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美國民主黨選民擴展數據部主管里奇,7月10日離奇在路上遭槍殺,他的財物都沒損失,而且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仍然意識清晰。案件發生至今已經近3周,當局沒有透露任何詳情。
希拉蕊曾經感慨里奇之死沒引起關注。沒想到一個月後,在她的死對頭阿桑奇的「幫助」下,里奇被重新關注了。
只不過,這是衝著她來的。圖為特勤局的車輛抵達希拉蕊的住所後,特勤人員關門。
維基解密爆出郵件門後,阿桑奇揚言會繼續放大招,欲「置希拉蕊於死地」。在等待阿桑奇大招期間,美國選戰波譎雲詭,特別是一個叫里奇的年輕人離奇死亡,將郵件門暗戰推入第二季。
一個半月內,一連四人死亡,兩人死因不明,尤其是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27歲的員工里奇死因蹊蹺。案件的負責方——華盛頓特區警察局的調查在死者逝去一個月後仍然沒有進展,除了拋出「疑似未遂搶劫」的推論外,其公共關係部在8月9日這一天告訴媒體,「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里奇的死與他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工作有關。」頗有些難以令人信服。這一天,恰好是阿桑奇在電視台主動談及里奇的那一天。
在阿桑奇扔出兩萬封郵件,攪得美國民主黨黨內高層人心惶惶之後,一切似乎又慢慢歸於平靜。從最新民調來看,由於特朗普忙於內鬥和近半個月頻繁的言論失誤,繼7月末特朗普拿到自2015年9月以來的最好成績後,8月初民調顯示,希拉蕊的支持率反超特朗普8個點。
2016年8月9日,一段採訪阿桑奇的視頻,像一枚小石子,投入看似平靜的湖面。
美國民主黨委員會27歲的員工里奇離奇死亡,就像一層迷霧,籠罩在民主黨周圍。
一場暗戰就此拉開。
「我們的線人在提供信息時,通常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兩個星期前,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以下簡稱DNC)27歲的員工賽斯·里奇走在華盛頓的街上,莫名後背中槍身亡。所以……」
在27歲的猶太裔美國人賽斯·里奇(Seth Rich)死去整一個月後,一個人,一段話,一條帖,才把他的名字帶上了新聞頭條。
此人就是那個剛剛製造「郵件門」,還預告將在不久後放出可以把希拉蕊送進監獄猛料的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
2016年8月9日,維基解密突然懸賞兩萬美金向社會收集殺害里奇的線索。
數小時後,阿桑奇接受荷蘭一家公共廣播電視台NOS採訪,在和男主持人談話中突然談及里奇。
阿桑奇這突如其來的帶入顯然令主持人有些驚訝,但後者反應快速,立刻打斷阿桑奇問道:「據我所知,那只是一起搶劫案吧?難道不是嗎?」
「不,並沒有確鑿的發現。」阿桑奇否定該案已經被定性為搶劫案。
「你在暗示什麼」,主持人連問兩遍。
「我的意思是,我們的線人承擔著很大的風險。當他們看到里奇身上發生的事,會(對自己的安全)感到擔憂。」
「但我的意思是,他是你們的線人嗎?」主持人窮追不捨。
「我們不會透露線人的信息。」阿桑奇說。
「那你剛才為什麼要講這個年輕人在華盛頓被槍殺的故事呢?」
「因為我們必須了解在美國的安全風險有多高。維基解密的線人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鋌而走險,他們來找我們,是因為我們會保護他們不被發現。」
「但說到某件特定的謀殺案是一種很鮮明的暗示了,這基本是你剛剛在做的。」
「我們只是關注里奇的被害案,這個案子現在還沒有結論。我們非常擔憂,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線人會擔心這種事情的發生。」
隨後維基解密發布了如下聲明:作為我們的一項政策,我們不確認也不否認任何人是否為我們的線人。這項政策同樣適用於已故的線人。不要把里奇的死和我們發布的信息聯繫到一起。我們只是希望能夠幫助里奇的家人找到更多指認兇手的信息。
里奇死得有點莫名其妙。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網上公布的華盛頓警察局調查筆錄發現,2016年7月10日凌晨4點20分左右,第五區值班警察在案發地點附近巡邏時聽到槍響,趕到現場時發現受害人躺在W NW街和Flagler Place NW街交叉口的西南角,後背有明顯槍傷,人還有意識且可以呼吸。但在送到醫院後經救治無效身亡。
美國國家廣播電視台(NBC)報道稱,當槍擊發生時,里奇正在和女友講電話,其間女友透過電話聽到一聲噪音,里奇還安慰女友讓她別擔心,稍後打回給她。不過,隨後女友再也沒能聽到里奇的聲音。
警方在隨後的調查中宣布:嫌疑人、目擊者和犯罪動機均未找到,但他們懷疑這可能是一起未遂搶劫案。疑點在於,死者身上的財物分文未少。
連里奇的父親也無法認同警方的推測。「如果這是一起搶劫案,那麼只能說它是失敗的——里奇身上的手錶、錢包、信用卡和手機都沒有丟,除了他的命丟了。」
不管阿桑奇是不是如其所言只是純粹地希望幫助這個可憐的年輕人,「里奇疑似郵件門泄密者」的標題迅速出現在美國的報紙、網站和社交論壇上。
里奇之死,從一起小小的未結謀殺案,突然放大成一個巨大的謎團——是誰殺死了里奇?在美國社交新聞論壇Reddit(類似中國「天涯」)上最惹眼的推測,是民主黨方面。
民主黨很快反擊:「這其實是維基方面釋放出的『煙霧彈』,他們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我們有內部的人員參與了『郵件門』。」。
里奇死後,很多熱心的「義務警察」從其個人履歷中尋找與民主黨方面哪怕是一點點蛛絲馬跡的關係……觀察家認為,美式民主並不是其努力向外界呈現的那樣一切照規則玩,不能忽視其為了達到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一面。
其實阿桑奇頂多算是火上澆油。早在這以前,里奇的死就有另一種說法。在美國一所大學攻讀司法博士的中國人方尤,在里奇死後第一時間就在一個關注美國大選的微信群里,看到了「里奇被民主黨方面殺害」的消息。
「因為群里有多位朋友供職於美國媒體,所以得到這種小道消息比較早,但因為當時還沒有『郵件門』,傳播沒有這麼廣。」方尤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到,「民主黨方面殺死里奇」這樣的消息最早出現在里奇遇害兩三天後,7月13日,一個叫WhatDoesItMean.com的美國網站刊登了有關里奇的新聞,稱身為民主黨全國委員會高層的里奇遭到暗殺。
WhatDoesItMean.com的文章稱,「據外國情報局(SVR)的消息,一位美國民主黨高層員工(指里奇)和FBI合作,計劃在法庭上指證希拉蕊在初選中的舞弊行為。7月10日凌晨,里奇外出與FBI探員密會,但等來的卻是民主黨方面派來的『殺手』」。
而後的幾天,這樣的言論在美國社交新聞論壇Reddit上面也開始發酵,尤其騷動的是在特朗普的版塊。這當然很容易理解,當特朗普正飽受著黨內鄙夷之聲,對手的「壞消息」可謂「雪中送炭」。
與此同時,美國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在7月11日、12日相繼對里奇被槍殺一事做了簡訊報道,對值得懷疑的「未遂搶劫說」沒有後續分析。保守派的福克斯新聞網介紹了里奇的工作身份——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選舉人擴展數據部」的主管,主要工作是開發電腦程式,幫助選民更加快捷地找到投票點。之後,直到阿桑奇再次出現以前,里奇的案子就像無數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悲傷故事一樣,被放在未結案件堆里。
相反,小網站WhatDoesItMean.com倒是沒閒著,像里奇死亡這件小事,網站一連發了一個「與希拉蕊有關的離奇死亡」系列的數篇文章。在里奇之前,主人公是6月22日因舉重發生意外而死的前聯合國官員約翰·阿什(John Ashe)。
阿什死前正因一項對他個人腐敗的指控而面臨一場審前聽證會。2015年,阿什因接受300萬美金賄賂而被捕。而其中一位向他行賄的商人,也曾向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捐獻了大量資金,是白宮的常客。WhatDoesItMean.com的文章因此認為阿什掌握民主黨方面的「負面」消息。一些網站站出來批評WhatDoesItMean.com的分析很牽強。在同行眼中,似乎WhatDoesItMean.com被描述成「以堅定的陰謀論著稱」,常常因對新聞添油加醋或無中生有而被一些專業考證網站嗤之以鼻。但風從哪裡來,是誰在放風,正是觀察選戰的絕妙窗口。有觀察家認為,美式民主並不是其努力向外界呈現的那樣一切照規則玩,不能忽視其為了達到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一面。
從WhatDoesItMean.com主頁的裝飾風格看,這個網站應該主要吸引血脈賁張的年輕美國用戶。主頁上,一張哈利波特魔幻風格的背景圖上寫著:「世界最大的英語新聞平台,平均每日更新超過500篇文章」。在發布與民主黨方面有關的意外死亡系列前,網站上點擊量最大的文章是關於美國總統歐巴馬的,例如說「歐巴馬下令用核武器摧毀Charleston城」,諸如此類。
在美國已有些時日的方尤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從來沒看過這個網站的內容,但是在他偶爾會上去瞅瞅的美國最大新聞論壇網站Reddit(類似中國「天涯」),也有很多熱心的「義務警察」,在里奇死後,從逝者的個人履歷中尋找梳理里奇與民主黨方面哪怕是一點點蛛絲馬跡的關係。這些文字幾乎只出現在支持特朗普或者一個叫「陰謀」的論壇板塊上。
一份帖文稱,2008年里奇還在大學期間時,曾幫助一名名叫Scott Kleeb的清潔能源商人競選內布拉斯加州參議員。而這位商人一手創立的「能源先鋒解決方案」公司,曾在2010年接受了某基金會200萬美元慈善款的「不正當轉移」,事情在2016年5月才剛曝光。同時,這位Kleeb先生的妻子是桑德斯的堅定支持者,且是內布拉斯加州民主黨委員會主席,作為黨內人士,一直對桑德斯遭遇民主黨高層區別對待而耿耿於懷。帖文認為,里奇應該是在Kleeb的鼓動下,準備向FBI披露柯林頓家族的黑幕,但因計劃被發現而慘遭滅口。
隨著郵件門曝光,桑德斯從美國總統選舉的初選出局、里奇的死被一些支持特朗普的人關注,他們在推特上發推文,轉發里奇家人僱傭民主黨危機公關網上陰謀論的消息,藉以質疑里奇的律師與民主黨沆瀣一氣。
隨後8月1日,作家維克多·索恩(Victor Thorn)自殺身亡,8月4日律師肖恩·盧卡斯(Shawn Lucas)在浴室因不明原因死去。
索恩因寫了某民主黨顯赫家族三部曲而在美國小有名氣,當然也有輿論評價他是一個善於「陰謀論」的寫手。
盧卡斯是代表桑德斯的支持者到DNC去送達法院傳票的首席律師,該案件起訴希拉蕊和民主黨欺詐桑德斯。當時送傳票的經過被拍攝了下來,盧卡斯死後,該視頻在網上流傳開來。但是也有媒體反駁盧卡斯之死與希拉蕊有關的說法:「盧卡斯只是一個負責傳話的人。殺一個送傳票的人的邏輯實在有點牽強,沒有任何意義,更何況訴訟案的幾個最重要當事方都還四肢完好地活在世上。」
但無論如何,一個半月,一連四起死亡,而死者履歷多多少少與民主黨能扯上一絲關係。這對於擅長發布生猛政治新聞的WhatDoesItMean.com來說,簡直是挖到了富礦。
與主流媒體對民主黨的系列疑雲「不聞不問」形成鮮明對比,特朗普一些在他看來不算出格的話,也會被主流媒體如獲至寶,放出「驚天頭條」。由此可見美式「新聞自由」並不是真的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給所有候選人以同等待遇,而美式「新聞自由」一直被視為美式民主的基礎設施,這無疑給美式民主再次蒙上陰影。
一連四人密集死亡,兩人死因不明,尤其是27歲的里奇死因蹊蹺。案件的負責方——華盛頓特區警察局的調查在死者逝去一個月後仍然沒有進展,除了拋出「疑似未遂搶劫」的推論外,其公共關係部在8月9日這一天告訴媒體,「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里奇的死與他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工作有關。」頗有些難以令人信服。這一天,恰好是阿桑奇在電視台主動談及里奇的那一天。
但是總體來看,美國主流媒體對案情的關注熱情似乎不高。除了常規報道死者死亡消息,或對一些「陰謀」推論進行駁斥,對存疑方面並沒有看到調查追蹤的報道。他們的關注焦點更多放在兩黨選戰,比如柯林頓基金會涉嫌權力資本運作和特朗普驚人語錄這類話題。
更確切地說,靜觀美國大選過去兩周的情況,特朗普節節敗退,希拉蕊反而逆勢上揚。特朗普一定覺得自己「命苦」。與主流媒體對民主黨的系列疑雲「不聞不問」形成鮮明對比,特朗普一些在他看來不算出格的話,也會被主流媒體如獲至寶,放出「驚天頭條」。
觀察人士認為,從自由派傾向明顯的美國主流媒體對兩黨候選人迥異態度來看,美式「新聞自由」並不是真的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給所有候選人以同等待遇,而美式「新聞自由」一直被視為美式民主的基礎設施,這無疑給美式民主再次蒙上陰影。事實上美國主流媒體的選擇就是資本在選擇,所謂的美式民主就是資本說了算。
8月9日,當阿桑奇煞費苦心拋出里奇之死的話題時,特朗普又上了美國媒體頭條,自由派居多的美國主流媒體的報道重心基本放在斥責批判特朗普上面了。
這一天,來到北卡羅來納州威爾明頓發表演講的特朗普,在駁斥希拉蕊的控槍主張時說,「諸位,如果她挑選大法官,你們就無能為力了,不過擁護憲法第二條修正案的人們『也許有』辦法做些什麼。我不知道。」
此語一出,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在臉書和推特上,一團又一團怒火向特朗普噴來。希拉蕊的競選團隊經理穆克(Robby Mook)第一時間發推文說:「一個想成為美國總統的人,不應該以任何方式暗示暴力行為。」
很快,特朗普的言論被解讀成「特朗普暗示擁槍人士暗殺希拉蕊」登上了各大媒體頭條,特朗普成了眾矢之的,紐約每日新聞甚至發表社評,要求特朗普退選。
儘管特朗普的競選班子緊急出來否認特朗普的話包含任何暴力的想法,全國步槍協會也站出來為特朗普解圍,但批評之聲幾乎已經不受控制。反觀對手希拉蕊,特朗普失態第二天,她就在愛荷華州的競選活動上正面回應,還搬出不久前特朗普對陣亡穆斯林軍人父母羞辱的老話題,直言「以特朗普的脾氣和秉性,他不適合擔任美國總統和三軍總司令」。
至少從民調結果看,她贏了。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8月7日發布的聯合民調顯示,在美國登記選民中,希拉蕊與特朗普的支持率分別為50%、42%,前者超出後者8個百分點,在3個搖擺州的民調明顯提升。
「並不是民主黨做得有多好,而是共和黨這邊表現實在太糟糕了。」李成(化名)在美國求學,和兩個朋友創辦了一個有關美國大選的公號,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自由黨總統候選人加里·詹森的支持率都有8%了,因為很多都是特朗普這個「大嘴」貢獻的——看不慣特朗普的共和黨人大批出走,或轉而支持希拉蕊,或進入自由黨等黨派。2014年,李成就預測美國政黨會重組,沒想到現在就已經上演。
惱羞成怒的特朗普與媒體徹底決裂。8月14日一早,特朗普連續發表多個推文,怒罵美國主流媒體喪失了新聞自由。「當報紙以及其他媒體被允許去說或寫任何他們想要的,即使是完全虛假的報道的時候,這就不再是『新聞自由』!」憤怒的他還說:「我不是在與希拉蕊做鬥爭。而是與不誠實且腐敗的媒體、政府,以及他們對她的保護做鬥爭。大家都懂!」
據了解,包括《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已經被特朗普禁止對其進行報道。但或許特朗普更應該擔心的是,繼五十多個國家安全、外交領域的共和黨人,十幾個共和黨國會議員和幾十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成員倒戈後,他,還能留住多少人?
不知道看到這樣的態勢,勢必要把希拉蕊拿下的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接下來打算出什麼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