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戀者對愛滋病的10個錯誤認知

@ 2016-08-17

男同性戀者對愛滋病的10個錯誤認知人類從發現愛滋病,到防治愛滋病、與愛滋病作鬥爭的過程已經超過30年,但是社會對愛滋病的認識還有很多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地方。作為愛滋病度感染高危的男同性戀人群,傳說和恐慌似乎超過了真正去對防、治愛滋病的科學的態度,這不僅讓這個人群裸露在疾病的危害中,還讓社會對HIV陽性和愛滋病人始終抱有歧視的態度。

那麼,在男同性戀人群中,有哪些常見的錯誤認知的。給大家羅列一下:

1、愛滋病是社會上的圈子裡的事,不是我一個初出茅廬的學生gay的事。

錯。近幾年,統計數據顯示,在校園中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檢出數據居高不下,18-24歲的gay,是愛滋病感染最危險的年齡段。

2、我只要不和HIV陽性的人發生關係,我就不會被感染。

危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調查數據顯示,只有不到50%的愛滋病帶毒者知道自己是HIV+。而與知道自己是HIV陽性的人發生關係,由於主動採取了預防措施,感染HIV的幾率反而比普通人群少了96%。

3、我是1號,我不會被感染。

錯。同樣危險的環境,1號感染的機會的確比0號低,但不等於不被感染。對於個體來說,只有沒被感染和被感染的分別,沒有少或多的區別。

4、只有性濫和嗑藥的人才會感染愛滋病。

誰會感染愛滋病?答案是:選擇不安全性行為方式的人。跟他的地位、喜好、身份、價值觀、生活態度、道德水準……,都沒關係。很多愛滋病的傳播發生在「一夫一妻制」的關係中。

5、他說他是HIV陰性,那我也一定沒有感染的機會

除非你跟著他去疾控中心做了檢測,而且看到了陰性的報告,並且一路確認他沒有跟別人發生過無保護的性行為,否則你就沒辦法確認。反過來也一樣,從上次檢測陰性之後,你只要發生過一次無保護的性行為,你就不該100%肯定。

6、我一眼就能分辨出誰是HIV陽性

錯。HIV陽性的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得很好,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應該停止嘗試用外觀、談吐,甚至詢問來得知結果,那都是徒勞。

7、我根本就沒察覺誰是HIV陽性

對。沒人會吃飽了沒事告訴你他是HIV陽性。

8、我不會和HIV陽性的人發生關係

除非你不和任何人發生關係,只要你是個功能正常的gay,感染的機會就存在。你無法得知和你發生關係的那個人是不是HIV陽性,可怕的是,連他自己都不一定知道。

9、我(基本上)都是安全性行為的

愛滋病的傳播與你如何評價自己的態度沒有直接的關係,它只要一次體液傳播的途徑。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夸自己這方面有多注意安全,但只要一次機會,就會讓你功虧一簣。

10、固定伴侶間使用安全套是不相信對方的做法

錯。伴侶間使用安全套是保護對方、也是保護自己的負責任的做法。不光是愛滋病,有很多其它通過性傳播的疾病,與愛滋病有相同的途徑。比如B型肝炎,我國B肝的帶毒者高達10%,發展成B型肝炎的病人,生活質量低、平均壽命也短。

同志話題 直男看同志電影時想什麼?

圖為經典同志電影《斷背山》劇照

在分析直男對同性電影的觀感之前,需要了解直男為什麼會看同性題材電影。

這種觀影衝動與導演、演員、劇情有一定關係,但根本點還是在同性這個詞上。

大部分性向「正常」的男人對同性群體是持淡然態度的,他們也並不是「恐同」,只是會自覺地與同志人群保持距離,認同談不上,尊重也並不純粹,但這些卻並不妨礙他們對同志名人的敬賞。

從古希臘先賢到各國君王,從文化名流到娛樂明星,似乎那些天賦異才華絕代者都和同性情結有牽扯,也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存在,才令同性一詞增添了幾許靈光和暖色,散發出獨特氣質,引經由它的「局外人」回頭張望。 "

這可以視為直男觀看同志電影的動因之一,而且在當下,「偽娘」、「娘炮」這樣的詞往往跟同性混淆,而有相當部分的「偽同性戀者」出於自我炒作的目的,用出格乖張的行為,把人們對同志的理解引向歧途,所以同志電影的存在就顯得尤為重要,某種程度上承擔著為群體正名的責任。

同志題材電影既是窗口,也是橋樑。透過它,這一群體的生命狀態得以展現,通過它,「正常」群體獲得了一個審視自我的全新空間和角度。

那麼,直男在看同志電影時會想些什麼呢?筆者認為,這其中涉及到一個「自我驗證」的問題。

「自我驗證」的意思並不是檢驗自己是否是同性戀,而是驗證自身與同志之間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又是怎樣作用於人們的思考,對差異的理解是否能夠抵消對同性的迷惑,這才是觀影心理的主要圖像。

一部優秀的同志電影,不會給觀者帶來任何不適感,而是具有強大的代入感和親和力,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春光乍泄》《霸王別姬》《美少年之戀》《暹羅之戀》(Love of Siam)等都是典範。

這些作品對人性的透視要比普通男女愛情片深刻得多,被普世道德觀裁定為罪惡的情感也同樣有撼人心魄的一面。

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來解釋,觀看同志電影時,直男們像是坐在陪審席上,聆聽一次沒有法官在場的申述。

同志影片中傳達出來的每一個信息,都是申述的語詞,而申述者是不會回頭和陪審團成員對視的,觀者被虛置,隨著影片劇情的發展,申述變成了唱詩,法庭變成了教堂,觀者渴望看到吟唱者的容貌,但只能凝視上帝之下那虔誠的背影。

在這個過程中,直男會把自己傳輸到角色的場域,會審視自己的性向,這種審視並不代表自我懷疑,而是拓寬和延展,同志影片為觀者的思維提供了一條延長線,在這條線上觀者可以充分審視自己原有的情愛觀。

直男不會對同性間親熱的畫面產生生理反應,但他們也不會按下快進鍵,因為在這裡,窺視的「快感」會達到峰值,而這種窺視心理就是源於「自我驗證」的力比多(libido)投注。

同性之性是剝離了道德表皮的蘋果,如果觀者錯過了自我的觀看情緒,或是誤讀了影像情緒,那麼這顆蘋果就會飛速氧化,變得晦暗不堪。

同性之性往往更尊重道德,很多時候都是徘徊在有無之間,融化在言語和眼神里,這是一種「錯位」的持敬,活像是一個闖進高級圖書館的流浪漢,他只是安靜地待在一個角落,沒有理由被驅逐。優秀的同志影片就像是那個流浪漢,他是不會讓「蘋果」氧化的。

在影片結尾,直男收回之前的力比多投注,橋樑消失,窗口關閉,但無論收回的投注和預期是否成比例,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直男們在「自我驗證」的道路上,在雄性身份的認識上都更進了一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