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國又研發新型飛機了、某國艦船又下餃子了、某國又購買了先進的武器裝備等新聞,實際上,由於美國戰略東移、日本修憲等原因,目前的亞洲實際上已經進入軍備競賽時期,這點無需諱言,幾乎人人都能看出來。那麼軍備競賽有沒有一個具體標準?歷史上有多少次世界級的軍備競賽呢?
所謂軍備競賽,一般是指和平時期敵對國家或潛在敵對國家互為假想敵、在軍事裝備方面展開的質量和數量上的競賽。各國之間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競相擴充軍備,增強軍事實力。是一種預防式的軍事對抗。實際上,自從人類歷史有戰爭開始,軍事競賽就已經開始,只不過由於冷兵器時代武器裝備大多沒有本質差別,因此那時的軍事競賽主要是「軍人競賽」,即以士兵數量和訓練為主,以後軍糧儲備為輔的競賽。然而到了熱兵器時代,尤其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機槍的出現,極大改變了人數在戰場上的傳統優勢;而同時期蒸汽機、鐵甲艦在海戰中表現出的巨大威力,更讓先進武器裝備的重要性凸顯無疑。裝備更先進、更多的武器裝備成為各國軍事競賽的首選,真正意義上的「軍備競賽」就開始了。
甲午海戰想像圖
比如晚清時期為了與日本海軍一較高下,清廷曾大手筆購買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巡洋艦,北洋艦隊一度成為東亞最大的海軍力量。倍感緊張的日本加緊建造自己的軍艦,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後來居上,並最終於鴉片戰爭中將北洋水師全殲。這次中日之間的軍備競賽時間持續不過六七年(北洋水師建立於1888年,1895年全軍覆沒),期間清廷主要以購買為主,作戰軍艦大小共有25艘,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總噸位27000多噸。日本主要以自建為主,在明治天皇的示範性籌措下,日本全國上下掀起了集資造艦的熱潮。開始時日本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相對於北洋水師處於劣勢;而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海軍則擁有作戰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大大超過了北洋水師。這次軍備競賽的結果,加上兩國綜合水平的巨大差距,讓中日甲午戰爭在爆發前就已經看到了結果。
從全世界角度來看,以兩次世界大戰為節點,有三次影響較大的軍備競賽時期:一戰前前20年里列強之間開展的軍備競賽、一戰二戰期間歐美日瘋狂的軍備競賽以及二戰後到蘇聯解體前「冷戰」時期里展開的長期軍備競賽。
英國無畏級戰列艦
1.一戰前列強間的軍備競賽
這次軍備競賽主要發生在歐洲,但同時遠東的日本和大洋彼岸的美國出於自身利益及世界局勢原因也大力發展了本國軍力。這個階段的軍備競賽主要是陸軍及海軍方面的,當時飛機剛剛發明,空軍的軍備競賽主要是在戰爭期間進行的,殘酷的戰爭成為飛機迅速武器化的催化劑(相關內容可關注倉梁前文《戰爭是促進科技發展最有效的催化劑嗎》)。
此階段世界各國陸軍的軍備競賽開展得如火如荼,以英國為例,1880年常備陸軍約為13.6萬人,而到了1914年,則擴大到了16萬人;陸軍大國俄羅斯的陸軍擴充更嚇人,由1880年的76.6萬人擴大到了1914年的140萬人,幾乎擴大了一倍(註:俄國國內十月革命影響很大);遠在東亞的日本為了實施侵略野心,陸軍擴充更是瘋狂,常備士兵數量從1880年的3.1萬人擴充到了1914年的15萬人,幾乎擴大了5倍!
而此階段海軍的軍備競賽主要集中在英德兩國之間。德國從1900年開始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以維持德國和他日益擴張的殖民地的聯繫。但英國作為傳統海軍強國,非常依賴海洋生存,因此必須保持海上力量優勢,由此引發兩國軍備競賽。1905年英國開始建造無畏艦,1907年德國也開始建造無畏艦,為保持對德國在戰艦上的數量優勢,英國海軍要求本國無畏艦的數量保持在德國的兩倍。而正是由於英國海軍在數量上壓倒性的優勢,加速了以德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的戰敗。
二戰德國虎式坦克
2.二戰前列強間的軍備競賽
由於一戰時期戰爭催熟了很多先進武器,如飛機、坦克、潛艇等等,二戰前的軍備競賽顯得尤為激烈。雖然《凡爾賽和約》在表面上限制了世界各國軍力,但每一個國家都在想盡各種辦法增加產能、瘋狂擴充。以德國為例,《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全國總兵力不允許超過10萬,德國和當時同為「歐洲賤民」(英國首相勞埃德·喬冶語)的蘇俄合作,將坦克、飛機等很多研究、生產、訓練設施搬到了蘇聯境內,為德國培養了大批的裝甲兵、飛行員及其他兵種。而百廢待興的蘇聯則藉助德國先進的工業和科技,短期內一躍成為世界軍工大國,並在日後擊敗了帶給自己先進技術的德國侵略者,不得不說歷史充滿了黑色幽默。
納粹上台以後,德國用強大的軍力和行動一步步撕毀了《凡爾賽和約》套在德國身上的枷鎖,而英法等國則選擇綏靖政策,坐視德國的壯大。到1939年,德國軍隊數量已經達到73萬人,並有8千餘架飛機和數十艘戰艦,遠超《凡爾賽和約》給德國的限制。當然,同時期的英法等國也不敢怠慢,在坐視德國強大的同時也加緊軍備,如法國為防禦德國進攻修建了號稱「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英國則繼續在海軍上面下功夫,保持著70艘以上的戰列艦規模。
二戰前夕世界各國不堪軍備競賽給經濟帶來的巨大壓力,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主力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例為10:10:6:3.5:3.5。此外還規定了締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標準排水量、火炮口徑。
但戰爭的瘋狂最終讓條約成為廢紙,二戰前歐美日各國均沒有真正執行條約限制,而到二戰打響之後,各國則動員了全部的力量進行對抗,成為人類一大浩劫。
冷戰時期美蘇在海上的激烈對抗,圖為1988年2月12日蘇聯軍艦奉命撞向美國軍艦
3.冷戰時期蘇聯與西方之間長期的軍備競賽
實際上,蘇聯與西方之間的軍備競賽早在二戰結束前就已經開始了,在美國研發成功原子彈並在日本實施核打擊之後,蘇聯當局就下令儘快研發核武器以抗衡。此後,蘇聯就與美國較上勁,走上了窮兵黷武之路,也就是一切都給軍事工業讓路,大搞火箭、人造衛星、核武器、航母、飛彈、飛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等,而與老百姓生活密切關聯的輕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都靠邊讓位,並逐漸衰落,軍費開支則逐年上升,最高竟達到國家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強,導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常年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成為蘇聯解體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整體上由於地理位置、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因素,蘇聯在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中是出於下風的。而東西方陣營為在軍備競賽上壓倒對方投入的巨大人力、財力、物力可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從更高角度來講,軍備競賽不僅拖垮了蘇聯,也讓全世界受到了巨大的損失。
結語
軍備競賽除了武器裝備在數量、先進程度方面的比拼以外,還包括了戰略計劃的準備、軍事指揮架構的重組,以至更新軍事的配套設施:如發展鐵路、運河、公路網、擴大商船隊伍以加強補給能力等等,這些皆是軍備競賽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軍備競賽完全是綜合國力和工業能力以戰爭為預期的競爭,而現代軍備競賽甚至可以擴大到文化戰、網絡戰等內容,更讓戰爭的威脅無孔不入。
俗話說「忘戰必危、好戰必亡」,戰爭對人類財富和生命的破壞是巨大而慘烈的,愛好和平的人們既不希望挑起戰爭,但也不願意任人宰割。從歷史上來看,由於大環境的惡化,很多國家不得不被動地捲入到軍備競賽甚至戰爭當中去。如何吸取歷史教訓、總結歷史經驗,避免軍備競賽的和平之殤,避免世界滑向戰爭深淵,需要全人類一起努力。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