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腦能分開訓練?醒醒吧!(深度好文)

@ 2017-03-17

米爸說 大腦如何掌管學習,到底學得快好還是慢好?左右腦能分開訓練嗎?要儘早把孩子送進早教班訓練嗎?遊戲為什麼對孩子很重要?耐心讀完台灣知名腦科學專家洪蘭老師文章,你一定腦洞大開。

洪蘭,1969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亞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為了提升華人對於生命科學的知識,已經將四十多本科普英文書籍翻譯為中文,其中最著名者包括美國心理學家Steven Pinker的The Language Instinct(語言本能)以及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所著Thinking, Fast and Slow (《快思慢想 》)。

主動學、慢慢學,自然成大器

文/洪蘭

樂在學習,腦細胞更發達 近年來,科學家不但發現了腦神經細胞可以再生,更發現它跟主動學習與深層思考有關係,越需要全神貫注、全心去思考的學習,大腦中新生的神經元存活下來的機率就越高。這個發現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方式,以及老師的教學策略。 神經細胞能再生 在我念書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生物教條,就是大腦的神經元死了不再生,不像皮膚的細胞會不斷的代謝。但是,在70年代末期,研究鳥類的比較心理學家發現,公鳥唱歌的神經元在秋天生育季節結束後就萎縮,到第二年春天再長出新的神經元來。 人類是從鳥類演化而來的,如果鳥是如此,人的神經元有再生的可能嗎?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是因為這個假設跟神經學的祖師爺—卡哈的教條相違背,所以沒人敢去想。後來,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也看到成年老鼠大腦中有幹細胞,老鼠是哺乳類,跟人類的關係又近了一層,但是沒有敢公開質疑卡哈的教條,這些話只敢在聚會時,私下耳語。 一直到90年代,科學家在猴子的大腦中也看到了神經再生後,才開始公開討論。一九九八年,瑞典醫生艾瑞克森在鼻咽癌的病人大腦中,看到掌管記憶的海馬回的齒回神經細胞在顯微鏡底下發亮,顯示大腦中也有神經細胞再生,這個教條才被推翻。

終身學習,腦細胞越發達 雖然,目前並不知道人類大腦的海馬回每天有多少新細胞誕生,但是從大鼠的實驗中知道每天知道每天有5000-10000個新細胞出生,所以我們不必擔心「老狗不能學新把戲」,我們終身都是可以學習的。 很重要的一點是,假如這隻老鼠努力學新的東西,那麼它大腦中新生神經元的壽命就比較長,而且越要思考的作業,它所存留的細胞越多。 這個實驗的做法是實驗者先給所有的老鼠注射BrdU,一周後,一半的大鼠接受古典制約的訓練:鈴聲響後,半秒之內會有空氣吹到老鼠的眼睛,使它們不由自主地眨眼;另一半則是控制組,不需做任何事。結果發現那些學會古典制約(即被鈴聲制約)的老鼠海馬回中,有BrdU標記的細胞比控制組多,所以學習可以延長新細胞的壽命。 控制組的老鼠在實驗一開始時,雖然也有同樣數量的BrdU標記的細胞,但是到實驗終止時,已經死的差不多,只剩一點了。所以學習可以延長新細胞的壽命,學習成績越好的老鼠,它大腦中保留的新神經元越多。

主動學習,神經連接密度高 在水迷宮的實驗中,發現學習必須是主動的才有效,主動學習的老鼠大腦神經連接的密度比較高、學習比較快。研究還發現只要用心學習,學得慢並沒有關係,那些學得慢、需要練習很多次才得到要領的老鼠,比學習快的保留了更多的新神經元,「大器晚成」,良有以也! 如果問父母,他們希望孩子畢業出校門時,具備什麼能力呢?相信大部分會說具有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以目前教學方式來看,這些能力並無法出現。因為無法很好激發主動性學習。 善用大腦,學習事半功倍 看到了大腦中學習與神經運作的關係,我們必須在教學的同時讓學生看到學習的目的,去除標準答案的觀念,用引導的方式去啟發他們的思考,考試的題目應以評量學生學會了多少為主,不應以考倒學生為能事。老師可以多教,但不必都考,像修辭學的「映襯」等,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說明如何使文章寫的生動,但是不能去考孩子,因為它的難度超越了小學生四年級的程度。 任何事只要超過人的能力時,就變成壓力。人對壓力最普通的反應方式就是逃避,大人逃避到酒精中,孩子逃避到電玩中。一百年前英國的教育學家史邁爾斯說:「沒有不可教的孩子,看你怎麼去啟發他」,我們應該好好檢討一下目前的教材教法,務必使它與大腦的功能相容,才會使學習事半功倍。

遊戲才是觀察孩子好時機

人的大腦有兩個腦半球,雖然各有所司,卻是相輔相成。正常的人左右腦半球是聯結在一起,只有極少數的病患左右腦中間的聯結被剪開。這些「裂腦」(split brain)病患的研究,讓我們了解兩個腦半球在沒有另一半抑制時的特殊功能,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把兩個腦半球單獨分離出來訓練。

腦科學權威史培利博士是這個理論的奠基者,但從來沒有說左右腦波跟人格特質有關,我們要再重複一遍:腦波儀只能收集頭殼下神經細胞活動的情形,人的心智是個非常複雜的行為,不可能只貼了四個電極就能得出一大堆的解釋、預測。

其實,父母可以從遊戲中觀察到孩子的興趣,因為孩子在遊戲時會去玩他拿手的東西,這就是他的長處。 人生也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因為人生是馬拉松,長得很,不在乎起跑時有多快,中國人不是也說「大器晚成」嗎?孩子的「黃金未來」不是花錢算命就可以得到,它需要父母陪伴,花時間在孩子身上,跟孩子一起成長,當他有好行為出現時,誇獎他;壞行為出現時,改正它,他自然會茁壯成材。

生活經驗影響腦神經連結 現在腦造影的研究已經發現高層次的認知功能(如語言、記憶、思考)會隨著人生活的經驗而改變大腦中神經迴路的連接,神經是用進廢退,久不用的地方會被別人拿去用,常用的區塊也會因些而增大,最重要的是大腦不可能養冗員的地方,絕對沒有「只有用10%大腦」這回事,目前已知道這句話來自20世紀初美國世界博覽會一個攤位的廣告詞,完全沒有任何科學的證據。 家庭是開發大腦的最佳基地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實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都會健全的發展,因為幾千百萬年來,嬰兒都是在最自然的環境中生長,眼睛看到的他將來要生活的環境,耳朵聽到的是他將來要講的語言。 當他有健全的心智、快樂的人生觀時,任何挑戰都能去面對,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活過來的,他們留給我們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文明寶藏。孩子只要在父母的呵護下,都能快樂成長為有用的人,不必刻意去揠苗助長。 基因和環境是個交互作用,不可用人力強求,也不需要用人力強求,與其去加班賺錢給孩子去作指紋檢測,潛能開發,不如在家陪伴他,把你的價值觀傳給他,使他成為一個正直有用的人。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周末,去參加一個幼兒教育的研討會,聽到德國來的一位醫師談他對幼教的看法,發現東西方雖然在文化上很不同,基本上,對幼教的看法是相同的——即回歸自然。 孩子良好的環境中,自然地成長,家長不需要帶孩子去補習,更不需要緊迫盯人,督促孩子做功課。他說孩子就像種子,家長就像園丁,園丁把種子撒下去後,只要提供基本的生長需求,種子就會長得好。園丁不必每天去檢查嫩芽長高了多少,他只要在天不下雨時,灌溉它,颳風時,扶起它,就好了,太多的施肥反而會使葉子焦黃、枯萎。 他甚至主張,童年的發燒生病對孩子長大後的免疫力是個幫助,孩子要親近泥土,父母不必動不動就嚷著髒、不准碰。看到與會人士臉上的表情,我知道有父母不贊同。

勇於探索的孩子有智慧 假如教育的目的是為孩子將來進入社會作準備,那麼幼兒教育就應該以培養孩子的品德為第一要務。樂觀進取、堅忍不拔正是成功的人格特質,大腦中情緒發展開啟的窗口時間很短,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探索,有探索才有經驗,經驗使神經連接的密度增加,而神經連接的密度正是我們對智慧的新定義。

如果我們把握住教育的真諦,就可以抗拒這一股揠苗助長的歪風,不必隨他人起舞,你會發現回歸自然的育兒方式,會使孩子成為一棵快樂的幼苗。

一個忠誠正直、臨危不懼、有膽識、有抱負的人不正是我們對未來公民的要求嗎?我們都知道下一代孩子面臨的挑戰比我們還激烈,好比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因為如此,只有最樂觀、最能接受挫折的人才能通過獨木橋的關卡。請將眼光放遠一點,看孩子的千秋作為,而不要在意他一時表現,放膽去做個快樂的園丁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