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生說「絨絨的話」,學會「生氣的表達」、「自我主張」與「衝突的處理」,有一群志工老師,認真的將情緒教育融入課程,營造班級幸福友善的環境。
家長在耶誕節前夕送來一棵耶誕樹,許多小朋友都高興的圍在耶誕樹旁布置,卻有一個小朋友看著耶誕樹冷冷的說:「這麼小的樹,好醜啊!」話才出口,班上其他小朋友立刻告訴他:「你要『說絨絨的話』,不然這棵樹會很傷心!」在一旁改本子的級任老師,聽到孩子這樣的對話,忍不住露出會心微笑。
「說絨絨的話」,是友緣基金會社會技能訓練課程中的一個主題。許多老師都感受到,現在很多孩子罵人、批評別人都很直接、很粗暴,講話都「刺刺的」,話一出口,就引起衝突。相對於這種「刺刺的」感覺,要孩子說出讚美別人、感謝別人的話語,卻很困難。學習說「絨絨的話」,主要在引導孩子看到別人的優點、肯定別人的用心,以及表達自己抱歉的心情。營造這種「絨絨」的氣氛,是建立人際關係、情緒平穩發展的重要基礎。
回溯友緣基金會的源起,故事得從三十年前。當時在大學任教的執行長廖清碧,在輔導迷途少年的工作中發現,他們的問題多半來自失能家庭。一股熱情讓她辭去教職、創立友緣基金會,以專業的社會工作背景,辦理各種家庭教育、兒童人格發展課程。這群資深社會工作者,用務實的方法與步驟,解決家長束手無策的教養問題。
教室有了共同語言
十年前開始,友緣基金會進入校園推廣社會技能課程(SST, Social Skill Training)社會技能課程。這套SST課程,主要包括了「絨絨的話」、「生氣的表達」,以及「自我主張」等。老師除了在課堂上正式教學生這些課程,更重要的是,老師也藉由各種情境,讓班級學生有表達情緒的共同語言。
這套課程,也影響了老師的帶班方式。曾有導師邀請班上同學每天寫一句絨絨的話送給某人,並投入班上的箱子裡,再利用晨光時間抽出幾張「絨絨的話」請同學念出來,並給予獎勵。有些班級,則是在導師座位旁邊貼一張大壁報,把每位小朋友寫的「絨絨的話」都貼上去。如果有學生講話比較尖銳,老師就會問他們:「你是不是忘了該講什麼?」「喔,絨絨的話!」學生會馬上修正。
當班上有絨絨的話當成共同語言時,老師發現衝突的比例也隨之降低。
「絨絨的話」不僅在學校推廣,也很適合運用在家庭裡。
有時候家中長輩會說「囝仔嘸通褒」,認為讚美的話說太多,孩子是不是就要飛上天了;但有時我們又擔心,不讚美,會不會有損孩子的自信?究竟說什麼話,既能肯定孩子、撫慰孩子的心,又不會太超過?面對這類常見情境,友緣基金會的老師群,提供以下具體方法:
一、肯定孩子已經做到的地方。例如,爸媽的標準是把鞋子成雙成對的放在鞋櫃裡,若孩子昨天亂丟,今天已經能放在鞋櫃旁了,這時就要看到他進步的地方,並具體指出:「○○你很不錯喔!今天有把布鞋放在鞋櫃旁邊。」
二、鼓勵孩子需要學習的行為。孩子尚未完成的地方,也能用「絨絨的話」鼓勵他:「○○,你看(手指鞋櫃裡的鞋子),這些鞋子都有自己的家,我們一起把布鞋放進來。」
三、傳達善意。「絨絨的話」不是只有讚美,傳遞關懷、表達善意就像及時雨,能滋潤孩子的心。例如,孩子放學時悶悶不樂,不像平日興奮聒噪,大人可以摸摸他的頭、搓搓他的背,問:「你看起來很難過,怎麼了?我可以幫你嗎?」
而隨著家裡的孩子逐漸長大、進入幼兒園,開始正式經驗到真實的同儕關係。父母平日在家多示範,並引導孩子練習說「絨絨的話」,將能幫孩子的人際關係打底。在友緣基金會教師群所寫的《兒童社會技能訓練》一書中,「絨絨的話」方案是提供給國小教師在班級上進行團體演練的大補帖。其中有些步驟,也能轉換給親子在家操作。
如老師們建議,家長不妨這樣嘗試:
一、拿出兩個代表「絨絨」與「刺刺」的物品,像是絨毛玩偶、菜瓜布或鬃刷,讓孩子摸摸看兩者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二、問問孩子哪一個比較舒服?哪一個比較不舒服?
三、告訴孩子,隨我們講話的內容不同,也會讓人有舒服的或刺刺的差異;
四、問孩子說什麼話會讓人覺得很刺、很不舒服?
五、問他喜歡聽爸媽對他說什麼話?
六、告訴孩子,他之前曾經在家對哪位家人說了什麼話,也讓家人覺得很溫暖、很開心;
七、鼓勵孩子試著在學校和同學說這樣的話,這就像撫摸絨毛玩偶一樣,讓別人感覺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