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一個不相信考試的國家,卻屢次在國際學生評比中拿了第一!

@ 2016-12-29

薩爾博教授:芬蘭教育不相信考試

我們不相信考試,不相信經常有校外統一考試是好的。學生讀書12年,唯一的考試是在十八九歲, 進大學前的高考。沒有考試的學習生涯讓教師和學生有更多時間學習他們愛學、想學的東西。

我們的老師絕不因為考試而教課,學生也絕不因為考試而學習。我們的學校就是一個百分百快樂學習的場所。

我們教育制度的優點是把合作而非競爭的精神植入其內。

我們不怕學生日後會對充滿競爭的社會感到恐慌。我們相信俄羅斯一心理學家說:「學生今天學會合作,明天就有競爭能力。」我們相信只要學校教會學生如何合作共享,他日學生就有辦法競爭。

——摘自:芬蘭教授帕思·薩爾博格應邀到新加坡的演講

過去十年,芬蘭有兩方面值得驕傲,一是諾基亞手機,一是教育。自從蘋果iPhone以橫掃千軍的姿態面世後,諾基亞的光芒消失了,可是芬蘭式教育,還是引起世界關注。

這個學生假期多、上課時數少、沒有補習、沒有額外補課、沒有排名次、沒有考試、沒有壓力的北歐小國,過去十年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學生評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中,數學、科學、閱讀的能力一直名列前茅,讓人百思不解。

芬蘭能在PISA獨占鰲頭,連芬蘭人也感到意外。因為他們從不強調排名,教師只盡心把每個學生教好。

讓芬蘭人感到最高興的是,各國教育界人士紛紛到芬蘭取經,連帶也帶動了芬蘭的旅遊業。

近日,以研究教育與發展見長的芬蘭教授帕思·薩爾博格(Pasi Sahlberg)應邀到新加坡,在一項有關幼兒教育的領導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他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暢談了芬蘭教育與眾不同之處。

芬蘭法律規定,學生在六年級之前,都不能以等級或分數來評斷他們。

對分流考試習以為常的新加坡記者而言,聽到芬蘭教授帕思·薩爾博格(51歲)的這一席話,受到的震驚是不言而喻的。

薩爾博格說:「當教師要評斷某個學生的能力和表現時,我們要求用文字描述,詳細說明,而不是簡單地用分數或等級來評斷。因為每個孩子各有所長,教師只有通過種種活動來了解學生,發掘他們的潛力。」

上世紀70年代以前,芬蘭學校還稱不上是教育的典範。當時它和許多國家一樣,學生10歲時,就按考試成績分班,一種是普通班,一種是職業教育班,分班決定了學童的未來。這像足了新加坡的分流制度。

廢除校內外統一考試

薩爾博格說:「我們當時有等級,從4至10,4是不及格,10是最高分。我們看到小學生用等級互相比對,立刻知道自己不及人,或者比人強。班級里按學生的能力分出不同的組別,大家互相比較,我們認為這是不好的,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和表現都不同。就如我們不能像考大象、企鵝和猴子爬樹的技巧那樣,它們的能力各異,用標準化的爬樹考試來衡量它們的能力是很荒謬的。所以,我們決定廢除等級,讓教師和學生從此不再以分數來劃分等級。很快地教師覺得這樣做很好,這就改變了學習的氣氛,他們更互相合作,並加強了凝聚力。」

為了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立足,芬蘭徹底檢討了教育制度,廢除了等級,也廢除標準化的校內和校外統一考試。

他說:「我們不相信考試,不相信經常有校外統一考試是好的。學生讀書12年,唯一的考試是在十八九歲,進大學前的高考。沒有考試的學習生涯讓教師和學生有更多時間學習他們愛學、想學的東西。我們的老師絕不因為考試而教課,學生也絕不因為考試而學習。我們的學校就是一個百分百快樂學習的場所。」

合作比競爭更重要

在一個沒有比較,沒有競爭,沒有考試的環境里,學生缺乏了推動力,怎麼辦?

有各種能力評估方法

薩爾博格說:「學生進大學前,是有入學考試的,競爭也很激烈。我們的想法是儘量延緩,不要太早給學生競爭。我知道在亞洲學校之間的競爭很激烈,這些競爭來自教師、家長、學生,大家都在互相比較。我們不要這樣。我們要灌輸『合作比競爭更重要』的精神。尤其在學前、中小學,更要營造一個沒有競爭的氛圍。雖然沒有統一考試,但在學校、在課室,有各種各樣的能力評估方法。

「我們教育制度的優點,就是把合作而非競爭的精神植入其內。我們不怕學生畢業離開學校時會對充滿競爭的現實社會感到恐慌無助。我們相信俄羅斯一位心理學家說:『學生今天學會合作,明天就有競爭能力』。我們相信只要學校教會學生如何合作、共享,他日學生就有辦法競爭。」

從合作中學習競爭

為什麼懂得合作就懂得競爭呢?

他說:「競爭首先要『知己知彼』,認識自己,再認識對方。認識自己,對自己有信心;認識對方,了解對方的優劣,通常都是在和人合作的過程中學到,並在合作的過程中互比高下,這樣就發展出競爭的能力。世界是充滿競爭,但如何適應這個競爭世界,我們認為不應該從競爭里學習競爭,而是從合作中學習競爭。

「一個人的創新能力,正是在高度競爭的社會中求存的素質。這個能力從開動自己的想像力,具備開放的冒險精神而來。這個素質,必須在一個和人溫情合作的環境中培養起來,而不是在一個殘酷的競爭環境里培養出來。太競爭的環境,人們為了保持自己的最佳狀態,都不願分享,也不願冒險,如何能有創新力?所以,我們要教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分享,才能互相激盪出新的點子。」

無論誰當政 芬蘭人的教育美夢都不變

芬蘭教育的成功和芬蘭人在上世紀70年代創造了一個正確的美夢有關。無論誰當政,這個夢都不會改變。

帕思·薩爾博格說:「過去40年,芬蘭幸運的是有著持續性的教育發展,不受政府更迭影響,不像其他國家,換了政府,換了總統,就什麼都換了。我們的教育理想,自三四十年前建立後,就像一個共同追求的美夢,大家都有了共識,不論什麼政黨上台,都不會改變它。

「我們的夢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來,就是要給每個孩子一個好的公立學校學額,就像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美夢是要美國人踏上月球那樣,我們要給每個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從學前教育到終生教育都有平等機會。我們沒有私立學校,只有自主學校,這些自主學校也是政府公費支付的。

「我們認為美夢必須正確是很重要的,不是很多國家能夠做到這點。我們的美夢有啟發性,能激動人心,又極為清晰。」

中小學數量是新加坡的10倍

這個「平等」的理念,經過30年,已經在芬蘭各方面落實,能力最強與最弱學生之間的差異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或經濟體中最低,學生家長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學生表現的影響最小,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異也是最小的。芬蘭的學校在學生六年級之前沒有淘汰機制,所有學生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在不到500萬人口的芬蘭,九年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學校超過3500所,幾乎是新加坡的10倍。

為了實現為每個孩子提供最好的平等教育,芬蘭教育部致力聘請有奉獻精神,有強烈專業道德的好老師,並給予最好的培訓,確保他們把學生教好。

教師也不考核不評比

薩爾博格說:「芬蘭和新加坡都很重視教師。我們都明白除非學校有好老師,除非我們不斷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和支援,除非社會重視教師的價值,否則教育改革是不會成功的。很多國家從行政方面來改革教育,甚至參考商界、企業界,把學校的運作變成公司般的運作,給予獎賞、懲罰等等,這種做法其實並不正確。」

芬蘭對教師的學歷要求很高,教育法規定,所有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師,都必須具備碩士以上學歷,並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才能申請成為老師。大學裡專門培養小學導師的學系平均錄取率只有10%,被錄取的未來教師都是表現最優異的一群,具備多種才能,以及強烈的教育使命。

芬蘭教育不比較、不評分的特色,師生一致。學校不只不給學生分等級,也不給教師無謂的評比和評分,不考核教師,也沒有教師評鑑報告。

教育部的官員會說:「我們的老師,都一樣好!」甚至還會反問:「評比教師的意義何在?」他們認為如果一個社會體制對自己教師的最基本信任都沒有的話,那還談什麼教育呢?

一個從來不要師生搶第一、爭第一的國家,突然間成績被國際評為第一的時候,薩爾博格說:「這絕對不是我們改革教育的目標。我們讓學生輕鬆學習,快樂學習,製造『創新、創意』出現的空間。我們要成為最有創意的國家。我們不要靠學術科目的成績取勝,我們要靠創新能力取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