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咱從兩個字「三矢」說起。
三矢,其實就是三枝箭的意思。那麼,三枝箭又能有什麼故事呢?
這話,就得回溯到唐末五代時期,那會唐朝皇室已然衰微,有兩大梟雄在北方逐鹿,其一便是後來取代唐皇建立後梁的朱溫,其二則是流亡在中原的沙陀(西突厥別部)人後裔李克用。
就當時而言,李克用是忠於大唐的,但是他的敵人太多,難以實現清剿之理想,以至於最終含恨而死。在臨終之前,他把兒子李存勖叫到跟前,給他三枝箭(讓他記住日後有三個仇一定要報)。
那麼,哪三個仇人呢?第一自然就是他的競爭對手朱溫。而第二個,卻是朱溫扶立起來最終卻背信棄義的燕王劉仁恭。最後一個,則是曾與他締約結為兄弟的契丹王耶律阿保機。劉仁恭、阿保機,最終都背棄了與李克用的盟約,投身朱溫一邊與李家為敵,所以李克用要自己的兒子,記住這個仇,將來一定要報仇雪恨。
而在後來,李存勖果然報仇雪恨,先是消滅了燕國(此時燕王是劉仁恭的兒子劉守光),又打敗了契丹人,最終剷平後梁,建立起後世稱為「後唐」的政權來。
這自然是「三矢」的中國版本,時間大約是發生於公元908年,而後600多年,這故事的舞台便轉移到了大海以東的東瀛,在本州島的「中國」地方,有一個大名(諸侯)叫做毛利元就,他有三個兒子。老大深受家臣的擁護,可惜論文才武略,卻遠不如老二和老三。老爹心裡有數,一直為此而憂心忡忡,憂什麼呢?一旦敵人利用兄弟三人的不和睦,實施挑撥離間,引發家族內部的權力衝突,那麼毛利家豈不是就此完蛋了嗎?
於是在某一天,毛利就把三兄弟叫到一起來,先給他們每人一支箭,讓他們試試能否折斷。自然,以三人的武力而言,這個太簡單了。
「那麼,三支箭呢?」
不錯嗎,把三支箭同時合在一起折斷,這就沒那麼容易了。事實是不管哪個人都做不到這一點。毛利元就這就說話了:
「只有齊心協力,你們兄弟三人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哎呦!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然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明,簡直就是太牛鼻了。所以事實便是毛利家族因此而興旺發達了很久。直到400多年後的明治維新時期,毛利家的後人尚在,擔任著長州藩主之職,為了紀念這件事,還在城池之下設立了「三矢之訓」的紀念雕像。
這兩個「三矢」故事,都發生在遙遠的古代,今人聽來,多少會感悟出一些道理。然而,接下來所要述說的第三個「三矢」,就不是簡單的故事了。
那是在1963年,日本的自衛隊參謀長聯席會議舉行了一場所謂「昭和三十八年度綜合圖上推演」,據說,這場推演,當時的日本政府居然是不知情的,更不消說大海彼岸的中國(當時中國正與蘇聯公開論戰,而美國則有黑人民權運動的興起與甘迺迪的遇刺身亡)。
而這一項推演,就以「三矢」為其代號,稱為三矢研究。
指揮官:參聯會事務局長田中義男少將,84名陸海空自衛隊幹部參與。
這次推演,分七個階段。
階段1 韓國局勢惡化:韓國部分軍隊發生兵變並影響到日本,日本治安急劇惡化。
階段2 朝鮮介入南韓事變,美軍迅速反應。
階段3 事變迅速演變為二次韓戰,日本亦受影響,進入一級戰備並在全國範圍內總動員。
階段4 韓國崩潰,日本自衛隊加入美軍行列作戰。
階段5 朝鮮開始攻擊日本九州地區,蘇聯(當時尚未崩潰)威脅將入侵日本,而美軍決心在半島使用核武器。
階段6 蘇聯對日宣戰,美日對蘇作戰。
階段7 蘇聯全線攻擊日本,美軍在薩哈林(庫頁)島、朝鮮、中國三個方面實施核報復,戰爭以核毀滅形式結束,而據說美日一方最終獲勝(但顯然,倘若使用核武器,日本將不復存在)
老實說,這個推演很給人一種科幻電影的感覺,然而要害並不在此,而是自衛隊以此為藉口做出的一系列「戰時舉措」,儼然就是軍國主義復活的一種姿態。
難怪,這場推演連當時的日本政府都未能知悉。直到兩年後,一名叫做岡田春夫的社會黨議員發現了這項機密,並向國會曝光,由此引發日本軍政界的大崩潰——幾乎所有參與「三矢研究」的成員都引咎辭職。
然而,時光推至今日,時局已然與當時大不相同,「三矢」,究竟又會往何處去呢?諸位不妨拭目以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