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之間的恩恩怨怨,那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而在一百多年前,兩國差點就合併為一國。
這個事情的關鍵人物就是伊藤博文,在他掌權期間,日本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完成了重要的轉型。在鴉片戰爭結束後,中國也開始轉型,主政的是李鴻章。所以有人就說,中國近代跟日本的差距就是李鴻章跟伊藤博文之間的差距。
其實,這樣的說法還是有待商榷的,日本之所以能維新成功,是因為皇權輕,開明派有足夠的空間去運作。反觀中國,那真的是困難重重,六百萬的滿人是不會答應改革的,改革會讓他們是去特權,不能繼續統治漢人了。
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也可以用這個原因解釋。當時李鴻章在南方閒置,跟變法沒有任何關係。但是,伊藤博文就跟變法扯上了關係,還差點改變了兩國的命運。
康有為提出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想法,讓伊藤博文來當中國的總理,然後最終目標就是讓中日合併。光緒皇帝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就召見了伊藤博文兩次,至於談話結果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召見的第二天,慈禧老佛爺出手了。
這一出手,變法自然破產了,而提出這一想法的康有為逃跑了,光緒帝也被囚禁了,中日合併也只能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