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哭不哭」孩子摔倒後這麼說其實不對哦

@ 2016-08-14

前段時間mini包生日,全家去酒店吃飯,路過大堂的時候有幾個和哥倆年紀相仿的孩子追逐打鬧,其中一個摔倒了哇哇大哭,聽聞之後孩子媽媽過來了,抱起孩子笑著安撫:「不哭不哭哦,寶寶乖,不哭」,孩子絲毫沒止住哭聲,過了一會孩子爸爸也來了:「沒事的,不痛,你是男子漢不能哭」。之後,我也離開了,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結束了哭泣。但就算孩子真的不哭了,我想孩子的心裡應該挺苦的吧。

看到孩子爸媽對孩子的安撫,我想到了大多數的我們。但凡遇到孩子摔倒哭泣(只要不受傷),我們大人都會理所當然的安撫:「不痛不痛哦,寶寶不哭」,聽起來可安慰人了,但實際呢,卻忽略了我們孩子真實的內心感受。

為什麼孩子不能哭?這只是正常情緒表達

不知道為何,我們做家長的好像特別害怕孩子哭,一聽到孩子哭,條件反射想盡各種辦法去制止,從一開始的耐心安撫到言語威脅甚至武力解決。

回頭問下自己:孩子哭泣,有這麼可怕嗎?有誰能打雞血似的天天咧著嘴大笑,既然有正面情緒自然會有負面情緒啊,哭,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

孩子摔跤了,通常第一反應就是需要親人的安撫。如果媽媽說:「哭什麼哭,不要哭,男子漢勇敢一點自己起來」表面上看是在培養孩子獨立堅強的性格,其實媽媽是不允許孩子有恐懼、有情緒。孩子本身就難過害怕,而他最在乎的媽媽卻加重了他心裡的害怕。這種情緒無法宣洩,在內心停滯很久,會影響孩子很長一段時間。

而另一種,媽媽看到後關切的抱起孩子,去共情,去接納:「寶寶,我知道你是摔了一跤而哭的」、「寶寶,你現在一定非常難過和害怕吧,媽媽在這裡」。哭,並不是懦弱的表現。媽媽允許孩子哭,那麼,孩子的情緒不止得到了釋放,也會因為媽媽的理解內心滿足和快樂,摔跤的痛自然就會慢慢消退。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孩子以後很容易合理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憑什麼對孩子說「不痛」?你摔個試試

一旦摔了,稍微會語言表達的孩子都會哭著說:「痛,痛,好痛」,而這時候我們通常會「反駁」:「不痛不痛,一點都不痛」如果摔的是男孩,自然還會有那句:「你是男子漢,這點痛沒事的」。

孩子摔了會痛,這是事實啊!為什麼我們大人偏偏要說不痛呢。或許等孩子長大點了,內心會給我們無數個白眼:說不痛的,你摔一個試試?是啊,痛是自然的身體反應,孩子說的只是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我們大人總對孩子說「不痛不痛,一點都不痛」,是不是也在變相的教會他們撒謊和否定呢?

「叫你慢點不聽,看你摔了吧」這種指責很多餘

我們做大人的,似乎也很喜歡追在寶寶身後:「當心點,別又摔跤了」,好像自己說一聲孩子就真的不會摔了似的。可往往話音剛落,寶寶就「啪」地摔倒在地。這時候,寶寶不但得不到安撫,反而聽到了大人高高在上的指責:「看看,叫你慢點走還不聽,摔跤了吧」、「你就是不聽我的話才會這樣」(躺槍的請舉手)

即使我們的孩子自己站了起來,又開心的蹦蹦跳跳了,我們還會追在後面喋喋不休。你多不知道,此時的孩子有多反感大人的訓斥。就像我的一個朋友曾打比方,你學生時代失戀了,你喜歡爸媽對你說「寶貝,我知道你很難過,大哭一場吧,哭好又是嶄新的開始」還是「我就知道這男的不是好東西,你非不聽我們,活該」。

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自己也會在失敗中吸取教訓,所以,在孩子很需要我們的時候,請停止這樣的指責。如果非要講道理,等孩子心情緩和了再談吧,效果會更好。

切記安撫過度,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很多媽媽也許會說:「我家的孩子真的很勇敢,摔倒了能繼續爬起來,當沒事人一樣的,我也需要去安撫嗎?」其實,這樣的孩子他很嚮往自己的內心空間,就是說不需要大人去過分關注他摔倒這件事。所以,大人就順其自然,適當放手即可。

身邊有不少媽媽,遇到孩子摔了,慌了神,一個箭步衝上去,無比悲傷的又抱又哄:「是媽媽不好,寶寶不怕,不痛痛哦,不哭不哭,媽媽愛你」,叫孩子別哭,自己卻哭的淚流滿面。過一會,孩子都要掙扎著從她臂膀掙脫,她還是緊緊抱著孩子:「不要下去了,又要摔痛了,媽媽抱抱。」

痛與不痛,孩子最明了。所以,當他們的情緒緩和了,想繼續玩繼續探索了,媽媽們就要適當的放手了。記住:我們當媽的給孩子的是自由的愛,而不是沉重的感情枷鎖。

包媽的話

我記得哥哥有次劃傷手指,流了一些血,然後很淡定的讓我貼創可貼,而我內心卻無比心疼時不時問他傷口疼不疼,哥哥大笑「不疼啊,沒事的」。我很想緊緊的抱他,但他並不需要。我那時只想到「孩子真長大了」,當我現在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頓悟到:哥哥的內心是滿足的,他一定知道,只要需要,媽媽就在他身邊。我想,我們育兒的態度也如面對孩子摔倒一樣:你需要我,我時刻在你身邊;你不需要我,我會選擇勇敢的放手,默默的觀望。因為,母愛終究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