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細說從頭:從璀璨走向黯淡,看【 邵氏兄弟 】電影王國的興衰史。【邵氏出品,必屬佳作】這口號,是多少人的甜蜜回憶啊!
邵氏兄弟的父親邵玉軒在20世紀初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主要經營顏料生意。但邵家的眾多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
1924年,大哥邵醉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在天一,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囤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
1925年,拍攝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1931年拍攝的《歌場春色》,是中國最早的兩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之一。
1926年,邵逸夫與邵仁枚南下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 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遊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當時 「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
1937年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澹經營,艱難度日,後來更是難以為繼,被迫關門了事。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從此,從這裡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長期稱雄香港市場,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邵氏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 星、大導演和名編劇。
女明星有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何莉莉、李菁、秦萍、焦姣、胡燕妮、樂蒂、鄭佩佩、邢慧、嘉玲、張仲文、余安安、井莉、潘迎紫等等。
男明星有陳厚、喬莊、凌雲、王羽、岳華、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劉家輝、羅烈、張翼、關山、汪禹、傅聲、金漢等等。
大導演與編劇有李翰祥、張徹、胡金銓、鄒文懷、羅維、倪匡、楚原、劉家良等等。其中的鄒文懷後來由於方逸華的緣故而與邵逸夫反目,離開邵氏自創《嘉禾》另起爐灶,開創電影新天地。
《邵氏出品,必屬佳作》是邵氏電影公司的口號與企業標誌。數十年來出品過數千部著名電影,其中《江山美人》、《貂蟬》、《傾國傾城》、 《花木蘭》、《梁山伯與祝英台》、《藍與黑》、《故都春夢》、《不了情》、《大醉俠》、《獨臂刀》、《神刀》、《江湖奇俠傳》、《神劍震江湖》、《邊城三俠》、《十三太保》、《報仇》、《刺馬》、《大軍閥》、《七十二家房客》、《阿牛入城記》、《風流韻事》、《金瓶雙艷》、《影子神鞭》、《玉面飛狐》、《十二金牌》、《十四女英豪》、《飛刀手》、《天下第一拳》、《一樂也》、《蕩寇志》、《水滸傳》、《新獨臂刀》、《獨臂刀王》、《金燕子》、《三笑》、《山歌戀》、《山歌姻緣》、《香江花月夜》、《春滿乾坤》、《西廂記》、《白蛇傳》、《愛情的代價》、《大盜歌王》。。。。等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傾倒無數觀眾。
邵氏家族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符其實的拓荒英雄。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氏家人獻出的心血。
「邵氏」這個名字近年來為內地觀眾有所熟悉,是因為一系列如《獨臂刀》、《大醉俠》、《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經典老片經數瑪修復以後得以重現,宛如從時間和空間的那頭突然現身,告訴我們邵氏曾經締造了怎樣影響後人的武俠片和黃梅調電影。
在香港電影進入史上最低點的「冰河期」時,回顧邵氏數十年風雨歷程也成為一件令人唏噓感慨的事情,而如果能從中獲得些許對當下有所借鑑的經驗,那就是邵氏 這個被稱為「活化石」的電影王國跨越時間的力量。但無論如何,邵氏都不是一個有可能再被重現的神話,它所呈現得最為精彩的那部大戲,其實就是自己的歷史。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而它們又分別有什麼來頭呢?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並將之更名為 「邵氏父子公司」,但是進入50年代後期,由於電懋的成立,競爭越發激烈,小成本製作策略已無力招架。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轉而大量收購 戲院及從事地產業。1957年,年屆五十的邵逸夫回到香港,想接掌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兄弟倆最終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 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邵氏父子」只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管製片業務。
在邵氏字典中「賺錢」永遠是第一位的。於是如何賺錢就看邵逸夫的幾個高招,首先是清水灣開山填土,大興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有大型隔音攝影棚、置景場、 辦公大樓及彩色沖印廠,員工宿舍及各種技術室,是遠東最大片廠。邵逸夫還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保障片廠可流水作業。從1959年建廠到1979年的20年 間是邵氏稱霸天下的時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國的黃金時代,陣容強大,出片水準高,當時實施的計劃就是———投大資、拍大片、賺大錢。而如李翰 祥、胡金銓、張徹等大導演逐漸組建自己的製作隊伍,演變出不同的派系陣營。邵逸夫自18歲開始就直接面對觀眾,哪些影片一定賣錢、哪些影片可能冷門,都很 清楚,可以說他是在觀眾群中成長的,所以貫穿始終的就是「觀眾至上」的傳統。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上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調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 往後,在張徹和胡金銓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龍合作拍攝的奇詭刀劍武俠片延續著邵氏的輝煌。
1. 李翰祥:開創黃梅調電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2. 胡金銓、張徹:確立新派武俠片風格
與李翰祥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起用岳華、鄭佩佩主演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元的影片。
3. 楚原:最古龍的武俠片導演
楚原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他的《流星。蝴蝶。劍》等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
作為一位資本家除了善於經商的精明頭腦外,克勤、克儉表率作用也是關鍵所在。邵逸夫的勤奮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張徹所說「每天工作16小時,數十年如一 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 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每個月開拍影片劇本、故事,他要親自審閱,自己不看劇本時,由導演或看劇本人向他報告,由他最後裁決。」邵逸夫曾說,他沒有娛樂, 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娛樂,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員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點一定到片廠,工作人員遲到可以容忍,開會、試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員遲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 是,「金牌導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業高峰期離開邵氏到台灣另謀發展,並帶走大批技工好手,幾乎動搖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愛才如命,70年代允諾他重返 邵氏,這或許只有邵逸夫能夠做到。
邵氏幾乎是中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家族,自邵醉翁1925年在上海創立天一影片公司,到今天已有整整八十年的歷史。邵氏家族中投入電影發展的兄弟四人, 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和邵逸夫,分工各自不同,管理職責明確,當屬於家族企業中的典範。在邵逸夫的經營下,邵氏兄弟公司開創了香港電影的新時代,在二十 年的時間內,幾乎獨霸香港影壇,網羅了李翰祥、張徹等電影人才,更創建了完備的現代製片工業體系,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同年在九龍清水灣買地籌建邵氏影城。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
70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 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予潘迪生旗下新成立的德寶電影公司,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 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2000年邵氏電影宣布將760部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馬來西亞USAHA TEGAS;後者是經營大馬大彩彩票的公司,幕後老闆是大馬朋黨富豪阿南達克里斯南和華裔企業家李金友。USAHA TEGAS投資2億港元將所有邵氏經典電影作數位技術修復;其後通過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設立《天映娛樂公司》,開闢《天映頻道》,經常播映這些經典電影讓大家重溫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