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15歲少年帶40元到新加坡闖天下,從睡廁所的雜工拼出「餐飲集團」!

@ 2016-08-17

不管是從外來到新加坡的年輕人或者是本地的年輕人, 往往被貼上「吃不起苦、嬌生慣養、只懂得享受, 而不懂得付出和堅持」的標簽。

然而,一竹竿不能打翻一船人,事實上新加坡也有很多年輕人在默默耕耘,努力為自己的公司打拚,創業過程中也吃了不少苦頭。

飲食業集團湘餚記總裁封梓祥,他經歷各種人生起伏,吃盡苦頭才成功創業。

40新元闖獅城

1996年,15歲的封梓祥從馬來西亞怡保來到新加坡打工,一個年輕小伙子, 孤身到遙遠的異鄉討生活,除了憑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更多的推動力是來自生活困苦的無奈。

由於家裡環境貧困,10歲就跟著媽媽割樹膠,12歲到吉隆坡幫舅舅賣點心。原本想要繼續念書的他,因為不忍心年邁的父親當勞力雜工賺錢,所以毅然決定放棄學業, 只帶著40新元(約120令吉)就到獅城闖天下。

今年35歲的封梓祥,如今回憶起當年辛酸史,還心有戚戚焉。誰也沒料到今天的湘餚記集團老闆,過去有過賺人熱淚的奮斗史。誰也沒料到今天的湘餚記集團老闆,過去有過賺人熱淚的奮斗史。

封梓祥形容當時等待的過程,心裡很擔憂,因為人生地不熟,什麼東西都不懂。家人告訴他,如果接他的哥哥的朋友沒有出現,那就買張車票回家,幸好哥哥的朋友最後出現了。

睡廁所、被當做遊民驅逐

他一開始在煮炒檔口當雜工,晚上住在樟宜村,即老闆家裡經營的酒樓的廁所里。這就是他在新加坡的第一個落腳處。

他說:「那時我一個月的薪水是800元(約2400令吉),每天工作12個小時。

有一天晚上我打開床板看到下面是個蹲式馬桶,我才知道原來所住的是一間廁所。」

後來,他換了另一份工作,曾經因為不夠錢租房子,在組屋樓下睡覺,被警察當成遊民驅逐。他回想早期的挫折,曾有幾份工作是用生命的安全換薪水,甚至曾在鬼門關轉了一圈,如今想起還會膽戰心驚。

「那時我當電工,因為個子小,所以必須負責拿大電纜鉆進電房裡黑暗的地方,隨時都可能出不來。還有一份工作是給組屋的外欄補洋灰,那時我發生意外,從20樓跌到18樓,卡在鐵架上,連動都不敢動。最後是18樓的阿姨開窗讓我爬進去,結果我那天一整天都不會說話了,完全嚇壞了。」

封梓祥坦言,他在年輕時曾經當過雜工、學徒、黑工等等,遇過很多挫折,數度想要放棄,但想到家裡困苦的環境就咬緊牙根挨下去。

曾經他也不忍父親塞錢, 返回新加坡打拚 !

「有一次,我真的做不下去而跑回大馬,回家後爸爸問我夠錢嗎?雖然已經沒錢但我還是騙他說夠。隔天一早,我發現父親在我錢包里放進了10令吉,我知道那時爸爸錢包里也只有20令吉,而他就把10令吉塞進了我的錢包。我二話不說,隔天就和朋友借錢回新加坡繼續打拚」我發現父親在我錢包里放進了10令吉,我知道那時爸爸錢包里也只有20令吉,而他就把10令吉塞進了我的錢包。我二話不說,隔天就和朋友借錢回新加坡繼續打拚」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在封梓祥的身上得到深刻的詮釋,他後來在新加坡一家賣雜菜飯的公司工作,花4年的時間,從學徒做起,當他在21歲離開公司時,已經學有所成,當上頭手。

不甘心失敗,如今創立湘餚記集團

「我想要闖一番事業,就花了3500元(約1萬500令吉)的積蓄在實龍崗開了第一個雜菜飯檔,結果4個月都沒有收入。我輸了但很不甘心,就在義順嘗試開第二檔,這一次總算成功了。」

由於自己的積蓄都投進第一個檔口裡,第二個檔口則是花了哥哥準備用來生孩子的錢。因此,他抱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決心。這一次,總算把生意做起來。

創立湘餚記集團, 旗下擁多個品牌 !他憑著一步一腳印的努力,目前在新加坡已經擁有70多個攤位或分店。

如今,封梓祥所創立的湘餚記集團旗下擁有多個品牌,除了經營雜菜飯的「家常便飯」外、還有咖啡店BGAIN、經營西餐的Char-grill Bar、賣燒臘的鼎盛等等,也有經營煮炒、泰國餐和中央廚房。

這個當年吃盡苦頭的年輕人,如今在新加坡成家立業,擁有三個孩子,家庭幸福美滿,繼續擴展事業,並朝海外市場發展。

以特許經營模式提拔年輕人

他為新加坡的業務定下目標,想要通過特許經營模式協助更多對飲食業有興趣的人加入飲食業,尤其是年輕人。

他形容自己也是過來人,年輕時就很想做生意,也很幸運一路上有遇到貴人幫助扶持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想要回饋社會,也想提拔有意創業的年輕人。

封梓祥說:「之前我在中國投資失敗時,事業陷入低潮,幸好遇到貴人洪鼎良老闆願意租兩家咖啡店給我,才讓我得以重新振作。我在這些年來, 也看到很多有能力的年輕人,他們可能缺乏一些技術??、經驗和資金,年輕人可能拿不出幾十萬元創業,他們可以來找我們幫忙。」

他說:「找棵大樹好乘涼,以前曾有人讓我乘涼,如果能力所及,我也願意當年輕人的大樹,協助提拔他們成長。」他說:「找棵大樹好乘涼,以前曾有人讓我乘涼,如果能力所及,我也願意當年輕人的大樹,協助提拔他們成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