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東北部的小邦曼尼普爾邦是一個「小中國」麼?甚至在很長一點時間好多人都是抱著這樣的觀點。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查看了一些相關的文章。原作者的觀點是肯定的,他認同曼尼普爾邦就是一個「小中國」,甚至還列出種種證據來輔證自己的觀點。
首先它放出曼尼普爾邦的國徽,它同中國國徽即為相似。中國國徽以紅色為底象徵著中國有著燎原之勢的革命,國徽外圍是一圈金色的麥穗,國徽內部的上方是國旗上金光熠熠的五星,下方是金色天安門和金色的齒輪,這象徵著中國是以工農階級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那麼曼尼普爾邦的國徽呢?
它的外緣仍舊是一圈金色麥穗,國徽以紅色為底,國徽內部的上部是金色六星,下部是齒輪和曼尼普爾邦所信奉的Pakhangba龍。撇開別的不談,這Pakhangba龍就足以證明我國與曼尼普爾邦在本質上的不同,中國是先進的,曼尼普爾邦是落後的。譬如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國家的秩序紊亂,國家機器的職能低下,我並不歧視信仰,但是以信仰為根本而不是以物質、人民為基礎的國家一定是脆弱的,巴以衝突也是能夠證明的。
從語言方面來談,曼尼普爾邦的官方語言是曼尼普爾語屬於漢藏語系,它臨近印度,卻同印度境內普遍使用的英語所屬的拉丁語系有著根源上的不同,漢語也屬於漢藏語系同曼尼普爾語是並行發展的關係,並不是傳言的來源於漢語。
從飲食習慣來講,中國屬於東亞,整體位於亞熱帶、溫帶地區,人民喜食稻米、小麥麵食,菜肴有多種烹飪的方式,主要為人民所使用的方式是煎、炒。雖然曼尼普爾人民也主要食用稻米但是他們烹飪菜肴的方式卻是煮和蒸,對於蔬菜他們的使用方法較為特殊,將蔬菜混合在一起然後輔以調味料。曼尼普爾人民還酷愛吃一種名為Ngri的魚,將其發酵儲存起來,多煮食。
還有幾個在博文中出現比較混淆視聽的輔證「小中國」一說的是幾張圖片。一張是位於邊界的警示牌,上面展示了中國與曼尼普爾兩國的友好關係,上面碩大的中文字甚至大過了英文,這樣的圖片喚起中國人民的民族認同和自豪感,但是,經技術流認證,此圖是以中緬邊界的立牌為基礎ps的結果。
其次是幾張賽龍舟的活動圖片,於是曼尼普爾人民有慶祝端午節的習俗便不脛而走,且不說他們慶祝端午節與否,世界上慶祝端午節的可不止中國,東南亞許多國家也有這個節日。再者,據專家考證,他們確是有一個以划船為慶祝模式的節日,但是是在每年的9月11日舉行,它起源於公元984年,名為Heigru Hidongba表達對Pangkangba的崇拜,只是他們並不會食用粽子。
最後就是幾張越南兒童手持六星紅旗的照片,這個被傳為中普人民邦交的證據,實際上這是中國領導人訪問越南時的照片,不過越南官方粗心將五星紅旗多加了一個星,如此才會被有心人利用以混淆視聽。
都說中國人民是龍的傳人、是太陽的後裔,那麼龍作為民族信仰的象徵地位自然是高不可攀、神聖而不可侵犯。於是曼尼普爾邦同樣信仰龍的事也被搬上檯面為人們侃侃而談。事實卻是,他們信仰的龍同我們的根本就不是一個物件。而且在東南亞和南亞有很多的國家信仰龍,比如不丹,他們信仰的龍來自藏傳佛教,成為雷龍,他們對龍的信仰程度甚至高過了我國,不丹國歌便是《雷龍王國》。
曼尼普爾邦是印度東北的一個邦,從國家裡程上來講,曼尼普爾邦於1947年獨立,但僅僅2年後的1949年它便被印度給納入囊中,從此低人一等,也不是一個獨立國家,他們僅有的那兩年間的官方國旗不是坊間盛傳的六星旗而是以Pakanga為標誌的旗。至於那些六星旗、鐮刀旗、主席圖片則是當地毛派組織的傑作。曼尼普爾邦東以緬甸為界,西與阿薩姆邦相連,南以米佐拉姆邦毗連,北同那加蘭邦接壤,在曼尼普爾語中,該邦名稱-mnipur,意為「珍珠城」,如此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們長期在夾縫中生存,人民困苦潦倒,經濟凋敝,交通不便,疾病滋生,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妄圖蒙蔽中國人從而獲取利益。
這個面積2.2萬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有些行為我們還是要擦亮眼睛去看,雖然中國是友誼之邦,但是也是自己熬過艱苦卓絕的抗戰、動亂等磨難而發展起來的,所以,曼尼普爾邦若是真想獨立,就應該先發展經濟、讓自己的人民過上好日子,而不是想著走捷徑不勞而獲。
看客們的評論中甚至於有一個建議讓中國將曼尼普爾人民「帶回」中華民族,這不禁使我深思,曼尼普爾邦甚至在印度史詩《往世書》還有《摩訶婆羅多》上面均有相關的記載。所以說人還是得有客觀的思維去評判事物,而不是跟風走,落得個無腦的罵名。
純分享國際動態新聞,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最新資訊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資訊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