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就在幾天前的8月1日,日本《緊急地震速報》APP預測在東京灣將會發生9. 1級地震,而東京和關東大部分地區的地震級數也將達到7級,消息隨即被刪除,但這一大烏龍的消息還是在短時間內引發了騷動混亂。
網友甚至戲稱:「實際上已經發生了7級地震,現在的日本已經沉沒了,日本人也已經死了。有人說能力者穿越回去阻止了一切的發生。還有人說世界已經分為了兩個世界,只是現世界的人還不知道而已。更有人說其實自己就是能力者,只是記憶被抹去了。」
神吐槽,但對於「日本沉沒」,這其實並不是第一次開這樣的腦洞了。
日本一直是一個敏感的國家,所以講述此片的時候不得不涉及到某些政治問題,這種在所難免很顯然是日本政府以及影片本身關注的問題。
《日本沉沒》是小松左京於1973年3月出版的一本科幻小說,同年年底,同名的電影放映了,無論是書還是電影都獲得了相當驕人的成績。但我們必須看到,這本書的誕生以及取得這個成績的背後潛藏著許多日本人的現實思考。
首先,日本四個島的確處於地殼運動的中心地帶,地震,海嘯以及火山都有摧亡日本的可能,所以小說的創意決不是空穴來風,所謂科幻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更是一種預言。其次,1973年處於日本大規模復興的時期,戰後的反思猶為強烈,對人生命的體悟可能更為透徹與真誠,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沉沒》一書所反應出來的危機感,民生感,以及日本政府與其它鄰國之間的關係都是日本民眾普遍要考慮的問題。換句話說,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完全從戰後失敗的陰影恢復民族自信,所以便希望當災難來臨的時候可以得到鄰國的援助,但所犯下的罪行卻使得他們心中不敢奢望援助的可能。於是,絕望的心情籠罩著當時的日本,這種災難片的產生一方面迎合了當時日本人的心理,結尾處又適時地提出依靠自己的力量,於是無疑此片極具現實意義,其成功是必然的。
但到了現在,此片的現實意義已經隨著日本的重新崛起而淡化,所謂的日本沉沒恐怕只是一個若干年後的情況,追求更現實物質的日本人似乎也失去了當時的優患意識,所以此重拍版在某種社會心理上已經是毫不占有優勢的。
(在日本,此類的影視劇作品有很多,諸如動漫作品《東京地震8.0》等)
拋開社會心理問題回到影片本身,明眼人一看便是,這是一部極常規的災難影片,兩條線索並行著,一條是上層決策者們對災難的態度,而另一條則是平民百姓對災難的態度。片中草剪剛扮演的小野寺則將兩條線索連接起來。
上層決策者們對災難的態度是官僚與積極的對抗。一般的災難片對上層決策者都會設立出這樣的正反雙方,這一點勿庸多言。但影片中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是首相前往中國談判的時候飛機失事了,二是美國拋售了日本的股票。我們知道,對於日本來說,中國依舊是日本不二的避難場所,但首相飛機的失事很明顯是讓觀眾認為日本人無法在中國立足,這依舊是歷史原因,由於其首相扮演者酷似小泉,我們似乎感到了編導們暗藏的謝罪之意,當然,這並不是很明顯的,影片中更沒有實質性地指出中國的態度來,這與1973年版的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可以說,編導們很務實地根據預言而替政府肯定了日本人災難時的唯一收容之地,那就是中國。
美國一直是日本經濟的最大合作夥伴,從另一方面來說,美國似乎控制著日本多方面的建設,經濟到軍事,等等。但美國顯然扮演了一個落井下石的角色,大量拋售日股的行為無疑是令日本這個國家從地形上到經濟上的全面毀滅。編導安排這樣的情節無疑是對現代日本政府過分依靠美國而提出質疑,更是對戰後美國一直對日本的介入而產生的不滿情緒的喧泄。
從編導的角度來說,似乎提出了一個更有政治意義的行為準則,即親鄰(也不到於災難來臨時再抱佛腳),疏美(嚴防落井下石的奸商行為)政策。但此片畢竟不是一部標準的政治片,其災難的本質令所有觀眾應當注意的還是人的生存問題,於是,在沒有土地避難,沒有經濟支持的情況下,剩下的便是人物,或者說是日本民族的精神力量了。這才是片子中最要表達的東西,於是,自救成為《日本沉沒》這部片的主旨,這也是這個題材一直貫穿下來的主題,恐怕即便以後再翻拍,這個精神主題是不可能改變的。
前面說了,影片中分為兩條線索,上層決策者以及下層百姓的反映,而連繫這兩條線索的人物是片中的小野寺。圍繞小野寺身邊的人物關係以及小野寺精神實質的轉變都是影片的重點,也因此而產生諸多細節以及劇情的發展。
影片基本上是按照三段式來架構劇情的,即提出問題,建起各種人物關係,然後是讓問題惡化,各種人物關係在惡化中更加緊密起來,最後是解決問題,而兩條線索通過小野寺結合在了一起。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小野寺本想一走了之,但由於女友堅定的信念以及戰友誓死保衛家人的信心令他產生了思想上的轉變,於是他成為了拯救日本的最後英雄。這是主線人物的變化,很符合一般影片,但我們會發現,除了小野寺以後,所有其它人物都是不變的,這顯然不利於一部災難片的群生相的反映。
在美國的災難影片中,線索是絕對多重的,而且每條線索中的人物都是異常豐滿的,性格思維上變與不變的安排本身就千變萬化,所以,我們很容易被劇中的情緒所感染,但《日本沉沒》一片就顯然遜色了許多,尤其是許多美國災難片衝擊下的觀眾,似乎已經不能被這種簡單的情節所帶入了,於是,最後拯救一節沒有激起觀眾的任何感動。
從整個劇情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麼新意,人物也是極為常規的,造不成任何感動的效應,所以此片在這些方面,即電影的基本設置方面沒有任何突破,再加之上文所說,社會心理已與1973年大為不同,所以此片只能淪為平庸之作。
但客觀的說,影片中影像還是相當精彩的,所有的視覺特效並不能引起筆者的興趣,但其置景絕對是一流的。日本人也許類似的題材拍攝得過多,末世的鏡像所以向來是令人感到真實可信,無論是飄飛的火山灰,還是臨海的斷路以及破敗後的城鎮,災難時的集中營,這些絕望的鏡頭語言都稟承了日本片一貫的影像風格,其造型感還是相當有震撼力的,可惜只是太少,而且過分卻無法令人驚艷的視覺特效沖淡了那種末世的寧靜與悲涼,這絕對是本片最大的遺憾。
日本沉沒也許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預言,但筆者對這個民族常存的憂患意識還是抱以讚許的,除了自然界的不可避免的因素以外,日本人對本民族在世界中的角色同樣抱有憂患之意,這恐怕便是日本人能夠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吧!