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要求!不是所有人都「夠格」玩體育攝影

@ 2016-08-16

里約奧運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攝影師們更是不能閒著,不過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來說,難度最高的兩類攝影莫不過是體育攝影和野生動物攝影了,這兩類攝影不僅對於器材有極致的要求,同時也是考驗攝影師技術的最大難題,且不說你需要獲取資格參加大型體育賽事或是進入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拍攝,還得具有市面頂尖的器材,和足夠駕馭這些器材攝影的能力,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體育攝影的門檻都是極高的。

我們常會望著拿著長槍短炮站在賽場邊的攝影師不明覺厲,為了解除這個困惑,今天就來和大家挖一挖這些體育攝影師「到底有多厲害」 體育攝影的精髓在於能把比賽中瞬息萬變的運動員,以完美的構圖、恰到好處的抓拍定格為永恆的瞬間,展現運動員在激烈的比賽當中優雅的姿態,並且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與趣味性。這意味著除了要擁有精良的拍攝器材、得天獨厚的拍攝優先權外,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攝影師敏銳的感悟力、對賽事的敏感以及抓拍能力。

很多人以為體育攝影師就是扛著相機做到場邊按快門就行了,其實他們都不知道這樣的工作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努力。我們來看看,身為一個體育攝影師到底有多高的要求:

一、器材要求

體育攝影可以說是對攝影器材要求最高的門類,超高速的連拍、超多對焦點的急速對焦、高感下的畫質改善、高幀率的超清視頻錄製等等,所有功能都要達到極致才有可能應對運動賽場上的出現的各種狀況。

其實從各家相機廠商的產品布局上看,它們通常都會選擇在「奧運年」更新或發布自家的重點產品,包括超新聞級機身、新一代鏡頭等等等,包括在奧運年展示一些新的技術,如6K甚至是8K的視頻錄製設備、等等……這些廠商都會選擇在奧運前半年內的重點展會上,展示這些新科技以獲取足夠的關注度,提前為奧運以及下半年甚至4年間的產品計劃做好一定的預熱。

當然佳能更不能示弱,在這次里約奧運會中,Canon會帶超過1,500隻鏡頭和950部單反相機的器材庫前往,並有約80名專業攝影師/工作人員同行,以下是倉庫照片:

總值超過600萬美元,大家感受一下......

簡直就是攝影界的軍備競賽,能上體育賽事的相機基本都是各家的旗艦機型,這也是檢驗和證明一家相機廠商的技術等級的最好機會。而一整套設備下來,所需要的成本至少數十萬元以上,對於普通的攝影愛好者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了,只有那些媒體、圖庫簽約的攝影師才能輕鬆負擔這樣的要求。可見,體育攝影在器材選擇上就已經設下來非常高的門檻了

就在不久前,來自澳大利亞媒體的獲獎攝影師Brett Costello,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某小鎮的咖啡廳,攝影包被人盜走,裡面是價值整整40,000美元的器材——「寶寶心裡苦,寶寶說不出」:

一個專業體育攝影的背包裝備,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二、技術要求

機位的選擇。需要依靠足夠的經驗去判斷拍攝一項運動的最合適機位在哪裡,除了部分比賽場館劃分了攝影師區域、可選擇的餘地比較小之外,在田徑賽場這些較為寬闊的場地,還是有足夠的空間供攝影師發揮的。

在賽場上,區分一張優秀的照片和一張平庸的照片的第一眼就是攝影師對於機位、角度的選擇,這也是非常考驗攝影師對比賽的理解以及觀察能力的。

體育賽事都是瞬息萬變的,很多鏡頭一旦錯過就不會重現,這對攝影師的抓拍能力就有非常高的要求了——對焦點的選擇,合適曝光組合,都必須在精彩發生的那一刻準備好。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利用構圖和光影,通過抓拍的手段去表現一個運動員的形體與精神面貌,如果沒有長期視覺訓練帶來的瞬間直覺,是很難做到的!

抓拍固然重要,但是比抓拍更重要的是對比賽的預判能力,即超前思維。光是守株待兔並不能保證在每個瞬間都有足夠的反應速度按下快門,而一旦有了對賽事的預判能力,那就能提前最好準備,預先思考、精神集中,也得益於現代相機的超高連拍性能,保證不會錯過重要瞬間。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博爾特開始跑100米時候,你可能在他50米處就要做好衝線抓拍的準備了,因為運動員的速度太快,稍有不慎便會錯過最關鍵的瞬間。

運動員一直處於移動狀態,在這種變化多端的情況下,如何在千百分之一秒的情況下取景、構圖、把握畫面關係,都是一個難題,即使相機有超高速連拍,但如果構圖不正確,抓拍再多也沒有用,這個問題也是需要對運動員的行動軌跡有所判斷,知道他在什麼時刻會以什麼姿勢出現在什麼位置,心中有一個預想就不會太倉促。

除了拍攝,及時挑選圖片以及回傳圖片也是一大技術要求,來自全球最大圖片交易網站Getty Image的體育賽事部門主任Michael Heiman聲稱,今年Getty Images的照片拍攝量將超越往屆,並實現在120秒內把最關鍵的照片傳送給媒體使用。

可以說,體育攝影師是一個真正在於時間競賽的攝影門類,不僅要攝影師腦子快、動作快,還能要一系列的行動也夠快,每次的大型體育賽事,對這些攝影師來說都是一場戰爭吧。

三、能力要求

你以為體育攝影只需要攝影技術就可以了?那就太天真了。

且不說每天背著數十斤重的器材四處跑是一件多麼需要體力的事情;Getty Image的體育攝影師,每人將會配備一個近45斤重的器材包,包括:360度相機、四部Canon單鏡反光相機、16-35mm f/2.8、24-70mm f/2.8、70-200mm f/2.8和300mm f/2.8鏡頭,增距鏡、兩枝閃燈、電腦和衣服。他們每天背包里大概都是是這樣的:

沒有一個健康、強健的身體,怎麼每天背著它們到處跑的同時,還有要有足夠的精力去完成拍攝?

攝影師通常在賽事正式開始的幾天前就要著手準備拍攝計劃,熟讀賽事的流程。比賽時將要發生什麼、什麼可能會發生這些預估都是要做的。而且你得確認每台設備都能夠正常地工作。在比賽當天比預定時間提前兩三個小時到現場,主要確保一下網絡信號是否足夠好以保證圖片的及時傳輸。而具體到不同運動項目的拍攝,也會有不同的準備方法。

知識儲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你得知道當天的比賽哪些是熱門項目,這些項目裡又有哪些熱門選手,這些選手都有一些什麼個人特點,是否可以抓住這些特點去協助拍攝,這些都是需要事前做好功課的,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只能時刻注意這些關鍵選手的動向,才不會讓你錯過精彩瞬間。

舉例來說吧:當一位拳擊手把他的頭放在對方的胸口近身搏鬥時,很可能會來一記上勾拳。這個時候攝影師需要知道這個拳擊手的慣用手是哪隻,出拳的角度是怎麼樣,才能使用微微地仰拍,然後預估那一記精彩的 揮拳。也正是因為準確捕捉精彩畫面的機率太小,所以拍出來的照片才具有震撼力。要拍到這些瞬間,首先得看懂拳擊比賽呀!

溝通能力,溝通能力不僅是與攝影師的同行的交流,還有與賽事組織的溝通能力,畢竟賽事承辦方的消息與資源是最直接的,如果和他們搞好關係,說不定就能第一時間得到重要消息,或者在機位的選擇上得到一些便利。

應變能力,體育攝影師也不是傻呆呆地哪裡有賽事就跑去哪裡,不管是體育還是什麼其他活動,在拍攝時都要要全面考慮各種可能突發的事情,由於賽場的瞬息萬變性,留給攝影師反應的時間很少,攝影師的現場應變能力,才能使各種突發事件成為你的出彩點。時刻留意賽事的突發情況,在第一時間得到最關鍵的畫面,這才是一個頂級體育攝影師應該具備的素質。

說完上面那些對於體育攝影師的苛刻要求,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些輕鬆的,看看奧運賽場上除了那些拿著長槍短炮高深莫測的攝影師之外,還有那些高人的存在:

首先是水下攝影,Getty Images的運動攝影師Al Bello已經拍攝過11屆奧運,而這年夏季他第一次使用水底機器人協助拍攝奧運項目。

機器人內部的是Canon 1D X Mark II,攝影師說,每個圖片機構只能有一部相機入水,而且因為水下攝影師沒法保證運動員的動態,拍攝上有很多限制,只能根據經驗先預設畫面,但有時候運動員的一部份(如手指)超出構圖,那照片就不能用了。但使用水底機器人就可以即時縮放、傾斜和旋轉相機,自由度大大增加,而攝影師則坐在終點線看著螢幕控制。新技術的興起,也是要有足夠經驗的攝影師才能駕馭的啊!

除了水下攝影這一高科技外,還有一位使用老古董中畫幅相機拍攝奧運的爺爺——David Burnett,在體育場長槍短炮的攝影席中,這位老爺爺捧著一個巨大的大畫幅相機,記錄著賽場的精彩瞬間。

這台Speed Graphic 4x5可不只記錄奧運會,還陪伴他走過了越戰(他是《生活》雜誌最後一位簽約拍攝越戰的攝影記者),這台相機不僅比Nikon D5和佳能1DX II加起來還要重,而且大畫幅的拍攝操作多大20多個步驟,光是換一張底片就要1分多鐘,但偏偏在1984年,他就用這台大畫幅相機抓拍到了美國長跑名將瑪麗戴克跌倒的畫面而一舉成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