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長這個不愁吃不愁穿?知道真相你會後悔嗎?

@ 2016-08-13

前兩天看到一個真實故事。有一個家長發現自家寶寶剛出生時耳朵面的位置有一個小洞,當時還覺得非常奇怪,擔心是有疾病。但是自家婆婆卻非常高興,婆婆說「長了這個東西可就吃穿不愁了,這個洞叫糧倉,是富貴的象徵,別人想長還長不上呢。」

寶寶幾個月大的時候,耳邊的小洞變得又紅又腫,有點感染的狀態,婆婆強調不用看醫生,說是洗澡的時候耳朵進水了。後來,寶寶耳朵上的小洞反覆感染,消炎藥也沒用!1歲的時候,耳朵上的小洞開始腫得老高,並且還留出了黃水,家長這才意識到要帶寶寶去醫院了。

醫生說寶寶耳朵上的這個小洞叫做「先天性耳瘺」,是胎兒時期耳廓發育不全造成的,並且有很多寶寶都會有這個問題,耳瘺也有深有淺,如果不影響正常生活,可以不去管它。可是樓主家的寶寶就屬於比較嚴重的畸形了,還經常發育,導致耳道內感染,並且導致半邊臉都腫起來,需要進行手術切除耳瘺!

最後樓主同意給寶寶做個手術,切除了耳瘺。可回家後,婆婆還說「斷送了寶寶大富大貴的生活」!

當孩子身體出現異常狀況時,並且反覆不好時,家長應該要引起重視,不要被迷信所迷惑!

什麼是先天性耳瘺?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是一種常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人在出生前的幾個月,由於胚胎髮育期形成耳廓的組織發育不全引起的耳前瘺管,耳前瘺管是第一鰓裂的遺蹟,可以單獨發生而不伴有其他的耳朵畸形。一般開口於耳前,輕的僅在耳前有一凹痕;重者瘺管可以有廣泛的分支,形成多個盲管甚至可以繞到耳後而造成耳後感染。

先天性耳瘺有什麼症狀?

瘺管的開口很小,多位於耳輪腳前部,其次為耳輪腳基部、耳前部。先天性耳瘺主要分為單純型、感染型和分泌。感染型占先天性耳前瘺管發病的82.58%,分泌型占3.87%,單純型占13.15%。其中單純型終生不發生感染,可不必手術。

患者平時除僅感到局部刺癢外,有時輕輕壓擠小眼周圍常有少許微有些臭味的白色分泌物。一般情況下沒有症狀,可以不做處理。可有的人的先天性耳瘺按壓後有少許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樣物自瘺口溢出,會感到局部感癢不適,這就建議手術切除了。

注意,平時要多鍛鍊,加強身體抵抗力,否者炎症感染時容易侵犯,而沒有感染過的瘺管注意不要用手去擠壓,保護局部清潔,防止發生感染。耳癢的時候不要揉,這樣容易把細菌揉了進去,導致發炎。沒有感染的話不需要處理,出現感染症狀的話要及時看醫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