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文化的獨特神秘,都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孕育與延展。歷史是文化的源泉,從古至今,中日文化的交融與借鑑從未間斷。日本對中國古代文化情有獨鍾、堅持主動學習與借鑑,如今日本文化風靡中國,中國對日本現代愛慕不已。
第14期中華網:世界觀「文化沙龍現場
6月13日,由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中華網、CRl日語部共同主辦的主題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文化交流」在長春吉林大學東榮會議中心二樓多功能廳如期進行。吉林大學教授傅羽弘、東北師大日語系教授林嵐、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部首席記者謝宏宇、日本友人兼作家、時事評論員加藤嘉一以及日籍時尚男代表淺井悠佑作為嘉賓針對中日文化的異同、日本流行文化等問題進行了闡述和探討,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林慧思擔任主持。現場觀眾除了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的學生,還有很多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網友,大家對中日文化交流激情飽滿、並在現場積極與嘉賓互動問答。
傅羽弘
傅羽弘:日本主動向中國學習而中國傾向被動學習
在沙龍現場,吉林大學教授傅羽弘闡述了自己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並對中日文化交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說,跨文化交際就是兩種不同文化交際,針對相關的一些問題開展研究,現在各個國家的學習研究已經出現了很多成果。現場他將加藤嘉一和淺井悠佑作為例子,稱這兩位熟悉中國文化的日本友人就是跨文化成功的例子。傅羽弘說,跨文化交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會使用語言,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幾年活動在中國的日本人,他們都是要通過語言這道關。所以傅教授建議學生學習的時候要加強語言教育,這是重要的第一步。
傅羽弘教授介紹說,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有需求進行主動交際,另一個方向是情形是被動的,就像當初日本向中國學習,正呈現出一種主動向大陸文化學習的態勢。但是在近代中國對外國文化的學習呈現了一種被動形勢。傅教授表示中日文化交流說起來源遠流長,從公元前300年,日本的彌生時代,到現在2000多年。這個過程在一些實際的東西上都是在文字上,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是200字左右,真正的中日文化中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遣唐使。傅教授舉現代的例子說,一個學習陶瓷的日本留學生為了學習技術,向陶瓷師傅的女兒要QQ號,而後成為了師傅的女婿,也學到了技術。而現在,日本人創造了一些新詞比如「萌」、「控」這些詞都挺有意思。
林嵐
林嵐:日本主動學習中國文化也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東北師大日語系教授林嵐為現場觀眾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故事,她說,在遣唐使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對中國文化學習的那種堅持與自信,那種精神讓人特別震撼,日本人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總是一點一點消化、一點一點發展出來的,這也應該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日本對遣唐使非常承認中日交流最根本的是文字
被稱為在中國最有名的日本人的加藤嘉一也對遣唐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無論是年輕一代的日本人還是當代日本人對那個時候的遣唐使持嚴肅承認的態度。他說在日本媒體輿論當中,我們對中國最直接的印象是中國遊客,去年去日本的中國遊客大約500萬。對於為什麼要這麼多人來日本,加藤嘉一表示,這個原因是複雜的,包括中日關係逐漸回暖,如果從文化中看,古代的時候,日本向中國學習,而今天又有那麼多的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這些都能說明中日文化的交流。從古至今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中日之間的交流和信任也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影響,但最根本的是文字。
淺井悠佑
淺井悠佑:中國女人會打男人日本女人不會
沙龍現場,淺井悠佑是顏值擔當,作為時尚界的日本友人,他對中日文化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悠佑的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揚州人,對中日文化的了解自然與大家有所不同。他以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同地位解釋中日之間的文化異同,他說中國女生會打男人,而且有的中國女生是通過打人的方式來表達喜愛,但這種情況在日本是沒有的。
謝宏宇
謝宏宇:日本對中國古代情有獨鍾、中國對日本現代愛慕不已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部首席記者謝宏宇在日本多年,對中日文化的異同也是感同身受,他說,我個人認為日本人對中國古代的東西了解的比較透徹,比如說書店賣的「孔子」、「孫子」、「老子」等的各種書很暢銷,日本人會自主的學習古詩詞。但是日本有一個現象是,他們對現代中國的情況不十分了解。謝宏宇舉自己看到的一個現象說,在日本的一個縣,相當於中國廣西那種比較偏僻的地方,他們那裡的一個飯店服務員問他首爾是中國的吧?謝宏宇說,反過來說,中國對日本古代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就如林嵐老師說,學習日語20多年都沒有認真學習過日本的文化,比如說日本相撲,後來我慢慢喜歡了。中國人對日本古代的東西了解的太少,但是日本的現代音樂、動漫、電視劇、電影在中國比較風靡。
現場觀眾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