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實力增強讓西方作出兩難戰略和政治選擇

@ 2016-08-17

參考消息網8月17日報道外媒稱,中國正在迫使西方作出兩難的戰略和政治選擇。

英國《衛報》網站8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與日俱增的力量將在西方製造新的政治裂痕》的文章稱,不管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是贏是輸,唐納德·特朗普都已經提出了2016年最重要的一句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

對於一個處於快速衰落中的美國,特朗普的觀點涵蓋方方面面。在國內,他指出許多美國人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待遇優厚的製造業工作崗位消失。在國外,他聲稱世界正在笑話美國,哀嘆「我們已不再是贏家」。

文章稱,許多歐洲人傾向於認為特朗普是「只有在美國」才有的不正常的人。然而,特朗普所利用的人們對於經濟和地緣政治衰落的擔憂在整個西方都隨處可見。共和黨所團結起來的失望的工薪階層選民和懷舊的民族主義人士令人不安地想起在英國投票支持脫歐的聯盟。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得到了脫歐派獲勝口號「奪回控制權」的呼應。這也不只是英美才有的現象。在整個歐盟,包括法國、荷蘭、義大利和波蘭,保護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都在得勢。

正如特朗普可能會說的那樣:「一些事情正在發生。」這個「一些事情」是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的歷史性變化,而這個歷史性變化正在終結一個長達500年的由西方國家主導全球事務的時代。這種西方在世界事務中特權地位的消失,正在給美國和歐盟都帶來新的經濟、地緣政治甚至是心理上的壓力。

文章稱,這種變化的推動力是亞洲在過去50年里非同尋常的經濟發展。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說,按購買力衡量,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自1871年取代英國以來一直占據著這一頭銜;現在中國成了第一。中國的崛起只是更大範圍的經濟力量向亞洲轉移的一部分。IMF說,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四個經濟體中有三個在亞洲。中國第一,美國第二,印度和日本分列第三和第四。

文章稱,的確,如果按照當前匯率來衡量經濟規模的話,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歐洲國家的排名也將上升。但與日俱增的中國和亞洲經濟實力還能夠以其他許多方式得到證明。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國家和第一大出口國。它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智慧型手機市場和石油市場——也是戴姆勒、肯德基等眾多西方企業最大的市場。但亞洲所消費的不只是奔馳汽車和炸雞塊。2012年,亞洲國家花在武器和軍隊上的錢一個多世紀以來首次超過歐洲國家。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武器進口國是印度和沙烏地阿拉伯。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亞洲與日俱增的財富應該是西方經濟體的福音,因為它帶來了新的市場和投資來源。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歐洲和美國的特定群體,特別是製造業工人和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其生活水平因為來自亞洲的競爭而受到重創。截至2008年底,美國的製造業就業崗位較峰值減少了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數是在過去十年間流失的。義大利的工業中心區因為來自亞洲的競爭而受到了尤其嚴重的衝擊,其工業產能自2008年以來減少了25%。義大利博科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在整個歐洲,正是受中國競爭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最有可能轉投那些支持「基於身份的民族主義」的政黨。

文章稱,中國與日俱增的經濟實力也給西方國家帶來了兩難的戰略和政治選擇。英國當前在欣克利角核電廠計劃上的兩難困境就是個例子。隨著脫歐的臨近,對英國來說,來自中國的投資看上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但中國不只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它也是一個有著戰略目標的日益崛起的大國,而其戰略目標已經導致它與鄰國以及美國——英國最重要的軍事盟友和北約聯盟的基石——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鑒於西方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幾乎不可避免的是,特雷莎·梅政府將不得不考慮把英國經濟中這樣一個戰略項目的管理權交給中國企業是否明智。

文章稱,在同中國打交道時,安全與經濟之間的權衡很可能會成為英國反覆面臨的一個難題——而且這不只是英國面臨的問題。幾個月前,澳大利亞也遇到了它自己的欣克利角事件:它阻止了某中國財團收購一家擁有澳大利亞逾1%土地的企業。(編譯/王雷)

純分享國際動態新聞,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最新資訊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資訊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