裡呆了兩個多月,老人家表示生活和交流上一點問題都沒有。的確,在新加坡隨處可見的巴剎(Bazzar的音譯,指雜貨市場或大排檔),基本被潮汕廣東福建風味美食壟斷,也到處可以聽到閩南話、粵語等等。
走在新加坡大街上,隨處可見寫有中文的廣告牌、招貼、海報等,也隨處可以聽到講中文的人,因此第一次來新加坡的國人不會有特彆強烈的「出國感」。如果想買點飲品小吃,逛逛商場,講中文絕對是沒問題的通行證。
但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政府開始大力主導教育,這使得由民間創辦的華校日趨式微,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被大力推廣。而有不少家長也有英語至上的心態,排斥甚至鄙視華語,這使得這一時期之後成長起來的新加坡年輕一代更喜歡講英文,甚至覺得學習華語是個負擔,覺得很痛苦。因此也可想見他們的華語水平有多糟糕。伴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華語在新加坡有種江河日下、日趨消亡的趨勢。然而,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新加坡有識之士意識到華語對新加坡人的重要性。
我有一個新加坡人好友,她的英文名叫Evelyn,中文全名叫周愛玲。她早年畢業國立大學本科,後又到澳洲和義大利繼續深造。她的爺爺在四歲時隨父母從潮州來到新加坡,從此紮根。我和她一起交談時,她很努力地想要講中文,但因為詞彙量有限,很多時候只能穿插英文。她告訴我,自己自從高中畢業後就沒有怎麼學習過華語了,華語從那時一落千丈,現在覺得很後悔,正惡補華語。我感到很意外,問她,學習華語對你來說是十分必要的麼?她說,of course, this is my culture. (當然,因為這是我的文化)。
「當然,因為這是我的文化」,這簡單有力的一句話,卻讓我震驚良久。曾理所應當地認為中國人才是中華文化的主人和傳承者,這讓自己每次和土生土長的外籍華人聊到中華文化時滔滔不絕且頗有自豪感。現在想想覺得自己挺可笑,中國和中華文化原是兩個外延和內涵都不相等的範疇,中華文化從早年中國先賢離開故土紮根他鄉的那刻開始,就已經成為全世界華人共有的財富,中國人是它的主人,卻不是它唯一的主人。
對於新加坡,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上個世紀新加坡的崛起不是因為英語,是因為華語,而新世紀新加坡的再次崛起,不是要靠英語,而是要靠華語的復興。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新加坡的年輕一代開始重新重視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