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席慕蓉的一篇散文《給孩子一些美的薰陶》,字裡行間流淌著作者滿滿的感觸:
我們不是沒有社區公園,可是,公園裡有大多的鐵欄杆、太多的水泥,除了地上鋪滿水泥以外,還用水泥做出各式各樣的東西:水泥的亭子、水泥的柱子、水泥的假山、水泥的竹子,真正是「巧奪天工」!
我的感受是,我們的社會建設很是豐富多彩,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剝奪了許多我們能夠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我國幼兒園。
為了更好的培育我們的小孩,我國的幼兒園環境設計和教室布置都搞得越來越生動和多樣化,老師們也在注重培養小孩的自理能力、動手能力……我們的小孩非常安全地在一個四方圍牆和鐵柵欄建設起的幼兒園接受德智體的薰陶,但我們的小孩依然是被困在盒子一樣的有限空間裡,而沒有一個敞開的自然空間去玩耍。
我深信,為人父母,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多地與大自然接觸,不是嗎?
在國外,「森林幼兒園」這個名字非常響亮,他們的孩子可以每天在森林裡爬樹、趟水坑、翻滾、收集動植物、探索自然、製作工具,甚至玩火。這種讓孩子回歸自然的森林教育在丹麥、德國、北美盛行,就連日本、韓國、越南也紛紛仿效。
但是,森林幼兒園的創辦,既不是來自蒙特梭利教育法、天才教育法、才能教育法、實踐教育法、賞識教育法等世界著名六大方法中的任何一種,也不是在實踐某位知名教育學家的理念,而是從一位全職媽媽每天帶子女到森林裡去散步的經驗中得到的靈感。
森林幼兒園起源於丹麥。丹麥媽媽艾拉·法拉陶每天帶著自己的兩個學齡前的孩子,偶而也和鄰居的幼童一起同行到森林去 散步,媽媽們發現天天在戶外活動的孩子們要比一般的孩子更樂於互動交流、身心平衡、較少生病,而且體能也較佳。於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這群幼兒的父母 親聯合起來成立了世界第一所森林幼兒園。此後,森林幼兒園在丹麥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受到廣泛重視,並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和發展,尤其是在德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德國已有超過1500個森林幼兒園,孩子們每天在森林活動三到四個小時不等,教材則取之於大自然,森林就是教室,大自然就是教師,森林裡的原木、石頭就是課座椅。
在這裡聲明一下,「森林幼兒園「,區別於傳統的室內幼兒園,沒有圍牆和屋頂,並不是特指只能在森林裡進行活動,也可以是一座森林、一個農場、一片海灘,一家動物園,以「自然和森林」為主題。例如,位於德國加托夫的這家農莊幼兒園,也是秉承了森林幼兒園的理念,讓城裡的孩子每天都能體驗農場的運作。
一部紀錄片《School's Out》曾經在網上傳播,引起許多國家教育者的關注,這部片子拍攝的對象就是一家位於瑞士北部小鎮朗瑙的森林幼兒園。6分鐘的紀錄片,記載了孩子們無論風霜雨雪,一年四季全天都待在戶外森林裡的活動,唱歌,講故事,吃東西,隨心所欲地玩,還觀察森林裡發生的變化……
瑞士的幼兒教育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它的最大的特點是「崇尚自然」,只要天氣允許,老師就常常帶孩子到附近的森林郊遊,還邀請不同年齡的孩子一起,以便互相啟迪。
美國是森林幼兒園的後起之秀,不過在2013 年之前,即美國建立大自然開創聯盟(The Natural Start Alliance)之前,美國很多幼兒園飽受學業壓力,孩子們面臨很多學習任務。據2009年「童年聯盟」的一份調查顯示,紐約和和洛杉磯幼兒園的孩子平 均每天只有不到30分鐘的「自由選擇」時間。
後來,為了響應越來越多親近大自然的學前教育機構的需求,多達92家幼兒園學校加入了大自然開創聯盟。諸如:讓孩子們早上經常在沙灘上做沙雕,讓孩子們學習如何喂牲畜、種蔬菜,探索野生動物棲息地等這些親近大自然的幼兒園學校開始越來越受歡迎。
2102年建立的美國蕨菜森林學校(Fiddleheads Forest School),孩子們每天無論晴雨,都在參天大樹掩映下的華盛頓大學植物園裡被雪松環繞的自然教室里呆上 4 個小時;2013年,美國的一位普通公立幼兒園老師在看到瑞士森林幼兒園的紀錄片《School's Out》後,也萌生了帶孩子們去森林裡上課的想法。
在英國,對於森林幼兒園,並不意味著幼兒園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在戶外場地進行,諸如閱讀、講故事、唱歌和進餐等就是在室內進行。
另外,森林幼兒園並不是歐美國家的專屬,亞洲的日本、韓國、越南也在借鑑森林幼兒園。
日本土地少,人口多,生活區密集,即使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政府也會為孩子在居民區旁騰出一塊土地來建設森林幼兒園。而且日本的幼兒園都是泥地,沒有塑料草坪和橡塑地墊。日本的幼兒園以重視戶外活動著名,老師會帶滿3歲的小孩子去散步,兩三站的路程走去走回,還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通常只要散步就是一個上午;或者到園子裡,讓孩子用手指點數盛開的花朵的數量、樹上結的瓜果的數量。
韓國森林覆蓋率達63%,由國立、地方、個人等進行管理,韓國的森林幼兒園也由此大體分為國營森林幼兒園和地方自治團體運營的民間森林幼兒園。這些自然休養林大多具備完善的體驗和教育設施,如原木建造的「森林之家」、文化館、宿營場、野生植物園、觀景台、探訪路、野炊區等。
同時,韓國山林廳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的休養林和樹木園中運營兒童森林體驗項目,所進行的森林教育,就是每周或每月與地方幼兒園合作,定期對 兒童開展兩到三天的森林教育,由十幾位具備專業生態知識的森林導師深入幼兒園指導。釜山國立大學附屬幼兒園就是韓國首家對兒童進行森林生態教育的幼兒園 哦。
越南農場幼兒園
在越南,一所名為Farming Kindergarte的幼兒園引起全球人們的注意。因為它的建築設計非常獨特,十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從上空俯瞰這所「農場幼兒園」,看到一大片綠地上有一個三連環的結,草木在這些高低起伏的環形中生長。
屋頂鋪有草坪,經過處理後,孩子們就可以在這上面種植植物、蔬菜,在這裡玩耍的同時還體驗收穫的樂趣;而幼兒園所有的室內活動空間和相關設施都設在屋頂下方。據說,這所幼兒園大約可容納500名孩子,而這些孩子都是來自普通家庭,他們的父母就是在附近鞋廠上班的工人。
我國首家森林幼兒園
相比較而言,我國在森林教育方面遠遠落後,而且首家森林幼兒園坐落在廣州,每年多達19.8萬的學費,限制了許多家庭的選擇。這家幼兒園以英國和德國自然森林幼兒園為藍本,在去年10月12日正式開班。據報道,這家幼兒園的孩子可以在手工工廠里自由創造,甚至走進消防局、商場、牛奶廠等地感知社會。可惜,這家幼兒園針對中國精英家庭的教育需求精心規劃和設計,不能滿足大多數孩子的成長需求。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國內舉行的首屆「中德幼兒自然與森林教育高峰論壇」,邀請了德國自然與森林幼兒園聯合會主席團主席、自然遊戲教學法 (聯合國科教文10年重點發展項目)創始人、德國幼兒森林教育的領軍人烏特·舒爾茨奧斯特曼女士,對森林教育進行了深入探討,點燃了我國引進國外成熟的森 林教育理念的火把!
據烏特·舒爾茨奧斯特曼女士說,孩子們接受森林教育,觀察力自然而然變得敏銳,他們的學習及探索動機也將源源不斷。
現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遠離大自然,特別是城市裡的兒童,這是一種教育的缺失。如果我國也能大力引進這種森林教育,對孩子來說將是一大福音!
據研究人員多年的跟蹤調研發現,相比沒有受過森林教育的兒童,受過這種教育的孩子在自信心、注意力、學習積極性、語言能力、交流能力、行為習慣、主動思考及身體素質方面更為突出。此外,森林教育對身患自閉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