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島:一個或將改變歷史的小島

@ 2016-08-06

南海仲裁案裁決之後,竟然出現了「指鹿為馬」的新世紀版本,怎麼看都必然是島的太平島被矮化判成了礁。這一結果大出台灣民進黨執政當局之意料,不得不把裁決之前口口聲聲要尊重國際法的立場硬吞了回去,在強大民意的壓力下表達對仲裁結果的抗議,但對於另一爭論要點的U型線卻不置一詞,甚至還對民間採取登島等較為強烈行動時刻意淡化、冷卻,意圖迎合美、日立場,台灣新執政當局的此一扭捏心態在言行之間昭然若揭,或將使太平島成為改變台灣現狀及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導火索。

且讓我先從「三個均衡理論」談起。所謂是那個均衡指的分別是小均衡、中均衡、大均衡,只有在這三個均衡都同時達到了均衡狀態,兩岸關係及台海形勢才能呈現穩定。所謂小均衡指的是台灣內部的政治生態,具體地說,就是一個統大於獨、藍大於綠,有利於維持台海現狀的生態;所謂中均衡是指兩岸綜合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對比,差距不大,大致相當;所謂大均衡指的是中美之間,綜合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特別是在西太平洋的對比,差距不大,大致相當。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是小、中、大這三個均衡都處在均衡狀態時,兩岸關係可以基本不變,台海形勢可以基本穩定。長期以來,特別是大陸在改革開放以前,台灣在蔣經國去世(1988年)之前,小、中、大,應該大致都處在均衡狀態。但之後,形勢就都開始出現變化了。

就台灣內部的小形勢而言,小蔣趨勢前後開始出現台獨勢力,但屬於萌芽階段,未成氣候。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執政再到馬英九執政,一路皆是綠長藍消,到蔡英文執政時,獨已遠大於統,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的也已遠多於自認是中國人的了。簡單說,小均衡明顯地已經失衡了。

如果只是小均衡失衡,中均衡及大均衡不變,那麼兩岸關係及台海形勢大致還能維持不變。然而,在過去一段期間,中均衡也在出現明顯的變化。1979年中國大陸的GDP位居全球第15位,1990年第10位,2010年已越居第2位了;兩岸軍事實力的對比,陸優於台的形勢也逐漸明顯,且雙方差距還在持續拉大之中。換言之,目前小與中兩個均衡均已明顯地處於失衡狀態。

如果小與中兩個均和均告失衡,但大均衡仍不變,那麼兩岸關係及台海形勢也勉強還能維持不變。然而,在過去一段期間,大均衡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除了GDP中國成了全球老二,緊追著全球老大的美國,並極可能在10到15年之後超越美國之外,中美兩強在西太平洋的軍力對比明顯地也出現中國急起直追,雙方差距日益縮小,並且不排除不久之後,中國的「反介入」能力就有可能讓一向耀武揚威的美國「介入」行為不敢再輕舉妄動。換言之,大均衡也正在出現變化之中。

合起來看,小均衡與中均衡均已明顯失衡,大均衡也正在出現變化,並明顯朝失衡方向變化之中,理論上,台海形勢要維持長久以來的現狀難度越來越高。但一則由於大均衡雖已在變化之中,中美兩強在西太平洋的軍力越來越旗鼓相當,但終究尚未達到讓中國一方具有充分信心擁有絕對優勢的地步,二則也由於小均衡之中「獨」雖已明顯大於「統」,台灣執政當局卻也始終不敢明目張膽地高舉台獨大旗挑釁大陸,搞的只是相對低調卻文火慢燉的柔性台獨、文化台獨、戰略台獨,以至於讓大陸當局一時也得不到什麼藉口採取強烈動作。然而這一切,都很可能因為南海及太平島的形勢出現史料所未及的戲劇性的變化。

我之前分析南海之所以成為中美兩強世紀大博弈的焦點,除了資源及運輸通道兩點之外,更關鍵的是核戰略,美國最擔心南海成為中國戰略核潛艇的安全活動空間,對美構成巨大威脅。但美國苦無介入機會。因此美國著力對台灣當局施壓,一在於要求台灣放棄U型線(從根本上對大陸當局主張的九段線來個「釜底抽薪」),二在於在必要時使用或租用太平島。明顯的,蔡英文當局正在承受著來自美國的巨大壓力,這也正是蔡當局在外在壓力及內在壓力下,太平島政策顯得左支右拙的主要解釋。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完全不排除太平島會成為一個打破兩岸台海現狀的引爆點,因為與文化及柔性台獨不同,它觸及的是一個毫無妥協及模糊空間的領土與主權問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