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南海讓中美影響力爭奪白熱化

@ 2016-08-19

參考消息網8月18日報道美媒稱,除了爭奪漁業、能源等資源和控制馬六甲海峽等戰略要道之外,中國和美國也在南中國海陷入對影響力的爭奪中。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8月15日題為《美國與中國陷入南中國海控制權爭奪戰》的文章稱,公海領域和亞洲國家的力量平衡將在未來的南中國海地區面臨風險。這是一片極其重要的海域:全球約半數商船與價值高達5萬億美元的貨物需要通過這一地區,它還將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連接起來。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在新書《重返亞太——美國亞洲理政的未來》中,展示了亞太面臨的嚴峻選擇,而這一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和中國間的大國競爭塑造的。坎貝爾將中國視為決定性因素。

文章稱,海牙仲裁庭對南中國海問題的裁決符合大多數人此前的預測,裁決反對中國所宣稱的在這一地區擁有的歷史性權益。南中國海問題顯示了國際社會在國際法、價值觀和亞洲未來秩序等問題上爆發的一場範圍更廣的爭端。

南中國海地區目前的緊張局勢將檢驗國際法的持久性和靈活性,以及中國是否願意接受目前的現狀,以及它是否會尋求改變目前的國際秩序。

文章稱,除了爭奪漁業、能源等資源和控制馬六甲海峽等戰略要道之外,中國和美國也在南中國海陷入對影響力的爭奪中。兩國支持迥然不同的政治體制、價值觀和世界觀。美國高度關注緬甸「首次迎來」民主制度、泰國自2014年政變以來趨向於對華友好以及印尼和印度等傳統中立國開始調整外交政策等都顯示了這一點。

文章稱,美國支持《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比較強硬地反對中國支持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也顯示出兩國之間的競爭。由於雙方的目標存在競爭,北京和華盛頓正在尋求為21世紀全球貿易格局制定規則。兩國互相矛盾的發展目標使這一地區的未來充滿各種可能性,而對亞洲國家而言,協調這些迥然不同的世界觀依然是一種挑戰。與此同時,國際社會目前也很難消除這些分歧。

中國表示願意採取對話方式。在仲裁庭作出裁決後,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在美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表演講時表示,「談判協商仍是爭議方解決爭端唯一可行之道,中國的外交努力不會被一頁廢紙擋住,也不會被航母嚇住」。

文章認為,對美國而言,至關重要的是闡明一個旨在對中國所認為的遏制戰略進行糾正的更加寬泛的地區戰略,且同時不再局限於南中國海的安全困境。

除了關注仲裁庭的裁決,美國最好可以與中國領導層舉行坦率的高級別磋商,同時尋求與東協夥伴進行公開的地區性對話。

最終,重要的是兩個強國能夠將目光不再局限於南中國海問題,在仲裁庭裁決後緩和地區緊張局勢。雙方應尋求重新採取安全和可預見的行為模式。《海上意外相遇規則》已為中國與美國在這一領域共同採取負責任的行動打下一個良好基礎。北京和華盛頓也應再次啟動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長期談判。

文章稱,即將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為兩國提供了一個重要機遇,促使雙方可以在最高層之間開展坦率而具有建設性的對話。

東亞地區的力量平衡取決於各大國在從氣候變化、國際反海盜到減貧等一系列國際問題上的合作。的確,正如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所說,維護南中國海的和平穩定,「合作是唯一的正確選擇」。中美之間的持續合作及地區穩定將惠及所有國家,如果它們被南中國海問題所阻礙,那麼這將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