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谷慕魚位於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沒有過多的人為破壞,婉如人間仙境,
面積涵蓋了木瓜溪、清水溪、翡翠谷等三大原始山林美景。
清水溪為慕谷慕魚生態廊道,從揚清橋至瀧澗發電廠之間,
木瓜溪壯觀優美的峽谷地形及一連串長明隧道景觀有"小天祥"之稱。
為保護慕谷慕魚的優質環境,減少人為破壞,
進入需申請入山證,每日限定進入人數,上午300人,下午300人,
當日至銅門派出所辦理入山證,假日遊客眾多,聽說難申請到,
於是行前上網辦好幕谷慕魚入山證 ,當天到銅門派出所蓋章,
至入山管制站交給警察入山證和名單,核對身分證無誤就可進入,
保留一聯放在身上,回家時再交給警察就可。
內政部警政署申請入山許可證,詳填個人資料,以下3項照著寫就可。
1.登山計畫書:健行
2.登山路線圖:幕谷慕魚生態廊道
3.前往地點:清水溪上游(花蓮縣秀林鄉)
有疑問可請教銅門派出所 (03)864-1051,我打電話詢問時,
員警耐心回答足甘心。
申請手續完成,審核時間約須3個工作天,
隨時「查詢作業」之審核結果,審核通過後,至「查詢作業」系統上,
列印入山許可證和名單,就可快樂去旅遊。
幕谷慕魚旅遊諮詢中心座落於仁壽橋頭
揚清橋前三山叉路,取右往瀧澗發電廠,回程往清水發電廠方向到慕谷慕魚生態廊道遊走,
揚清橋跨越清水溪上,由於所有原物料均需溯溪運送,故造價相當昂貴。
清水溪
清水溪匯入木瓜溪
揚清橋旁的舊僑, 橋墩下方是日本人建造,橋墩上方是後來加高的。
橋下溪水清澈見底
藍天翠嶺明媚幽靜迷人的景色
狹小道路岩壁隧道有幾分燕子口的氛圍
來自奇萊山的木瓜溪
木瓜溪切穿群峰,全長約有 41 公里,
向東奔流進入平坦地與花蓮溪主流匯流出海。
山腰台14線沿山壁開鑿建設明隧道,一連串長明隧道有"小天祥"之稱。
明隧道內栱型造型
專人帶領解說也是不錯的旅遊選擇
走過龍澗橋就進入奇萊山區範圍
龍澗橋上俯瞰龍澗壩
木瓜山海拔2426公尺,屬於能高山區知亞干山群。
二座山頭真優美
龍澗電廠前有販賣龍澗冰棒,因喉嚨有些不適沒品嚐,
左岔往能高越嶺道,是甲種管制區不能隨意進入。
龍澗橋旁小公園水濂祠
「慕谷慕魚」位於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慕谷慕魚」是太魯閣族原住民對秀林鄉這一帶地區的統稱,有木瓜溪和清水溪兩條河流流過。這裡的風景優美生態多樣,所以有【小天祥】之稱,這裡隸屬山地管制區,所以想要入山必需先在銅門派出所辦理入山證。
秀林鄉銅門生態廊道~慕谷慕魚遊客服務中心。這是當地人將廢棄的軍事營地,改建成為遊客服務中心,進入慕谷慕魚之前可以先到遊客中心參觀,才能更了解慕谷慕魚這塊淨土。仔細介紹著山刀文化與射箭文化,這裡有自然景觀的真實風貌還有具有特色的地方人文色彩。
入山證
從早上07:30起,上下午各限制300人進入,需帶身份證和駕照及申請費10元。這樣的限制保護了「慕谷慕魚」的環境不會因人為遭到過度破壞。
我們是包計程車,所以司機很早就要去排隊登記,也算是蠻方便的,等時間到了再到民宿載我們,沿著台14線進入抵達清水橋,過清水橋續走台14線沿著木瓜溪谷,老實說這裡的道路真的很狹小也很陡峭,如果駕車技術不好的,還是請別人載較好,
「慕谷慕魚」的溪水清澈見底,到處可見大塊的石頭,景色優美,慕谷慕魚風景區全長大約兩公里,司機先開到前面停車,我們再慢慢徒步欣賞沿途的美麗風光。一定要慢慢走慢慢欣賞,才能感受這片土地的巧妙,
慕谷慕魚,四周都環著高山,溪水竟然是藍綠色的,漂亮極了,真的很像是人間仙境!旅客人到了這裡一定要好好保護這個地方,讓下一代繼續有美景可以欣賞!
必吃必玩:
(進入慕谷慕魚的地方有些小攤販.販售當地的麻糬.很有特色.不仿嚐嚐)
文化&歷史:
慕谷慕魚(Mukumugi)是緣自太魯閣族的譯音。描述當初最早遷徙到這裡的太魯閣族人(花蓮縣秀林鄉銅門地區與榕樹部落),用他們的語言頌讚這片世外桃源。
生態:
由於溪水乾淨極了,很多遊客都至溪邊戲水,潭中生態豐富,溪哥、苦花、沼蝦…等。路邊也有很多昆蟲蝴蝶
門票:
例:免費
意事項:
例:山路難行,驅車前往需小心 例:夏天蚊蟲多,需攜帶防蚊用品
慕谷慕魚(Mukumugi)是緣自太魯閣族的譯音,意為來自立霧溪長滿藤蔓(QMGI)的聚落家族。當初最早遷徙到這裡的太魯閣族人即為慕谷慕魚家族,用他們的語言頌讚這片世外桃源。這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柔情似水的秀麗風景,長久以來就有『小天祥』的美稱。「慕谷慕魚」位在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距離花蓮市約有二十分鐘的車程。區內有台灣九寨溝雅號的清水溪,有天然SPA的翡翠谷,還有聞名世界的山刀老街,當然也有在地優良合法的民宿、風味餐廳及車輛接駁、導覽解說等。
附註:如欲進入銅門峽谷以內,如清水發電廠與瀧澗,必須在銅門派出所辦理入山證。每天分早上與下午,早上八點開放三百名額,下午十二點開放三百名額,為了維護生態,超過人次不予進入。入山證只准當日申請。慕谷慕魚自然生態廊道內道路狹窄,建議請在地導覽專車或嚮導,進行深度知性之旅,才會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